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丽红
(仙游县实验小学,福建仙游35120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例谈
严丽红
(仙游县实验小学,福建仙游351200)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及时化解课堂干扰,尊重学生的异向对话,利用错误资源策略机智处理课堂意外,使课堂更具睿智、灵动。
小学语文;教学机智
叶澜教授曾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一次次意外转变成一次次精彩?机智的教师总能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做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机智的运用,有以下策略。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将其对教育的理解凝为一句格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保护学生人格尊严养护学生心灵尊严的场所,教师要用同情和理解来呵护学生敏感的心,帮助学生树立人生最初、最坚实的自信心与信任感。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如何宽容、理解、尊重“人性的弱点”,而这种宽容、理解、尊重,就能催生学生心灵的觉醒。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心灵被迷惑所困扰时,需要教师以温情导引学生走出迷茫。
一位教师执教《丑小鸭》(新课标人教版第四册)这一课,当教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引导学生说感受时,一位瘦弱的小女生突然站了起来,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说:“老师,我……我长大能变漂亮吗?”认真瞧瞧,原来这小女生的脸上有一块灰色的胎印,大概由于自己的缺陷,平时有着与丑小鸭相似的经历,所以情不自禁地吧。否则,一个低年级学生怎么会在公开课上没有经过老师同意就“擅自”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这一问,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但是,老师说的却是这样一句话:“孩子(非常亲切),你这个问题跟这篇课文没什么关系,下课再讨论好吗?”小女生蔫蔫地坐下了。她敢说“不,现在就讨论”吗?
案例中,教师为什么这样说?这个问题确实与课文没关系,但与你教的孩子有关系,而且很可能关系她的健康成长!怎么能就这么很亲切又很残忍地处理呢?教育就是人与人心灵的接触,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着充满人性的生命的气息。课堂教学原本是生命的欢会,是心灵的互融,但这位教师回避焦点,缺乏关爱之心,不去体会学生的感受,忽略孩子心灵状态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失却了灵魂。其实,教师应该设计这样的话语:“孩子,不是有句俗话吗?女大十八变。老师相信你以后肯定会变得可爱而美丽。”回答不一定精彩,但却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呵护。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少一些“文本”,多一些“人本”,就能踏准学生的生命节拍,一下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孩子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将会多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面对课堂意外,面对不期而遇的“斜刺里杀出的一刀”,此时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冷静分析、从容面对。且不说“恰似闲庭信步,信手拈来”,但也不至于手足无措,方寸大乱。教师不能“错位”,更不能“失位”,因为尽管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但是主导者还是教师,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一位教师在教《忆江南》(新课标人教版第八册)这首词,词意交流完毕时,一位学生举手了:“老师,我想这首词中的‘江花’不是指江边的鲜花,我认为‘江花’应为浪花,白居易的《暮江吟》中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写的也是浪花红。”教师一愣,怎么办呢?思索片刻后,他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说:“这真是个问题,同学们怎么想?”一位学生说:“我也觉得‘江花’是指浪花。我看过这一奇异景象,霞光炫目,水光潋艳,浪花红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学生反驳说:“不对,这‘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鲜花,鲜花、江水两相辉映,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多么美丽的春天景色呀!”教师赞许地点点头,趁机对那两位认为“江花”是浪花的同学发问:“如果你们认为‘江花’指浪花,浪花是红色的,那么春天的江水怎么又变蓝了呢?”那两位做恍然大悟状。教师紧接着说:“‘江花’就是指江边的鲜花。把‘江花’解释为‘江中的浪花’,远离了这首词的主旨:江南春色无限好。作者善于着色技巧,诗中烘染和映衬手法交替综错,又采用贴切的比喻,致使鲜花红、江水绿这亮丽的色彩千年不褪色”。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质上是对学生的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什么都听之任之。案例中,教师在遭遇学生的“滋生事端”,如果他情急之下,或盲从学生,或批评学生,课堂气氛就会为之一变,教学活动因此而受阻。但这位教师不愧为是一位有气度的老师,他善于挖掘与课堂内容相应的因素,让教学化险为夷、转乱为活。什么是教学机智的生成?按马克斯·范梅南的说法,是对意想不到的事情进行出乎意料的重新塑造。这种塑造使这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的,课堂的自由程度常常决定学生思维的创造程度,在对话中,教师们一定要尊重培植异向对话,在异向对话中聆听与众不同的观点。而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稍纵即逝。教师必须要作出敏锐的判断、快速的反应。如何把握这一“时度”,生成恰当的“火候”?笔者认为或是顺水推舟,或是欲擒故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掌握“时度”的基本原则。
一位教师在上《草船借箭》(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概括出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鲁肃忠厚老实、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时,有学生质疑了:鲁肃并不忠厚老实。怎么办呢?上课的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顺水推舟——“你说说为什么?”学生答:“鲁肃不仅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以实情相告,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破坏大局,也没告知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老师赞许地说:“是呀!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你懂得分析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真是可喜可叹呀!”
案例中,学生在充分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后,必定会有自己的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超越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读出新意。这位学生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观点,执教的教师不以已之是非为是非,不以已之好恶为好恶,更多的是赏识学生的另类思维与异样的感触,并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机智应变、随机调整,不仅能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领学生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错误走向正确、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在上《凡卡》(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二册)这一课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写几句话赠给凡卡。学生写后交流,一位学生说:“可怜的凡卡呀!你没有贴上邮票,写的信爷爷收不到的,你的指望不能实现了!”一位学生说:“老师,他说的句子有语病,‘指望’‘实现’好像搭配不当。”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一推敲词语的契机进行了相关的拓展延伸。
1.“望”可以组哪些词?(愿望、指望、盼望、希望、渴望、绝望、失望……)
2.这些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平时与什么词语搭配?一般在什么语境中出现?
3.你会用其中任意一组词说一句话吗?
4.考考大家,用带“望”的词语填空,不得重复。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去世了。凡卡从此()了。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意外——一次质疑、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教学资源。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够机智地提炼、运用。他抓住问题不放,并设计相关的拓展延伸训练,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宽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词、配对、造句、选填等训练方式进行甄别、运用,一些常见搭配不当的问题迎刃而解。生活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发现和有效利用的慧眼。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教师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善者为师,总能珍视意外,转识成智,使课堂更具睿智、灵动。
[1]郑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机智[J].学周刊,2014(8).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