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华
(福清洪宽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学法和习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关键
陈玉华
(福清洪宽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指导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前瞻性的两个关键点,这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预习方法、质疑方法、自主反思的方法,并且加强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课外阅读等习惯的培养。落实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这两个关键,还应该注意教师自身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自主学习;学法指导;习惯培养;教师角色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这说明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谈两点看法。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正如“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学生高素质重要标志之一。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即所谓的“知人论世”。这样有利于课文的学习。如笔者在执教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让学生查阅牛汉的生平简历及文中写的事情所处的是怎样洪荒的年代。课上理解笔者的父亲深夜灯下抄书补书的情节就显得水到渠成,马上领悟到父亲的心善手巧。同时上第二课时前还让学生查阅并摘抄当前不忘本的一些人,如学生能查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孝顺父母的田世国、孟佩杰等。这样能够寓德于教,为理解“人不能忘本”这句点题的语句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见预习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对于理解文本及拓展知识面的重要性。
2.要求学生预习后要写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是因人而异的,这一行为本身避免了抄袭的可能,另一方面,采取这一方法能够督促学生认真通读课文,主动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之所以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写下来,而不是课上口头提问部分学生,主要是希望能够督促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尽快以严谨的态度养成这一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具体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专用的作业本来写。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难以捉摸文意,也难以形成可以具体描述的感受,但根据学生反馈,养成习惯后,学生能够在对课文的自主预习后有越来越多的想法,并且不受教师所教授的或者各类辅导书上的主流思想影响,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天马行空随意倾吐感觉,尽管不是对课文最准确的理解,但稍加引导,便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最重要的是慢慢地变成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过程,远比被动接受要有意义得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指导学生质疑
质疑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开始,可见质疑的重要性。
1.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时会和教师有所差别,他们探究文本时往往能另辟蹊径,这时,教师的鼓励很重要。笔者在教授《木兰诗》时,学生问:“木兰女扮男装在当时社会不是犯了大罪吗?”笔者突然还反应不过来,就问:“什么罪?”他说:“欺君之罪。”班上很多同学大笑,这位同学有点不好意思,尽管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但笔者还是极力表扬他:“我和其他同学都没发现这个问题,你能在无疑处发现疑问,你很了不起!”他的脸上马上绽开了笑容。这位学生受到鼓励后不管在课上还是在课后慢慢变得越加踊跃,其他同学也受到感染,也都敢大胆质疑。当学生处于鼓励与支持的氛围当中,质疑能力必将节节攀升。
2.要教学生如何质疑。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每读一篇新文章时,要知道怎样质疑,如本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的,有哪些问题不理解等。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梁衡的《夏感》时,学生刚读只说不好理解,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应该对文章整体进行感知并质疑,思考之后学生提出了疑问:作者所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夏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这就很自然地抓住了文章的主要脉络,进一步阅读之后,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自主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反思,这样督促学生及时分析考卷,审视自己,对考试中出现的得失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否则会出现诸如“不够努力,以后一定努力”等保证书一样的反思,这样的反思只是形式而已,效果不好。所以,教师起初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反思项目,而且每个项目至少要写两点内容:原因和对策。比如,反思试卷“积累与运用”中的背诵默写这一个专项,笔者第一次示范给学生。第二次就有学生这样写:第一种情况是写错别字。失分原因是不理解诗句意思,又不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用同音字代替。提分对策是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多默写,多进行自我检测。第二种情况是理解性背诵不知写哪一句……作文这块的反思比较难,如在一次半期考之后,一个学生考得不理想,师生共同分析原因时,学生说明作文得分偏低,这是根据卷面可预料的解释,据此再做延伸引导,学生写出“我以后要长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如万花筒般的生活,认真阅读好书,积累好词好句”这样的反思,写出来,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学生也愿意按照自己所写的去自笔者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其语文能力渐渐提高。大约要用一个学期时间指导、修正、训练才能让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叶圣陶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生由之的程度。”[3]达到“终生由之的程度”,便会终生受益。“施教之功,成于养习”,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笔者在初一年起始年级,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初一年就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且长期坚持。根据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他们觉得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后来的语文学习帮助非常大,他们不禁感叹:“读初一年时觉得语文老师对我们语文学习的要求有点繁琐,现在才深刻体会到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受益匪浅啊!”
