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田尧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4
抑郁症也称为抑郁障碍,其临床特征以长期明显的闷闷不乐、焦虑、自卑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为主,严重者可引起患者自杀的企图,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1]。抑郁症发作周期最少为2周,有的患者的发作周期可达到数年,且多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病例发作后可以缓解,也有部分病例可遗留一些症状,转成慢性疾病。该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患者的遗传、神经内分泌、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应激性事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性格特征以抑郁气质为主,而应激性事件往往是导火索,以上诸多因素不是独自起作用,而是互相作用[2]。近30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趋加快,面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逐年递增,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3]。
现代医学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抑郁症的诸多假说,如单胺假说、神经激肽假说、受体后假说等,治疗上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等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祖国传统医学虽无抑郁症的病名,但是对于其症状和体征的描述可见于癫狂、郁证、脏躁等病证的诊治中。该研究通过搜集了我院抑郁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对症状、体征进行归纳,分析了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心主神明,主血脉,藏神,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在志为喜,机体的情智活动均有心来控制。而心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紧密相连,“血者,神气也”。“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血充沛可以化生和滋养心神,使其清明不惑,思维清晰,反应灵敏,神采奕奕,全身安泰。如气血生化乏源,五志过极,心血亏耗心无所养,则神不守舍,思维活动异常、神识恍惚、精神抑郁、脏腑气机紊乱。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其性如木,喜条达恶抑郁,可调畅气机、舒缓情志,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如果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可使人体气机舒畅、经络通利、津行正常,“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肝气不舒、郁闷太过、精神刺激过度、怒而伤肝等,超出了肝的调控极限,即可破坏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导致体内气机逆乱,进而引起各种心身反应疾病,“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同时,气郁化火能够炼液为痰,痰随气动,可流向周身致百病。如痰上扰清窍可导致精神活动异常、反应迟滞、判断力下降;如痰郁化火,可致心烦、心悸、失眠等。此外,肝志为怒,怒伤肝,患者经常发怒,肝气上逆过度,更加重肝郁不舒的程度。
脾主运化,能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转化成机体的气血津液以濡养四肢百骸和精神。如脾虚不运,则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等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失养,可导致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同时,营血亏虚、心血不足、精神失养,可致心神不安、心境低落,对社交活动无愉悦感。此外,脾藏意在志为思,与思维、记忆功能、注意力、分析思维能力有关,“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脾虚可引起机体分析思维能力明显降低、联想力下降,还容易产生自卑自责、郁闷、内疚的情绪,从而产生自杀的念头。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而脑为髓之海,赖髓以充养,为元神之府,司精神思维活动。“阳气者,精以养神,柔以养筋”,肾主骨、精生髓,髓上通于脑,肾精充足则脑髓有所补充,元神功能正常,使得机体的情智清晰、反应机敏、思维振奋。如果年老体弱、肝血不足、精血互生乏源等致使肾精亏虚,则引起脑髓空虚、元神失养,可导致机体的情智模糊、反应迟缓、精神颓废等抑郁症的症状,“精气夺则虚”。
肾为水火之宅,为阴液和阳气的根本。正常情况下,肾阴与肾阳能够互相依存和制约,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肾阴能够使机体安静、滋润,抑制阳热太多、精神亢奋,并可上升于心,滋养心阴。心火下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于心,使心火不亢。如出现房事不节、久病不愈、思考太多、年老体虚,导致肾阴不足及心火内动之证,则肾水亏于下,阴不制阳,亢生内热,扰及心神,心肾既济失调,心神失于宁静,导致五心烦热、心烦失寐、咽干口燥、懊恼烦躁、眩晕耳鸣等症状。
抑郁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起病因素错综复杂,而其中心理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强烈而持久的情感体验和紧张情绪,一旦超过机体调节能力可诱发抑郁症,严重危机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由来已久,早在《皇帝内经》年代,就有“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的记载,产生了治郁先治气的理念,指导临床治疗。同时,《素问·举痛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优恐”,总结下来则为五脏主五志,机体的情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如七情过激,可使五脏功能紊乱,发生癫狂、郁证、脏躁等情志病证,正如内经所言,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此为抑郁症的外因[6]。然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发生癫狂、郁证、脏躁等情志病证的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等情况,此为抑郁症的内因[7]。
心失所养,主不明责十二官危;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累及心脾;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可致气血生化发源;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水火既济,肾精不足则元神失养,肾阴亏耗则可累计心、肝等脏功能。由此可知,治疗抑郁症,当从心、肝、脾、肾四脏同时着手,当面面俱到[8]。
综上所述,中医虽无抑郁症之病名,但对其症状研究已久。中医认为抑郁症多始于心失所养、肝郁气滞,引起神不守舍、痰浊内生、阴精亏耗等,久病转虚,暗耗气血阴阳,治宜养血补心、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填精益髓、补肾滋阴。
[1]赵磊磊,白波,陈京,等.抑郁症中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63-64.
[2]曲淼,唐启盛.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11-13.
[3]唐启盛,曲淼,包祖晓,等.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及诊疗标准制定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2):77-81.
[4]胡随瑜,张宏耕,郑林,等.1 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312-1314.
[5]乔德峰,范彦蓉,赵刘乐,等.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相关性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6,38(5):650-653.
[6]王旭东,乔明琦,张樟进,等.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93-96.
[7]郝晓慧,张建斌.抑郁症躯体症状的临床现状和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7):1929-1931.
[8]李文凯.中医干预下的抑郁症病情发展及转归[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