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涛(闽清第一中学,福建福州350800)
着眼学生发展活化地理教学
黄自涛
(闽清第一中学,福建福州350800)
地理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实践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教学中要着眼学生发展,突出对生活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倡导合作及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建立,注重创新及质疑批判思维方式的培养;要勇于创新活化地理教学,实施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营造激励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展探究实践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学生发展;地理教学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认同、接受、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崭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践行新课程。新课程的地理教学强调立德树人,从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等角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地理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不仅为了生存,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新教材设计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为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多元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教材基础。多元学习方式主要是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有机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倡导新学习方式的建立,在教学中要强化以“问题”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进而进行“问题”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与能力培养的综合载体,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中,有关“请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实验”的“活动”,实现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和全面落实。再如,每一章节之后的“问题研究”更是进行地理探究学习的极好素材,在进行“问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中,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自己制订计划、自己选择研究方法、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参与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在互动、合作探究和积极体验中提升能力。
1.对生活有用。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1]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地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生活无处不地理,地理处处是生活”,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必备知识和关键技能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习“有用”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可以通过“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和“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说明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且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影响以及适应对策。教学中,就要侧重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等问题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中,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对终身发展有用。要求“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1]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方法、地理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念。例如在《人口的变化》一章中,新教材设计了“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问题探究,通过研究思路、知识拓展、资料分析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农民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教学中只要落实了这一问题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各种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由传统的“学得”变为“习得”,这必然要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思维是“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2]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思维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质疑、独立分析的思维方式,是批判性地吸收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辩论、大胆质疑、抒发已见,在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中,有关“针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场提出的解决缺水问题的不同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的活动,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畅谈自己看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过程。
1.开展交流互动、探究实践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激励、服务下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师生交流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凸显生命价值的过程。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构建和应用知识,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其次,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及动手实践,教学中重视开展自主探究的课内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已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也培养了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
例如,开展《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问题研究”的活动中,通过自由组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互动,让学生实地进行地表观察与气温测量,绘制当地粗略的等温线分布图及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认识城市热岛效应”,然后参照教材提供的研究思路“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评比。通过这一交流互动、探究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
2.营造激励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激励和谐的教学氛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成为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参与者参与教学,及时激励和启发学生积极自主的动脑、动口、动手,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创新、成绩,及时分析和点评学生的观点、问题、错误,及时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参与、竞争,把学生的成功体验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态度。
例如,在《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节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当地的主要工业企业及其主要工业产品,课堂上围绕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共同分析各主要工业企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在评析中归纳出“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的成功体验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及时予以调动、肯定、评析,使教学在激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着眼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活化地理教学的创新精神来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3.
[2]钱匡武.创造力开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45).
[3]龙涛.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改革地理课堂教学[J].成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6).
(责任编辑:曾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