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内容为例

2017-04-15 11:30林小燕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价值观学科

李 健 林小燕

(闽侯第一中学,福建 闽侯 350100)

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内容为例

李 健 林小燕

(闽侯第一中学,福建 闽侯 3501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今高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部分,历史学科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用历史的事实去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教学中可以将历史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相融合;用丰富的历史教学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事实;历史价值观;教学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12个价值理念组成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忽视它“中国就会在激烈竞争中丧失意识自主权,丧失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失去整个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柱”[1],因此它理应成为当今高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部分,然而价值观教育不是靠灌输,也不是靠运动式、标语式、口号式的教育就能取得实效的,甚至是只要求学生记忆这24个字,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过程,更是学生个人情感认同、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因此,如果能将它融入高中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学习中熏陶,那么效果将更为显著,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具有丰富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教育资源等。通过日常历史教学,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理念传递给学生,如何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下面就以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历史学科的主要优势所在。

一、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制度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集体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理解这些内涵是培育乃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用历史的视角有助于学生突破这些具有学术高度的内涵,从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属于当代,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总结和选择。

其中,“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因此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就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四个内容,即“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在教学中需要紧紧围绕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展开。“百家争鸣”着重儒家思想的产生阶段,孔子的“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的“仁政”与早期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成为早期儒家思想目标;“汉代儒学”是儒家的发展阶段,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明确为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宋明理学”将儒学追求的道德标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空前强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反思,进一步强化经学致用的责任感意识,进一步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有其思想的糟粕,但其所包含的积极的思想内涵,正是我们所要传承和发展的。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世界历史从古代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标志,也是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要实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这又表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这些内容当然必须继承和发扬,否则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如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的教学主要围绕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古罗马法律的起源与发展展开:古希腊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它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古罗马法律孕育了“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治精神,影响着近现代世界的法治社会的建立,“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当然,“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也随着世界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不断呈现。

二、用历史的事实去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一种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情感体系。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取向。因此对于核心价值观而言,如果能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情感认同,那么一个稳定积极的价值观就易于形成。如何才能有利于核心价值观获得情感认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呢?如果核心价值观是当前这个时代的真理,那么要获得真理就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没有事实所谓的“真理”只能是强加的“真理”,历史教学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古今中外大量的历史事实,也只有通过历史事实才能使学生产生相适应的情感、态度,只有在一定情感的基础上,价值观的认同才能真正实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观为例。对于包括高中生在内的每个公民而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其对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认同,爱国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培养。如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包含了三个内容:“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在教学中,要围绕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就必须用大量的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去展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白在国家羸弱时这一精神无疑是最强大的武器,若失去爱国主义则国将不复存在。再如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在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原因时,爱国主义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以“实业报国”为理念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坚定的走在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上,虽然历经曲折,但爱国之心依然。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什么是爱国主义已深入。

如果说“爱国”是公民层面最核心的价值观,那么“民主、自由、平等”则是制度和集体层面最核心的价值观。如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就可用孙中山、林觉民等人物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这崇高的理想,或奋斗一生或弃家抛妻献出生命的历史事实,从情感上来诠释为什么要珍视“民主、自由、平等”,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当今的核心价值观。

三、将历史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融合

历史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标,换句话说高中历史的教学应围绕着培养学科素养来展开,所谓历史学科素养指的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3],显然一定的历史价值观是这种“个性的心理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历史价值观是一种依据特定的价值尺度对历史事实的价值评判,相同的历史事实,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尺度会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评价。那么历史学科素养需要怎样的价值观?或者它应该包含怎样的价值观呢?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历史价值观应该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或为指引的价值观,当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的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时候,即培养学生历史个性素养的时候,核心价值观理应融入其中,使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具有了长时性和长效性。

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仍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在学到对辛亥革命评价时,有教师引用材料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问题: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动多少后来的中国人,但你是否会想到林觉民义无反顾的英雄行为,留给他妻子和家庭又是什么?你要如何评价林觉民呢?在这里,教师成功地抛给学生实际上是应该如何评价“大家”与“小家”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认识“林觉民”,它可以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来得出,而在此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指出:林觉民的行为表明当“大家”即国家、民族利益需要我们之时,“小家”只能服从于“大家”。再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的教学为例,评价古罗马的法律既要突出它所体现的具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理念,还要让学生看到它所谓的“平等”是将大量“奴隶”的人排斥在外的“平等”,是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要使学生明确历史价值观不应只有单向更应是辩证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是在辩证的思维中得以融入。

四、用丰富的历史教学方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一味地灌输教育,效果显然会适得其反,“润物细无声”是思想教育最佳的的教育方式,易言之,价值观若能自我建构将会达到最佳的效果。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对高中生进行价值观的渗透无疑是重要的教育途径,但高中历史教育要想体现其独特作用,还须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更为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建构。如课堂历史小辩论、课堂历史角色法以及与课堂相结合的历史小论文写作、制作历史黑板报、历史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且富有历史学科的特色,在这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若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渗透其中,则对价值观的认识是在自我的学习中主动地建构完成。如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的课堂历史小辩论,通过学生的辩论,将革命志士的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百折不饶的价值理念在学生的参与中得以建构。再如在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的历史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老子、墨子和韩非子四个人物,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再如历史必修一中关于秦代的政治制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秦朝的客观认识,同时对中华民族观、国家统一观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学习必修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可让学生用黑板报的形式制作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内容,如,2016年纪念建党95周年或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用这种最常见的宣传方式,既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可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爱国观的体会和理解。

当然,历史教学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核心价值观只是历史教学中教育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历史教学有其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规范,价值观只有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才具有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历史教学主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但如果经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则更容易引起共鸣,教育的效果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但要排斥强行灌输;最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核心”而不是单一性,“核心”与“包容”相结合是教育的原则,但“包容”不是包庇违反基本道德与法律的错误价值观。

总之,学校教育是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阵地,高中历史学科教育又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属于人文素养,作为重要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也就具有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发挥历史学科教育优势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挖掘,这不仅是历史教师教书育人的体现,也是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精神的。

[1]梁玉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2]王学川.历史价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71.

[3]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1).

(责任编辑:徐小敏)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作用的研究”(项目编号:FZ2015GH077)。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价值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的价值观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超学科”来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