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飞
“2020年底要脱贫摘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赶考”中,铜仁市以此为“考题”,举全市之力,在革命老区奋力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
深冬时节的铜仁大地到处弥漫着一丝丝淡淡的寒意。但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茅坡村的茶花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村民们正忙着对花卉、果树进行冬季管护。一条条新修的景观路阡陌纵横,一片片油茶基地郁郁葱葱,一栋栋独具侗乡特色的崭新民居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目前,园区建有农家乐14家,解决了70多名群众家门口创业和就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经。也为当地村民实现“农业强、生态美、农民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玉屏侗族自治县实施高效生态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带动贫困乡村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这也是铜仁市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 走“农旅” 一体化道路,构建大健康、大生态、大旅游立体发展格局呈现出的一景。
“2020年年底要脱贫摘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赶考”中,铜仁市以此为“考题”,举全市之力,在革命老区红色土地上奋力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
精准识别
找准脱贫攻坚“穷根子”
冬日的乌江河畔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连绵山峦间,层林尽染,而这里至今仍生活着被残疾、意外、病患、生存环境等困扰的贫困人口。从“精准扶贫云”数据显示,该乡“两因户” 占全市45.8%,“两缺户”占全市31.17%,“两无户”占全市9.22%。加之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脱贫攻坚的难度极大。
铜仁地处贵州东北部,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决战区,也是贵州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84个百分点,仍然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市州之一。
截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156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58.3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5.45%,小康实现程度至少比全国、西部地区落后10年以上,比全省至少落后3年以上。而且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高坡陡、环境恶劣等自然条件差的区域。
“要尽快把贫困村、貧困户这个短板补齐,必须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说,要摘掉贫困帽,率先在全省脱贫出列,必须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找准“穷根子”,才能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工、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如何做到精准识别?铜仁市给贫困户建立档案,将难于衡量的农民收入,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令人服的可衡量指标。
把贫困对象识别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为脱贫攻坚找准“靶子”。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把不符合贫困标准的人员清退出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将系统外的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创新工作机制和问责机制,坚决推行责任问责。实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回头看”,对原有贫困户进行再甄别。
“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实施脱贫销贫和返贫挂号动态管理,提高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铜仁市扶贫办主任王飈介绍道。
因地制宜
明确脱贫攻坚“突破口”
暖暖的冬阳下,一幢幢小洋楼星罗棋布,依势而建;宽阔的通村通组水泥路蜿蜒不断,四通八达;远看青山隐隐,近处绿色满园,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这是沿河自治县淇滩镇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的缩影。
淇滩镇党委书记何明说,今年,整村推进项目启动后,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全镇各村建起了十多个蜜柚、中药材等基地,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为股东,增收致富有了支撑。
这是铜仁市坚持不懈着力扶贫产业,迈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
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铜仁市不光坚持生态底线,还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把脱贫攻坚与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十大工程结合起来。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使全市1565个贫困村都有了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了增收项目。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铜仁市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以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广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在培育产业主体、推进产业融合、实施电商扶贫上取得明显成效。瞄准“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打通制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全市小康“水、电、路、讯、房、寨”工程完成总投资19.37亿元,开工实施通村公路2367.2公里、通组路577.48公里、串户路493.14公里;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自然村通电话比例达100%;完成“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25813户、便民设施140个、文体活动设施144个、污水处理设施170个、照明设施4049套。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同时,铜仁市积极发挥大屯、茶花泉、高家湾、南庄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乡域经济建设,拓宽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培育一批规模大、特色明、带动力强的综合性脱贫示范园区。全市每一个乡镇都建立一个农业综合园区,开发1-2个脱贫开发示范带。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广“景区+农家乐”模式,辐射带动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业,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扶贫旅游村,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打造200个以上旅游村。
“党建+社会”
扶贫联动迸发新活力
“在党建扶贫和社会扶贫上要进一步着力用力。脱贫攻坚除了练好内功,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外,还要善于借助外力,千方百计引入源头活水。要加强党建和社会扶贫联动,主动加强与对口帮扶单位的沟通对接、交流互访,推动一批新的合作项目落地实施。一天不脱贫、一天不脱钩……”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说。
今年以来,市委书记陈昌旭,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达新、市政协主席陈康、市委副书记阳向东等四家班子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扶贫联系点所在村蹲点调研,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详细听取乡镇、村组工作汇报及驻村“第一书记”、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代表发言,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如何将精准帮扶“一对一”放在一个“篮子”里解决?这考验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扶贫的智慧。
记者从《铜仁市脱贫攻坚自查报告》注意到,开展脱贫攻坚挂图作战责任明晰:市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最贫困的县、区县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最贫困的乡镇,以“不摘掉老百姓的贫困帽,就摘掉自己乌纱帽”的坚定决心,带头深入最贫困的乡镇、最贫困的村,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重点环节,抓实脱贫攻坚工作,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传导压力,举全市之力向“最后堡垒”发起总攻。
2016年初从139个市直(驻铜)单位共向2461个村选派“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组组长2461人,组建的1681个驻村工作队和选派的8289名驻村干部。目前,走访群众146万人次,绘制民情地图1.43万张;各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有91581余对,发动帮扶38431余个,帮助解决问题63627项。协调资金1.56亿元,实施项目3285个,办实事2.85万件。
帮扶,很朴实的两个字,却道出了不寻常的干部担当和干群关系。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铜仁市实行贫困村挂点帮扶全覆盖,不脱贫、不撤兵,干部帮扶实现贫困户分批全覆盖,释放脱贫攻坚的叠加效应。坚持把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目前,铜仁市各级组织和各級党员干部将责任扛在肩上,正以“敢拼敢干敢担当”的优良作风和“不负良心不负党”的优秀品质,带领全市群众砥砺奋进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征途上。
“脱贫摘帽是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是持久战。铜仁市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强化群众主体意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不断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作出新的探索。”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认为。
铜仁已从过去的“边城”变为贵州向东发展的“前沿”和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枢纽”。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巨变,铜仁正迈上一条全新的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豪迈道路。(责任编辑/韦佳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