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珂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略论西藏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特征
李梦珂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农牧区公共品供给是“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重要手段,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西藏各族人民的实际需要以及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怎样认识西藏农牧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是重大的课题。本文从西藏公农牧区共产品的供给出发,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总结西藏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特征,以期为西藏农牧区的和谐安定、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公共产品;供给;特殊性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对于公共物品的特征,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杨圣明等认为,公共物品是“公共或集体消费的产品”,相对于私人物品来说,很难通过收费来准确反映价值。夏海舟则认为公共物品是指二政府提供的不具竞争性和消费不具排他吐的物品和劳务”。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第11月号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所谓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样的物品均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一)农牧区基础设施供给状况
“八到农家”工程深入推进,基本解决了农牧区安全饮水、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和99.2%。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1.9亿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17.4亿元,减少贫困人口58万人。连续8年、累计投入278亿元,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二)农牧区基础医疗供给状况
截止2014年底,西藏全区卫生机构达到1430个,比1958年的43个增长了30多倍;全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从1958年的174张增加到2014年的12024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从1958年的502人增加到2014年的12946人。如下图所示,2014年,西藏每千人拥有床位为3.79张,比1958年增加了3.6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8人,比1958年增加了3.34人。近50年来,国家累计拨付专项经费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00万元。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15
(三)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状况
2007年,西藏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4年,西藏普通高等学校6所,中等学校134所,专业学校9所,普通学校125所,小学829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初中入学率达到92.2%,高中入学率达到60.0%。2014年,春季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惠及学生20.6万余人,政策覆盖面达100%。
(四)农牧区基层文化艺术供给状况
截止2014年,西藏已建成群众性文化事业机构772个(群众艺术馆8个,文化馆74个,文化站690个),从业人员达2044人。艺术事业机构,99个,从业人员达2420人。西藏农牧区拥有自治区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19个、特色艺术之乡2个。同时,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打响了“人间圣地·天上西藏”品牌,搭建了西藏旅游文化开放合作交流的综合性高端国际平台。
西藏农牧区公共产品,从空间上来说,包括西藏的一切农牧区地域;从人口来说,指西藏的广大农牧民;其目的在于以解决由于居住在一个可界定的疆域内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满足共同的需要。[1]
西藏农牧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政治敏感性。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一手制造了所谓的“西藏问题”。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2.军事敏感性。目前,西藏21个边境县都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居民生活水平改养比较慢的地区,当地居民生活困苦,贫困往往成为各种不安定行为的诱因。[2]
3.生态脆弱性。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二极”.有着“亚洲水塔”、“中华民族水塔”的美誉.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3]
4.经济落后性。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西藏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不足,1996年至2008年间,财政自给能力指数仅维持在5%至9%,90%以上的财政支出需要国家补贴。
因此,在特殊的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在中国其他省区可以视为准公共品的产品,在西藏变成了纯公共品,必须由政府财政出资完成;而一些原本属于私人产品领域的产品由受益者个人提供的产品,在西藏则成了准公共品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完成。[4]
为了更好地使供给的特殊性与需求的特殊性相协调,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准确把握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领域。夯实西藏基本生产类公共品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西藏基本生活类农牧区公共产品,加大农牧区福利保障类公共产品供给。
二是完善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导农牧民建立一些非正式组织,增加农民在表达公共产品需求意见时的核心力与谈判力。提高政府决策机构的决策水平,提高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三是完善农牧区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农民公共产品偏好表露的有效途径。发挥村组织在供给决策中的作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四是完善农牧区公共产品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专账、专管。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完善公共事业听证制度。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
[2]杨明洪.区域超常规发展论:中国西部若干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施俊伟.科学认识构建社会主久和谐社会,全而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J].西藏发展论坛,2005(6).
[4]杨明洪.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治藏诉求与政策回应[J].中国藏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