(一)培养学生作批注写笔记的习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名著时,教他们做圈点,写旁批。找一些名家的如当代刘心武点评的《红楼梦》给学生看,把笔者自己读书时做的旁批给学生看,把优秀生的批注给全班同学看。这样学生就渐渐上轨道了,学会了做旁批。
(二)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课进展到后面的环节时也可以提倡让学生动手写。上《山中访友》时,在师生共读美文之后,笔者曾利用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模仿课文,大胆想象,写一写与自然中某一景物的对话。现场上交并由笔者来读,结果发现学生总体上比平时作文发挥得好。这是由于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地对话,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再加上紧张,他们往往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地简短。而“写”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没有紧张的心理负担,更安静,更专注,更自由地思维。长此训练,学生就会养成读写习惯,必定让其终身受益。
(三)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知识爆炸,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自学相当重要,而工具书是自学过程中的良好辅材,提取知识的“金钥匙”。具体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自查生词,有信心的同学可以上台板书检测,其他同学也可以把查到的生词誊抄分享,督促学生勤用工具书,每个学期还可以举行工具书应用大比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而是阅读、再阅读。”[4]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多向学生推荐好书,与学生交流心得,希望他们能够常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我们都知道语文科与其它学科不同,语文的功夫主要在课外,教师们都发现自己教的学生当中假如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那么他(她)的语文能力肯定不错。阅读应当如此进行:具体来说,第一要定计划,名著阅读一般要配合教材进行。每学期结束后,就要制定一次计划,依据语文课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第二要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要求学生摘抄、积累经典名句、写读书笔记、做关于读书感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第三要检查反馈,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引领更多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这样就能很顺利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学《孤独之旅》让学生感悟到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笔者就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从而让学生更深感受自己是幸福的孩子,体会到阅读的无限魅力。如在一节作文课上,当笔者把易中天的“知识是用来谋生的,读书是用来谋心的”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时,全班同学瞬间安静下来,有了顿悟,他们应该都能感受到阅读对心灵的滋养。这样阅读,坚持时间久了,当阅读一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习惯就养成了。[5]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落实这两个关键点,教师尤其要谨记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有突发的灵感,有想要发表的看法,或许所思所想并非主流观点,教师应加以包容与引导。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变成闲散的情形,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要看他们的问题有否力度,讨论的问题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抓住文本问题的要害。我们不能不加限定地一味肯定学生,甚至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说而教师却只充当“老好人”,点头称是或一言不发。农村初中学生看问题的眼光还很稚嫩,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如果教师不加以点拨,不点亮一盏灯,那就会让学生陷入迷途而不知回归。虽然语文的魅力在于答案的不唯一性,角度多样,见解丰富多彩,但也绝对不是所有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合情合理的。例如笔者在上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关于本文的主题,学生有好几种理解“应该关爱弱者”“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等这些主题归纳都可以,是多样的,但其实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教师就应总结出:其实本文主题更倾向于“应该关爱弱者”。这样讲解学生就更明晰了。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正确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样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弃自己 “穿线者”的身份。教师要懂得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从学生多种多样的回答中找到可利用的东西,借题发挥,正确引导点评,从而让学生准确而形象地把握文章的意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相互起作用久了,学生能力就会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语文教师应该谨记自身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做到以上两个关键,一个角色定位,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成为有“钓鱼”技巧的语文学习者,进而成为幸福的学习者。
[1]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宋金玉.科技名家风采[EB/OL].[2017-1-10].科普中国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135603785. htm.
[3]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振全.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G633.3
:A
:1673-9884(2017)03-0011-03
2017-01-10
陈玉华,女,福清洪宽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