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吴言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试论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的意义
李吴言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教育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核心价值,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部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讨论奥林匹克教育,有利于我国要推进校园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青少年体育文化修养,培养奥林匹克精神,塑造其健全的心灵和人格,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奥林匹克;教育;青少年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当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得到广泛发展。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指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1]其目的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教育青年。在当前社会,更深层次地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积极准备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工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由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壮程度体现,因此追求健与美的身体观。[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深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教育功能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他认为体育要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和教育青年。从一定意义上说,顾拜旦复兴奥运的出发点是教育,而他倡导的奥林匹克主义也离不开教育。[3]因此,奥林匹克教育是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的一种动态式的新型教育形式。它所包含的体育思想、体育美学、体育哲学以及奥林匹克理念,是对教育在体育方面新的补充。
(二)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如今的中国教育注重对青少年智力的教育,对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偏见。2014年,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南京体育学院演讲中提到:“在很多国家,体育再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严重。”[4]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为应付各种考试而学习,失去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而奥林匹克运动所带来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少年,它具有寓教于乐的意义,对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修养、强健体魄、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奥运会赛场上种族、肤色、经济、文化的差异都消失了,在公平竞争的下原则下进行的竞技运动和运动员展现的不断超越和拼搏的精神感染着世人。奥运会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体育文化活动,更是对全民的奥林匹克教育,其影响深远。青少年在接受奥林匹克教育时,不仅能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同时在其行为引导、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价值观培养等许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奥林匹克是将身、心、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从而使青少年通过体育活动塑造具有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人格。我国青少年教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推进校园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青少年体育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是我过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其目标指向应该运用奥林匹克运动进行对青少年的教育,满足青少年对体育的各种需求,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质。在中国,人们对于体育教育持有偏见,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带给学生的价值,注重单方面“智”的训练,而缺少“体智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校园体育课堂形式上,过度强调技巧、动作的教授,没有在文化、艺术、美学等方面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奥林匹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通过仪式、理念、情感等因素改变了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因奥林匹克文化的介入而发生着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文化效应有利于青少年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文化修养,达到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
(二)塑造青少年人格,培养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在教育中重视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倡导公平竞争的精神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奥林匹克精神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合作是心理健康和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5]对于青少年来讲,具备这种团结合作意识才能尊重别人和自己,学会汲取他人优点,不断丰富自己,从而在工作生活中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但使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也能使自己个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大众展现了一种顽强拼搏,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他们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磨练自身意志品质,树立不断超越、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
(三)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体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体育思想和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理想可谓不谋而合。[6]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古代体育有着深远影响。比如中国古代“六艺”中的射和御以及皇宫王族进行的蹴鞠、涉猎等活动都被赋予了儒家文化中教育的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所强调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力求完善自我的品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因此,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青少年群体教育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加深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内涵及其本质,孕育出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
(四)以北京冬季奥运会为契机,深化奥林匹克教育。我国举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提出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三大理念,我们应该将北京冬季奥运会理念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奥林匹克2020议程》其中涉及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将可持续理念加入奥运会的各方面、注重对运动员的保护、加强体育与文化的深度联系等。三大理念与议程所涉及的内容相契合,能使广大青少年认识现代奥林匹克在今后发展的趋势,积极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冰雪进校园的实践中不断融入,展现冬奥本身包容、开发、和谐的内涵。
教育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核心价值,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部分。我国要推进校园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青少年体育文化修养,培养奥林匹克精神,塑造其健全的心灵和人格,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外,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奥林匹克教育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青少年深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内涵及其本质,孕育出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1-2.
[2]杨弢,许红霞,曹萍,刘大年.论古代奥运会的兴起与衰落[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0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四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J].体育与科学,2003,(06):13-15+21.
[4]让体育回归教育-来自巴赫善意的提醒[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4/0820/c383364-25504510.html.
[5]陈中林,姚蕾,黄晓明.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3,(02):43-45.
[6]郝勤.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2001,(02):8-10.
李吴言(199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文学硕士,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体育新闻专业,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业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