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毅
优化农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刚毅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自身问题逆向倒逼下的客观需求。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要求,为我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要求指明了方向。
供给侧改革开局一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表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业态形式创新化、供给目标差异化、经营主体模式多元化、农业经营观念务实化、支持保护理念市场化等五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在产业结构上,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偏大,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资源环境上,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承载力超负荷,面源污染严重,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偏紧;在劳动回报上,农民收入总体依然偏低、增速趋缓;在产品结构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低端农产品供过于求;在生产方式上,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还未形成;在增长动力上,粗放式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还没有调整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上来;在区域布局上,水土资源、消费市场、加工增值与农业生产不均衡不匹配。以上诸点,亟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的供需平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由重点满足数量需求向重点满足品质需求转变,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不断推动农村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从这一政策思路出发,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着力点应为“产品、产业和主体”的要素框架。着
眼于“产品”,即节本降耗,适应消费需求。通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组合方式的优化,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质量和效益,实现差异化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着眼于“产业”即绿色发展,实现持续发展。通过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废弃物,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从外延式、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农业可持续。着眼于“主体”即培育主体、提升人力资本。通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优化。产业体系体现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即回答“生产哪些产品”和“表现哪些功能”的问题。生产体系体现产品及生产能力,即回答“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的问题。经营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体现主体及其经营方式,即回答“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的问题。“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结合“产品+产业+主体”的要素框架,彼此联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影响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体系的重要逻辑线。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