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江滨中学,福建晋江362212)
汉语声韵里的美育
陈金土
(晋江市江滨中学,福建晋江362212)
智育(语文学习)与德育、美育等不是截然分开的,反而是息息相关互补互通的。在汉语学习的,读与写的活动中,汉字的声韵以及语文课堂本身就蕴藏了无数的美育元素在内,关键在于,处在学习活动中的“人”,如何去唤醒和运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美”。
汉语;工具;吟读;声韵;美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知识与技能的授受过程。语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组成之一,属于语言文化的学习范畴,声韵之美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语文包含了书面和口头语言,横跨多种门类与学科,是一门基于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工具学科,语文学习是发现美、鉴赏美、渗透美、整合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并与美育交汇融合,齐步共进。
美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用现实中的美好事物、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追求理想、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他们政治品质、道德情操和学识素养的健康养成奠定基础。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美”的唤醒和运用的过程,汉语声韵中“美”的教育存在和方法运用,在语文教学里随处可见,她无不充盈着美育的外延和内涵。同时,美育也能够引发和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这“两育”的学习与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过,“汉字音美以感耳”。
中华文明以及汉字几千年来的传承,有着悠远绵长的文本历史,而比文本历史更早的应该是口耳相传的诵读吟咏行动,恰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里“想象的事实”——“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由此也可看到,汉字自带了和谐优美的音韵,汉字的读音在表现形式上远早于字形的出现,如同一曲曲历久弥新的乐章,为听说者带来无尽而美妙的听觉体验。
不过,在现行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是不讲音韵的。因为教材里没有,课标(大纲)中没有直接提到,在课时上似乎也是不允许的。更为主要的客观原因是,音韵学是深厚而且深奥的,是“少儿不宜”的,确实怪不得教本和课标(大纲)的编订者们。
尽管如此,“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这一被人广为引用的名言告诉我们,“美”出入于语文课堂的内外,也存在于美育原则之中。事实上,腾出相应的课堂时间,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引领学生适度地发现汉字的音韵美并加以应用,不仅不会浪费我们的语文学习时间,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中,“平仄相对”是最适宜向青少年朋友们说明汉字音韵问题的切入点,可作登堂入室的“敲门砖”。大到旧体诗词的格律要求,小到流传久远的一部分成语俗语,在吟读之后,我们就会被潜藏在有形文字“体内”的声韵元素所深深吸引。
以《千字文》为例。《千字文》的诞生传奇和流传应用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和美的教育的最好例证。南朝的梁武帝让大臣殷铁石从书圣王羲之的碑帖中找出一千个字,要作为教育皇子们的范本,但是这些字各自孤立,未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难以记诵。于是,在梁武帝的要求之下,另一位大臣周兴嗣彻夜未眠,将这些字编撰成流传久远的《千字文》,据说周兴嗣因此一夜白头。于是,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千个字被组词成句,联句成段,合段成篇,不仅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化不露痕迹地融为一炉,而且文采斐然、平仄相间、押韵合辙,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增添了人文辉光。
在这流光溢彩的华章里,合辙上口的语言例子俯拾皆是: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再如,历经千百年沉淀而成的中华成语、熟语等:
三山五岳——平平仄仄,画龙点睛——仄平仄平
卧虎藏龙——仄仄平平,卧薪尝胆——仄平平仄
……
由此可知,古代的语言作者们充分运用汉语特有的音韵手段,使特定的语言单位(如四字一句)普遍存在平仄对应、间隔或者相邻的语言排列状态,或具有双声、叠韵、合辙押韵、对仗匀称等语言特点,努力凸显语音特征,融合了音乐艺术等美育元素,体现了人类追求美的永恒愿望,增强了文字的凝聚力、文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文化艺术感。
众所周知,汉语的声韵美有着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学最简单的划分即为韵文和散文,讲求韵律的文章是韵文,韵文以外的就都称为“散文”,章炳麟在《文学说例》中说过:“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从上古采诗官采集而成的《诗经》,到屈原由于放逐而写就的《离骚》,到格律要求虽不严格却已初具声韵规制的《千字文》,到用韵严格的唐诗宋词元曲,即使是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有着声韵美的韵律文学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语言文化,悦耳和谐、平仄有序的声韵之美从一开始就执着地根植于我们的书面和口头文学里,氤氲在语文教材的内外。
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掌握汉语的部分音韵知识,已经就是在“寻美”“见美”“赏美”和“造美”了。师生们在“美育”的熏陶里进出几回,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场景,激发兴趣,加以“吟读”,就是“美上加美”之事了。
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产物,却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再现,而是作者们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的凝聚与展现。所以,面对这些富含美感的语段篇章,可以探索朗读要旨,采用不同的吟读方法:从流程分,可以研读、试读、评读、再读、分读、齐读、听读、范读、泛读、精读;从对象分,可以个人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分组读、男女读、全体读等等。
有了针对性强而且多样化的吟读形式,再辅之以预设目标和既定步骤,再有激发学生吟读积极性的情境设置,不仅让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字体有了循序渐进的审美感知,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有效挖掘汉字声韵里蕴含的诸多美好元素,使大家在抑扬顿挫中反复咀嚼汉字的深刻内涵。
教师还可借助声光影电等硬件设施和班级人文环境等配套元素,为学生创设优美愉悦的吟读氛围,开启学生的学习兴奋之门,点燃他们的诵读之火,让他们在为声韵所倾倒的情感和兴趣中去体验学有所得的审美愉悦,呈现师生都欲强烈参与的诵读企图,吟读活动顿如行云流水,进入美不胜收的最佳状态。
“男女读”好比对应式的“一唱一和”,犹如“对山歌”,文字的声韵之美得到了充分外传和内化;研读、试读为全面齐读奠定了基础,无声的品味,为有声的绽放做足了功夫;评读评读,边评边读,评是前提,读是过程,评又是一种结果和动力,反过来促进读;小组读可以在组内进行,范围虽然小了,互帮互助的机会却多起来了,针对字形、字音的纠偏拨乱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教师范读、视频范读、录音范读、有吟读天赋的学生范读,引领了正确、规范、到位的吟读指向,形、音、义的浸润和情感的注入得到了美好的融合;泛读与精读可谓各取所需,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了!
学生们沉浸在摇头晃脑的会心诵读中,借助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字形载体在语音载体的美而有力的辅助下,牢牢地嵌入了学生们的脑海中。在语文学习中坚持遵循美育原则,恰如其分地运用美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和积淀,感性形式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审美、造美过程,使生活中、艺术中与课堂上的美,随同语文学习的存在和前行而得到不断的挖掘和生成,进而与美育形成一种由此及彼、互为作用的交融过程与关系。
还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美同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着声韵审美意义的课堂,必然到处徜徉着“与人为善”的和美氛围,因为声韵美而酿造出意向一致、合作协调、情感认同、互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心理态势,在造就了美的课堂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了美的再生。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第9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