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树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宋佳燕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它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分析当前人们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逐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规模,而且也要看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党又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这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的创新性提炼和概括,其对于引领人们精神文明的走向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中国特色以及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是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在当今文化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弘扬核心价值观对构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文化自信这一概念。一是文化自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自觉的认知和发自内心的自豪。二是文化自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其民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功能价值有着清晰的把握,并能根据世界发展变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有着正确的判断和充分的信心。三是表现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固步不前,而是能积极吸收其优秀成分以此来丰富自身文化。当民族文化被其群体中的人们所接纳并自觉传承下去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人们会将民族文化认定为自己的文化,在头脑中形成对自己民族身份和地位的确认,并将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要求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便会发展为对文化所代表的民族集体的强烈归属感。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自信,便是丢掉了走向繁荣强盛的根本和精气神,是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
首先,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只有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信心,才能不断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给予文化上的滋养,增添中国特色,走出一条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同的发展之路。其次,理论自信来源于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根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只有坚定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理论。最后,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文化可以为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例如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本思想的影响,我们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等等,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一切发展都从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只有首先坚定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坚定起对产生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社会制度的自信。
我国虽然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和光明的文化发展前景,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还只是文化大国而不是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相比还相差甚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强,既表现为在国际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创新程度、发展高度、影响力度等客观态势,也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自信。”[3]这就需要振奋起全民族人民的勇气,坚持把中国文化传播扩散出去,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领先地位,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中营造一个有力的文化软环境。“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想要做到这一切必须保证我们每一个人首先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真正做到在与他国文化交流的时候不失语、不他化,以一种凭借对本民族文化深厚的魄力和信心把中国文化讲出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古国,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宝贵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浑厚的精神文明力量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延绵不断的发展并依然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所在,始终是我们保持铮铮的骨气以走向国家强盛的精神支撑,这一切足够使我们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强大自信,就能激发起全民族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13亿的人口汇聚起中国力量的“最大公约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魂聚气,那么中国梦将不再是一个梦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的。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其文化体系的性质和发展,对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自信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气吐非凡、从容不迫的定力和毅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魂魄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和统摄地位构成了文化自信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建设的三个层面的要求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例如在国家层面所提倡的“民主”就是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固本兴邦”等等,虽然古代所提倡的民本思想与今天所讲的民主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强调人民的地位、保证人民的利益的积极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依然有借鉴意义。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将爱人之心推己及人,是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这一优秀思想,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也就是变成了公民个人层面所倡导的“友善”,要求人与人之间能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和睦相处。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供了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延续了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这种根源和继承的关系启示我们在当下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树立起对传统文化信心的前提,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党在曲折漫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的提炼和凝结,而文化建设就是采用各种有效途径实践着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的活动,二者之间呈现出来的就是内容和手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指导性的思想理念,更是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在当今时代下,针对社会存在鱼龙混杂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文化选择越来越自主性的状况,培育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因此,只有促使人们首先坚定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自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进行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所遵循的价值准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夯实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于物质利益的发展,而对于精神文明,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冷漠。具体来说,人们文化自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我们民族继往开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有一大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产生了对其错误的认识。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充足的了解,目前学校里开设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并不多,且教育的方式多以呆板的、单一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降低。此外,加之当前社会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盛行,人们过多的把精力投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去,而没有心思再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端的错误认识。有人持有传统文化“过时论”的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糟粕太多且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极力主张用现代文化或西方文化完全取代传统文化,这显然是缺少文化自信的一个突出表现。
当前,由于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抢占话语权,发布大量混杂的观点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这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文化的鉴别,产生了对文化判断的迷惘和混乱,他们盲目地接受那些错误的文化,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反对和排斥。特别是西方国家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企图动摇社会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倡导人们追求政治自由化,大力宣传私有制的好处,这会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原本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怀疑。另外,当前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些政府人员不作为、贪污腐败问题突出等,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不良看法,在对待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消极态度。
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传播到我国来,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群体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外来的西方文化格外推崇。他们的言行越来越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而属于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质却越来越少。这些年轻人盲目跟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热衷于看外国大片、说洋话、过洋节,却十分排斥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中国汉语和节日习俗等。我们不是反对人们学习接受西方文化,而是反对人们盲目的去崇拜西方文化而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置之不理。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当敲响警钟,这些西方节日、西方影视剧等文化载体无不浸透着西方的文化观念,通过这些方式迷惑人们崇拜他们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迫使中国人逐渐对自己的本国文化产生反感。对西方文化的热爱而对自己文化的冷漠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根基的严重削弱和威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5]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的这种内在关联说明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对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为支点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
要采用各种途径尽力将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涵养讲清楚,让人们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在关联,自觉地把学习、认同核心价值观作为确认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前提。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快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宣传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上我们必须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采用人们乐于接受的简单化、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大量的影视作品,利用微信、微博、广告等新兴媒介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阵地,使其能紧密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能随时随地地学习到它。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实现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创新表达方式来适应人们的语言习惯,用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现在喜欢用的网络语言来表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力求通俗易懂,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总之,要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帮助人们学习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增强人们对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认同。
当今时代,国家间文化和价值观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为了在中国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西方国家包括我国社会上一些反社会主义群体极力宣扬各种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保人们的思想观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维护好自身文化发展的安全。要讲清楚核心价值观自信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让群众心服口服。只有提高了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人们才会自觉地以其作为自己评判其他意识形态的标准,在面对其它各种学说的时候才不会云里雾里,而是能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辨别清楚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实质。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一元指导地位,也就是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们心中的牢固地位。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指导地位,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西方文化,相反,与世隔绝、排斥别国文化正是文化自卑的表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6]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仅要立足于本国文化,也要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明来不断滋养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振兴,二者是根与流、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割断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联系,同时我们也必须怀有宽阔的胸怀,吸收别国文化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不断充实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有力依据。只有这样,在与外来文明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才有充分的底气和信心向外人展示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地位,推动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借鉴了其它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成为引领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是培育人们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恰当的手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为支撑引导人们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1][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新华网,2016-05-18.
[2]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3]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EB/OL].http://news.whu.edu.cn/info/1009/41715.htm.武汉大学新闻网,2014-09-23.
[4]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43.
[5] 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cs/2014-02/25/c_119499523.htm.新华网, 2014-02-25.
责任编辑:林淑周
2017-04-23
宋佳燕(1993-),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D64
A
1674-1072(2017)05-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