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一、警官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
1.警官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需要
警官院校主要是培养警察以及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专业人才,其职业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异化性。有学者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定量内容调查警官学院的心理问题,其中显示: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六个指标上的分数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这一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警官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诉求
在警官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现状和效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成效,因此,实践上的迫切需求往往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支撑。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警官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键词后,仅有3篇理论文章。而相对于中小学、普通高校而言,警官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显得比较落后。警察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高效的心理素质,然而培养警察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失或低效问题。
二、警官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1.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缺失,课程开展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专科实力较强的院校比较重视专业内涵的建设,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比较关注,而在其他附属学科(课程)和支撑性学科(课程)的建设方面却远远不够。
2.课程内容强调同质性而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普适性知识环节,却忽视了课程的特殊性,特别是对针对警官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职业属性以及岗位环境等外界因素而制订的课程内容关注不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警官类学院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适合任何大学生学习,没有体现出警官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特点,其针对性不强,强调同质性的知识,而缺乏促使警校大学生适应日后工作岗位和满足其职业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警官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路径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警官院校以培养一线警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为主,因职业原因,可能直接接触犯罪问题、治安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这些大量负面的信息会影响、侵蚀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些心理防御能力低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因此,“防患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警官院校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以案例的形式呈现,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团体体验、心理测试、小组讨论、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这样无疑可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同时要保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探索教育方式、途径以及教育教学模式上,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针对警官院校的研究更少。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实效性一定程度上与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有关。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络体系。警官院校为满足其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需要不断地根据职业属性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闻钧. 公安院校学员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刘 红,江 英.公安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