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新霞,宁晚娥,黄继伟,蒋 芳
(广西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基于对分课堂的“纺织材料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岳新霞,宁晚娥,黄继伟,蒋 芳
(广西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时间上把教学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三个过程,通过内化吸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纺织材料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纺织材料学”是纺织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包括纤维、纱线和织物三大部分,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繁多。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多,学生感到枯燥,教师感到疲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当今信息碎片化、知识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将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是有限的课堂上。笔者尝试在“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旨在解决目前教学中教与学分离、师生双方都对教学效果不满意的问题。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对分,即一半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讨论;二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间隔开,本次课堂讨论上次课教师讲授过的内容,即隔堂讨论[4]。对分课堂从时间上把教学划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在讲授环节教师着重讲授知识框架和重难点,细节部分不讲。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学生阅读资料并完成课后作业,根据课堂讲授的知识框架填充细节并扩展,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不能理解的知识或疑问记录下来,留在下次课的小组讨论中解决。教师进行了课堂讲授后,学生在理解了重难点的基础上,课后的内化吸收学习效率高。隔堂讨论是在学生阅读教材,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经过了消化并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讨论时学生发言会比较积极,讨论效果好,这是对分课堂与传统讨论式课堂的根本不同。在讨论环节,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讨论的展开,并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时间上的对分并不是严格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可以采用当堂对分或混合式对分来组织教学[1-2]。对分课堂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职责、任务与权利,教师提炼课程精要,并进行重难点的精讲,学生通过课后的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交流者,而教师回归到学习引导者的身份[3]。
“纺织材料学”课程涵盖了纤维、纱线和织物的分类、结构、表征及性能,教学内容多。随着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学时被压缩,但是人才培养要求并未降低。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方法来组织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很多,这种快节奏的讲课使学生感到疲劳、听不懂,导致学生厌听甚至弃听。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学生是否掌握了授课内容也无从知晓。虽然课后会布置作业,但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不能反映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抄袭现象经常发生。
由于课堂互动的缺乏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机制的缺失,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面面俱到,常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课程的知识和现象,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认识,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从而产生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未得到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并未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缺乏有效的引导,直到要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即使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其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前期所学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获得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体现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综合优势,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学习,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以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为主线,使学生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归纳出课程精要,确定重要章节以及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即课程的知识框架。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纤维、纱线和织物的结构为主要讲解内容,纺织材料的各项性能中以力学性能为主要讲解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课后内化吸收和隔堂讨论三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纺织材料的形态、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真正理解了纺织材料形态、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合理地选择原料,根据需要设计纤维或纺织品的结构,从而生产出符合特定要求的纺织品。这也是“纺织材料学”课程学习的目标。
在课堂讲授后,教师需要总结出一些典型问题作为学生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时,教师重点讲授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的共性,将棉纤维和黏胶纤维、羊毛纤维和蚕丝纤维理化性能的差异及其原因留作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课后仔细阅读学习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下次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就是内化吸收,此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与教师和同学讨论。比如,在讲授“纺织材料的拉伸性能”时,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纤维的断裂机理及影响因素,而纱线和织物是纤维的集合体,前面已经学习了纤维、纱线和织物的结构,由于纺织品的性能由其组成纤维的性能和纺织品的结构共同决定,那么纱线和织物的断裂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的自学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将疑问记录下来,在下次的课堂讨论中分享自己的学习结果,互相答疑、互相启发,把普遍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后,教师抽查提问,并对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纺织材料学”课程的系统性很强,类似的知识点可以总结出很多,比如不同纺织材料吸湿性、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等的比较,都与纺织材料的理化结构密切相关。经过这种教学双向互动的一轮学习后,学生对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了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这样可以减少学生逃课现象,督促学生认真听讲,促使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分课堂是先教后学,不提倡课前预习,教师课堂上对重难点的精讲和泛讲,使学生内化吸收阶段的自我学习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在教师讲授后,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内化吸收,之后实施的课堂讨论才更有效果,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张学新教授不提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1],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难易程度,适当变通,不需要全部照搬。
对分课堂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主体,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自我实现的舞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学习,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为了有效激励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在学习评价指标构成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前“纺织材料学”课程考核成绩通常是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后,为了强化过程性学习,可以扩大平时成绩比例,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考试成绩占40%,学生也认同这种评价。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后,那些在课堂上讨论过的重要知识点,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互联网资源极其丰富,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对分课堂兼有讲授式和讨论式的优点,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发挥学生的实践主体性,教师充当学习的引导者。对分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交互式学习空间,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使教学互动落到实处。当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把握授课重难点,讨论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讨论,课后学习任务的布置等都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摸索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4] 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3-35.
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B279)
岳新霞(1975—),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纤维资源开发利用及改性技术。E-mail:xinxiayue@126.com
G642.0
A
2095-3860(2017)06-0484-03
吴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