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张志强
(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文章具体分析了本校“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这一课改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包括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变革,重点论述了在尊重文言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下文言文教学的理念与措施,以及实现突围与发展的种种做法,以期能摆脱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地位至上的窠臼,以发挥学生文言学习主动性为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立足点,最终促进学生在“言”和“文”两方面文言文素养的养成。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文言文教学
从2010年9月开始,我校开展了以“导学研讨、训练拓展”为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具有福安一中特色的高中发展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检测反馈——课堂互动研讨——当堂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五大环节,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另外一个改变,就是学生座位的调整,由平行四组变为6—8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实践证明,课堂改革不仅使学校在高考中屡创佳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思考交流的习惯、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道德修养的养成等方面,与往届相比,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使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笔者作为语文组备课组长,完整地参与了这六年来的课改实践,可以说既是参与者,实践者,又是见证者,思考者。作为省级立项课题的主持人,笔者下面具体谈谈“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首先,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我们学校为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括高中语文版必修五册中的五个文言文单元,选修教材的《论语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等,以及部分补充篇目,内容几乎占高中语文课程的一半,安排的教学时间也最多。同时,文言文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其次,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篇幅大多较短,知识点明确集中,较易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方便于客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利于研究的调控与比照,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其三,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从而掌握母语精粹,提高母语素养,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目前语文学界在培养高中生文言文自学能力这一方面的专题研究非常少,据笔者百度搜索,只得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信息,且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短篇探讨。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价值。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指出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应从三个维度进行界定,分别是文字、文章和文化。
其中文字是基础与核心,是文言文之形;文章与文化是深化与拓展,是文言文之神。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三大方面学习内容的平衡与实现。要避免吕叔湘先生多年前所说的这种现象:“把白话和文言一样看待,教白话的时候忘了它是现代汉语,教文言的时候又忘了它不是现代汉语。”[1]在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之后,对文言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就决定着文言文目标的达成。
(二)对传统文言文教学法的变革迫在眉睫
传统文言文教学法的最典型特征是教师串讲全文,字字落实,全面翻译。这样授课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低落,畏难心理强,学习效果差,而推动文言文教学的动力几乎只剩高考的考查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对传统文言文教学法的变革要求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与传统文言教学相比,“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了便于论述,笔者按照我校“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课改教学模式的流程,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来进行阐述,并以《项脊轩志》导学流程为案例。
1.文言文课改教学模式的课前
我校的“导学研讨”教学模式中,高度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教师要充分备课,而学生则要参与并完成多项学习活动,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前的中心。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的课前学习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熟悉新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完成导学案。如《项脊轩志》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在新课教授之前,要做的事情如下:
(1)按照笔者指导的文言文口译标注式自学法的规范,完成全文的口译,并在课文中标识规定符号。特别是高一起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文言课文预习详细指导,严格要求。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与核心是引导学生过好文言语言关,不可有一丝马虎。但很多教师却未必很重视,甚至有极端者试图否定现有的文言文教学目的,认为:“把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工具论’‘例子说’指导下来确定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把文言文当做跟白话文相对的古代语言形态来看待。”[2]这显然是无视文言文的特殊性,是偏激和错误的认识。
(2)完成导学案。导学是我校教师自编的教学配套校本教辅,我校2010年课改开始后,笔者就与备课组教师编写了整套的高中语文导学校本教辅,总字数达百万。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文自学资料的提供,重点内容的练习与课堂研讨的主要问题,还有一块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个性化的问题。学生要认真完成导学案,可以有不会做的,但要形成问题,同时要在导学案“我的问题”板块写下自己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2.文言文课改教学模式的课堂
