古诗朗读教学四要素
——以《山行》为例

2017-04-15 13:19欧争青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山行诗眼白云

欧争青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古诗朗读教学四要素
——以《山行》为例

欧争青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山行》的教学为例,谈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可有如下方法:一、找准韵脚,读出诗韵;二、想象入境,读出诗意;三、紧扣诗眼,读出诗境;四、范读引路,读出诗情。

朗读;古诗:指导

与普通课文相比,“诵读”无疑是学习诗词的首选。古诗的朗读,首要的是理解古诗,其次要用心揣摩诗中的意境,读出古诗的韵味,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诗中的音韵美、色彩美、意境美。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在朗读的指导上下功夫,才能领略古诗的无穷魅力。接下来,笔者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山行》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找准韵脚,读出诗韵

古诗是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这首诗的第二、四句末“家”“花”都押“ɑ”韵。其实,首句也可以按古音把“斜”字读成“xiá”,这样,首句也一并入韵,整首诗就形成更为齐整的韵脚、节奏更为鲜明,吟诵起来,具有铿锵的和谐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斜”“家”“花”开口呼的“ɑ”韵,本来就显得宽敞明亮,再兼三字均为阴平、阳平的调值,更给人以开阔、辽远、昂扬的情绪,这就定下了这首诗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而非惯常写秋的萧瑟悲凉。在此基础上,朗读《山行》这首诗时,对韵脚的处理再结合诗意的理解做相应的指导:首句的“斜”字,突出了山的险,路的窄、长,使全诗的立体感骤然增加,和“远”字又形成前后呼应之势。读时字音由低到高,慢慢拖长,给人蜿蜒曲折、引人追寻的感觉。次句的“人家”,可能是作者看到了袅袅的炊烟,产生的推断或联想,因为是猜测,所以读起来就应该轻巧些,带着几分欣喜;也可能是作者亲眼目睹,在若隐若现的白云下面竟然发现了“人家”,此时,语气中则更多的是惊喜,读来比上一种就更重一些。再说末句的“二月花”,二月里的花虽说是万紫千红、斑斓绚丽,但是它太娇弱了,怎比得上枫叶的坚毅顽强?故朗读“二月花”时,音量要稍减弱,“花”字拖长稳稳地收住,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经过这样的处理,就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古诗的韵律美,从整体上展现诗歌特有的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韵味。

二、想象入境,读出诗意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通过凝练的文字来展现出诗中蕴含的意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不妨借音画为拐杖,推动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再现古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诵读层次,让诗意蔓延。教学《山行》时,笔者先出示一人一车图,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一幅杜牧的山行图。请学生反复自读古诗,思考:还要填上哪些景物才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相吻合。通过不断地理解词语、添加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和诗人,这一连串景物构成了一幅幽静恬淡的黑白水墨画。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用满山遍野的红叶和“爱晚亭”丰富整个画面,把自己放进枫林中,前后的视觉冲突,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诗人描绘的深秋枫叶美景图,体会诗人面对深秋美景的欣喜与沉醉。此时指导朗读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也就水到渠成了:诗人把车停下来了,轻轻的,不要惊动了这一片山林!(故,“停车”二字轻读)为什么停车?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他是喜爱这枫林晚景啊!所以在“爱”字上拖腔,抒发出深深喜爱之情。“枫林”升高,正是这一片枫林吸引了诗人,使诗人为之振奋,因而停下车来尽情地欣赏。“晚”字拖腔,以柔和的音调把上声调值读全,使人联想到火红的晚霞与深红的枫叶相映的醉人景色,充满无限的遐想。这样一来,古诗的文字,借助学生的想象和诵读,被激活了,焕发出生命的热度,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学习状态!

三、紧扣诗眼,读出诗境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所谓诗眼,即在诗句中用得最为凝练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的字眼。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用“深”“升”还是“生”?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也一直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笔者认为引领学生研读甄别,会很有价值。教学时,笔者抓住诗眼,围绕“生”字提出疑问,到底该用“深”“升”还是“生”?让学生到诗中寻找答案,商量解决问题,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围绕文本,独立思考,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再次赏读:顺着蜿蜒的小路向上看,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住户的房屋在白云的掩映下隐约可见。一个“生”字,打破了登山的平静,抬头仰望,在那高山之巅,几片薄薄的白云,飞舞着、飘游着,一会儿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似雾非雾,似烟非烟地飘散开去。这种种动态,让白云有了生命,平静的画面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为全诗营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仙境。而“深”字多了几分浓郁与沉重,“升”字亦缺了些许缥缈和仙意。由此提出结论:统一用“生”字更胜一筹!因而,朗读时,“白云”二字宜稍轻,以显示轻飘。“生”字轻轻拖长,使人想象出白云袅袅升起的形象。这样,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开掘、体味和涵咏,必将培养孩子们浓浓的语文意识。最后笔者建议用朗读表现出“白云袅袅升起的形象”,再现诗作的意境,学生朗诵古诗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在学生的“吟读涵泳”中,还诗词以呼吸、以温度、活泼生动,斑斓多姿,韵味无穷。

四、范读引路读出诗情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学生朗读没有什么窍门,就是示范,像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说的那样,让学生‘跟我读’”“模仿多了,经验多了,最终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是笃定的。任何高超的讲解,在有声有色的朗读面前都是苍白的。”在学生试读、评读,感情朗读难以再上新台阶的时候,笔者随即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山林之中,感受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例如学生在朗读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时,习惯把“二月花”语气加强、重读提升。这时我及时给予示范,并引导学生思考:枫树的叶子为什么这样使诗人钟爱呢?因为这秋霜染透的枫叶,红得出奇,它比早春二月争奇斗艳的百花还要艳丽。所以,这里要用较高的语调来赞美那遍山红叶浸染的壮丽景色,抒发诗人的豪爽心情。“霜叶”,“霜”字拖长,“叶”字加重,显示“叶”比“花”还要好看。“红于”一个“红”字倾注了诗人深深赞美之情。“红”应拖腔上扬,使听者不但看到它的艳丽的色彩,而且感到它不畏风霜的坚毅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二月花”与之相比,太娇弱了,所以音量要稍减弱,“花”字拖长,轻轻收笔,余味悠长。在笔者范读的时候,欣喜地感觉到学生的专注投入,深有感触。

在所有作品中,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最为浓厚。这种情感和意境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朗读、诵读。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诗词中,合上诗词情感的共振点,才能从枯燥的诗词讲解中解脱出来,真正拨响诗词学习的生命之音!

[1]于永正.朗读教学思考录[J].福建教育,2012(11).

[2]吴祝宜.插上想象翅膀探寻古诗韵味[J].当代教育论坛,2014(7).

[3]赵银芳.神思远翔〈山行〉中——经典文本杜牧〈山行〉之重读[J].名作欣赏,2013(6).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山行诗眼白云
诗眼
诗眼
《山行》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山行记及其他
山行
白云(外三首)
山行
白云的来历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