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涛
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资源全力打造沿江优质水稻示范区
董绍涛
巴彦县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松嫩平原腹地,面积3137.7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8乡116个行政村,总人口7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万人。县域耕地面积344.3万亩,其中水田50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有蜿蜒的松花江穿境而过,巴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沿岸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沿江灌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加之灌区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经常洪水泛滥,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松花江沿岸优质高效农业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拉开了巴彦县打造30万亩沿江灌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做好“围水经济”这篇大文章,积极争取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松辽委的高度重视,把位于沿江三个乡镇的巴彦港镇、沿江、松花江三个大型渠首泵站工程纳入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全力组织推进。
2013年、2014年在省农发办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巴彦县完成了投资3.1亿元的巴彦港渠首泵站建设以及沿江渠首泵站维修改造,为灌区13.6万亩旱改水项目实施打下了基础。2016年,启动了松花江渠首泵站工程,预计投资4.5亿元以上,将为后续17.2万亩旱改水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届时,以三个灌区合围组成,东起黄泥河,西至少陵河,北跨哈肇路、通江路,灌溉范围包括巴彦港镇、松花江乡等五个乡镇的30万亩大灌区将全面形成。以大灌区带动各乡镇自流灌区、井灌区发展,2017年全县水田种植面积将达到70万亩,2020年规划达到100万亩,迈入全省四大百万亩水田大县行列。围绕沿江30万亩灌区,借助哈尔滨近邻优势,我们将在县域范围内打造设施高效农业示范带、现代农业展示带、观光农业旅游带,力争将巴彦县建成全省现代化大农业的示范基地。
沿江提水泵站渠首工程建成后,对灌区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减玉米、扩水稻”成为一场艰难的攻坚战。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率先进入了推进旱改水工程的主战场,首批争取农发资金1300万元,实施旱改水1.2万亩,当年创下了水稻亩产量550公斤、亩增收310元的好效果,成功打响了旱改水战役的第一枪。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个良好开端,全力组织推进,重点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全县召开动员大会,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沿江经济带建设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组织各涉农部门干部深入基层,乡镇干部进村入户,积极宣传上级政策及沿江地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帮助农民分析旱改水带来的实际效益,使农民由等待观望、不愿打破常规,逐渐转变为相信政府,积极投身和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二是形成强大推进合力。抓住全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涉农资金整合机遇,把投入到巴彦县的涉农资金全部进行整合,集中投入到沿江灌区建设,举全县之力推进。2013-2015年,累计整合水利、国土、农业、农机等各部门资金7.2亿元,由水利局负责主干渠开挖,农发办负责干渠衬砌、部分支斗渠建设及田间构筑物建设,国土局负责土地平整、部分田间支斗渠建设,农业局负责科技推广,农机局负责农机具补贴。各单位按照灌区总体规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炒一盘菜、同做一桌席。2013-2015年共完成沿江三个乡镇旱改水任务9.8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累计投入8300万元,完成旱改水6万亩,承担了大部分建设任务。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继续投资4000万元,承担3万亩建设任务。
三是加快推进规模经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工程施工,农民思想意志不统一,无法实现大规模结构调整,是项目推进中的最大难题。县委县政府利用哈尔滨市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建设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机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的农机合作社牵动,全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仅近两年,沿江区域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家,土地集中流转面积12万亩,项目区全面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四是出台政策,破解工程施工占地难题。水田项目建设,特别是旱改水项目建设,由于渠道取直、工程构筑物建设占用农民耕地而引起纠纷,是困扰工程施工的一个难题,常常因为占用一两户农民的一小块耕地,没有补偿资金,而导致工程迟迟无法推进,影响工程进度。县政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出台优惠政策,对于工程占用农民耕地,每平方米由财政给予补贴30元,并对损失的耕地从其它途径给予补偿,有力解决了工程施工占地难题,确保了沿江灌区规划顺利落实和推进。
在巴彦沿江灌区整体规划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面建成了全省的优质工程。全省及哈尔滨市重要农业会议,多次在巴彦港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现场召开,省委书记王宪魁两次调研松花江沿岸优质高效农业经济带建设情况。
一是工程质量标准高。项目区累计完成干渠清淤整形并进行硬质衬砌16.4公里;维修、改造、新修并硬质衬砌支渠3.7公里;新修斗、农渠32.95公里,修斗、农沟26.23公里;新挖排水沟53公里,排水沟清淤27.2公里;新修渠系构造物340座;平整土地4.8万亩;新修农田路39.85公里;造防护林、绿化林300亩;新建智能浸种催芽车间1处,育秧大棚400栋;建农机合作社1处,机库2000平方米,购置大型农机具44台套;建物联网控制中心1处。放眼项目区,宽阔的干渠笔直延伸,交错的水泥路、砂石路坚实平整,一排排、一座座工程构筑物错落有致,温室、大棚、农机社、物联网中心依次分布,呈现了现代化大农业气势。
二是工程节水技术新。2015年,省农发办在富江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首次示范引进了低压管道输水系统新技术,项目区内建设低压管道系统3套,采用PE管材地下铺设输水管线3万多延长米,控制灌溉面积6000亩,2016年已正式投入使用。经测算,采用该项新技术比修明渠占地每亩节地30平方米,总节约占地270亩,增加粮食产量15万公斤,增加收入44万元。亩节省灌溉用水200立方米,6000亩总节约用水120万立方米,节约资金12万元。该技术在全省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三是生态种养模式新。2015年,富江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首次示范推广了稻田生态养殖泥鳅500亩,当年实现亩增收1000元,总增收50万元。此外,项目区积极推广生物防虫、施用有机肥等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约240吨,减少农药使用量约1吨,有效降低了污染,改善了水稻有机品质。目前,项目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直接受益农户达2.4万户,年增收3700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成为全省节水、节地、生态、高效的典型。
(作者系巴彦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