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志玲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9)
“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研究
西志玲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9)
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凭借互联网的独特技术优势,实现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的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的精彩世界里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能,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载体的融合运用”作为新的课题,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措施应用之下,将互联网载体更好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的强烈冲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思路,在互联网成为社会第四大信息媒体的前提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以网络为新载体和新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正能量,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在新型的网络信息载体之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链接,从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转变大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网络载体,可以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媒介相融合,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内容相衔接,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传统道德的浸润和熏陶。
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具有变革性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大的容量性
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承载和蕴涵了超大容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相关信息,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加以存储和传输,为大学生所感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便捷实时性
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具有其他传媒所没有的高时效性。它可以快速便捷地传输和更新信息,快速在超链接的功能下实现教育信息的传输和交互,便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不可比拟的开放性特征
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它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可以即时地接受网络教育信息,实现个性化的、开放性的教育和学习。
(四)多维交互性特征
互联网+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平等、多维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可以通畅地实现双向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再也不存在权威、地位的拘束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相互隐藏身份,进行心理交流和探讨,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1]
(一)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网络的拓展和延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融入了新的内容和媒介,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网络平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变革性的教育载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增强了高校对网络载体的理论研究。
(二)增添了全新的教育内容
在互联网+平台之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新的内容,它不再局限于上课、听报告、面对面的谈心等,在“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公路”的延伸之下,实现了数字化、共享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存储和传递,向大学生展示出新颖别致的教育材料和内容,在包罗万象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为开放的、全新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互联网+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富于变化,显现出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替代了传统说教式、面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三维动画技巧、仿真画面的设计过程中,具有更为生动和具象化的特征。同时,互联网+网络载体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互动的“精神家园”,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诸如:在线学习、在线答疑、网络论坛等,从而实现思想的互动和交流。[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载体意识有待提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没有跟上网络载体的新观念,由于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对网络技术的限制性运用,使教师对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在运用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利用,无法将其全面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之中。同时,对于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实践深度也存在不足。尽管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然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网络载体实践中,还仍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对网络载体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二)高校对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监控不足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它为大学生提供了资料搜集、互动、休闲的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会较大地阻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建构,高校缺乏严密高效的网络监控措施,尚未建立完全的审查、监控机制和舆论疏导机制,使网络载体处于“无政府的自由”状态,缺少完善的网络监管。
(三)网络载体的互动性不足
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禁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互动性较少,在网络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部分网络载体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强大的互动功能,缺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致使网络载体的访问率较低,不利于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融入网络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在互联网+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需要为教育者所认知和接受,并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和融入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全新理念,要积极地接纳新生事物,充分意识到网络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崭新契机,使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开放式的教育转变,由“普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向“个体独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转变,由“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互动式”的方向转变。
2.以网络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当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高校之中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之而改变,在互联网成为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其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并积极探索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新平台,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加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和新型化。
必须指出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快速占领网络载体这个新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价值网络体系,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否则就会被颓废低俗的思想文化所牵引,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负面效应。为此,我们应当在网络载体这个新阵地上,全面宣传和推行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奏响时代的最强音。[3]
3.推行网上和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应用得不断深入和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思想政治教育视频、利用邮箱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然而,我们在充分挖掘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使传统的线下教育与网络教育相融合,积极摸索网络教育与网下教育的规律,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互补和融合。
(二)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举措
1.运用网络载体传输“中国梦”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网络载体对“中国梦” 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积极的诠释和解读,将“中国梦”的文化思想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并运用网络载体传输“中国梦”的思想文化内涵,具体措施包括:①建构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网站,宣扬和报道“中国梦”的相关典型事迹,通过主题教育网站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②创新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运用网络载体传输国家的党政方针、社会新闻焦点内容、要事大记等,积极鼓励大学生讲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进取。③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中国梦”,开展形式新颖的微电影创作展示、摄影作品大赛、文学创作、在线竞答等,吸引富于激情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融入其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
2.运用网络载体传输“十八大”的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要将视线聚焦于我国的“十八大”精神上来,要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十八大”精神相融合,用时代精神召唤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可以运用校园门户网站、BBS论坛、微博等网络载体,对“十八大”精神进行宣传,使之内化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行为宗旨,深入理解和体会党的方针政策,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开创网络载体运用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1.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
网络载体包含有积极和消极的内容,如何辨识并准确利用网络载体这一全新的平台,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变被动为主动,要认真、全面地调研学校的网络载体环境,建构和完善科学的网络规章制度,全面推行网络立法,创设网络载体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强化对网络载体形式的理论研究,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建构科学合理而完善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5]
2.打造健康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在运用网络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入新鲜、先进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网络中的颓废、阴暗的不良信息,要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真正做到“各取所需、为我们所用、融会贯通”[6]。通过对大学生的因势利导,增强对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念的引领作用,维护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秩序。
3.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
在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利用这些技术骨干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并且还要结合对专业网络教育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其成为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力量。
在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树立网络载体的全新教育理念,利用互联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快捷性的特征,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输。在网络载体的应用实践中,我们要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规律,使两者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前提下,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1]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0).
[2]骆剑琴.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 山西青年, 2016(20).
[3]王琪.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J]. 知音励志, 2016(15).
[4]仝少坤.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策略探究[J]. 长江丛刊, 2016(27).
[5]毕宇晓,李平,刘真真.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J]. 高教探索, 2016(1).
[6]李宗刚.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中山大学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孙 强)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as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 Zhiling
(Liaoning Mechatronics College, Dandong, Liaoning 118009,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Internet's unique technical advantage is achieved by Internet + as the carri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ctive, creative students groups, in 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Internet, feel the powerful featur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should b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nternet use" as a new subject, to 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inking, under the specific measures applied to Internet carrier better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 +;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arrier
2016-11-15
西志玲(1979- ),男,辽宁葫芦岛人,讲师。
G641
A
1671-4385(2017)01-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