与传统文言文串讲法为主的课堂截然不同,“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紧紧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设计。其基本步骤包括:
(1)课堂检测。如第一课时,教师下发一小张练习,上面是本课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学生花5分钟左右完成,老师根据检测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与存在问题。课堂检测的内容要求与本课的教学目标高度相关。
(2)研讨对话。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两个层面的研讨对话,一个是小组层面,一个是班级层面。在第一课时,学生逐个在学习小组内提出课前预习翻译时产生问题,请学习小组的成员解决。如还不能合理解释的,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提交班级讨论。在小组讨论阶段,老师巡视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但一般不解答问题,以免干扰学生的讨论。班级讨论阶段,各小组派代表提出典型问题,提交班级讨论解决。老师根据讨论情况相机点拨,学生讨论已解决的,一般不再重复,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则给予点拨。如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一句,学生对“逾”的含义、“而”的用法已经了解,但对“东”“西”两词用法的区别并不能理解,教师则以此为重点,讲解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作状语这一语言现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限于生活阅历,虽能概括出“悲”的原因,但有同学提出对“悲”的感情不太理解,教师则可延伸讲解古代的家族观与功名观,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的认识。
(3)当堂训练。时间约5分钟,当堂完成,主要是训练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反馈课堂学习的效果。这一环节,视其需要,可以一课时一练,也可以一篇课文一练,甚至可以一个单元一练。
(4)课堂总结。在请学生简要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升性总结。包括教学重点内容的总结与学法的总结。总结核心知识,目的是便于学生识记、理解、运用与反思;总结具体的学法,则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能掌握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校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对课堂的结构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在前期强调课堂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随着课改的持续与深入,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由度。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在学校课改基本模式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这也是体现了教学有法与教学无法的矛盾统一。
3.文言文课改教学模式的课后
传统教学重视课后学习,但往往布置一大堆练习性作业。新课改后,我们对课后学习的安排作了调整,常规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二是学生完成少量拓展延伸类型的练习。如《项脊轩志》第一课时的作业:1.再次口译全文,检查自己对本课文言语言的掌握情况;思考文本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启发;诵读背诵本课。2.完成拓展练习——本课作者归有光另外一篇散文《寒花葬志》的练习。其他时间留给学生预习新课。这样,上一节课后也就跟下一节课前互相衔接成为一体了。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整个学习流程,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课前,需要克服困难口译全文,标注语言点,梳理文言文结构,初步欣赏文言文本,要完成导学案,并提出预习问题;在课堂,要完成自我检测,多层面讨论交流,质疑问难,辨析争论;在课后,需要整理课堂内容,粮草归仓,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可贵的是,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并没有出现像一些流行理论那样,一谈学生的主体性就把教师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恰恰相反,教师体现了“导学”的本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其作用更多呈现为“隐性”状态,如导学案的编写,包含着教师对学生自学课文的指导,其中有方法的渗透与重难点的把握;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实时了解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如讨论的组织与相机点拨;如课后对学习情况的检查落实与指导交流等等。换言之,我们把教学的关系称之为“双主体性关系”,即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它更符合教学实际,两个主体共同碰撞交流,最后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课改的过程中,尊重学科学习规律,持续反思,不断修正是课改能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笔者的认识是:把握“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教学模式的本质,以尊重文言文学习规律为核心,实现“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模式的突围与发展。
这里就包含了三个核心内容:一是把握“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改教学模式的本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养成为目标不动摇;二是以尊重文言文学习规律为核心,文言文学习有其特殊性,只有尊重文言文的学习规律,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3]“言”“文”并重,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在文本学习上,既要重视“言”的学习,也要高度重视“文”的揣摩与感悟。三是不要把课改模式僵化了,对于常态的教学环节,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灵活调整。课改模式是实践的结晶,有着其科学性与先进性,但要防止形式化与僵化,只有突围与发展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近六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新课堂确实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普遍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能够主动积累、整理文言,学习文本,汲取文化之泉。文言文阅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备战高考文言文练习正确率较高,部分学生还能将文言文中得到的种种收获运用于写作,运用于语文表达。这些现象都是可喜的变化。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能力的教研领域里,我们有更多的成果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生成。
[1]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朱瑜章.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J].语文学习,2002(6).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责任编辑:石修银)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FJJK1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