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探析*

2017-04-14 14:51:56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政治

武 峥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探析*

武 峥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形式不足、教师驾驭课堂难度加大等问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防御网络文化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树立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四个自信”。要找准切入点,通俗易懂地开展教学,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树立“大思政”理念,发挥合力,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表明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运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对阵地的占领,能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掌握学习主动权,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力,进一步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难度加大

网络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融于一体的形式展开,满足了当前大学生学习趋娱乐化、趣味化的需求。互联网的及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对学生思想状态进行捕捉,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数是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出身,在短时间内难于逾越技术障碍的鸿沟,造成驾驭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度加大。

(二)理论灌输多,现实关注少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4],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重要性。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最大化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实际,这样大学生才能感知得深、领悟得透。一些高校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定位在道德认知与理论体系掌握上,把本应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性的理论灌输为主。有的教师单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是政治“传话筒”,缺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相关案例分析的佐证。对大学生而言,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是外在性强加的需要,而不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心不在焉,消极对待。这些因素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未能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教育效果欠佳自然就不言而喻。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创新不足

以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开展24个字的内容识记。校园布告栏、学校广播、校园各角落到处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以及标语、漫画;校园微博、微信滚动播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三下乡”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践教学数量有余,质量不足,大多数依赖的是大学生团学活动、教学考察等形式展开,创新形式不足。尽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激励了同学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忽视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引导和‘怎么做’的创新,强调了‘量’的积累,忽视‘质’的升华”[5];忽略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没有注重大学生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延伸,缺少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对大学生网络化的学习生活实际利用不足,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依然是期末考试。这些做法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相脱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整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

1.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引起了中西学者的极大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观点称之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资产阶级虚伪性,强调了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卢卡奇认为“意识形态起着社会制度的保护层作用”,葛兰西形象地把意识形态比喻为“社会的水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关系,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使差别迅速扩大,城乡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生态环境恶化、医疗卫生改革、城市拆迁纠纷、网络信息欺诈、少数官员腐败、住房价格飙升、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当这些问题在社会现实中不能得到解决时,人们往往会将这些问题诉诸于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能量大、关注点多的网络中,形成强大的网络社会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以意识形态建设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社会整合的功能,通过课堂主流意识形态教学、教学实践改变大学生认知偏差,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更有利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2.发挥社会思潮的积极作用。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7]相关研究显示:“约占49%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思潮。”[8]多元化的网络舆论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声”空间,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整合高校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意志。

(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防御网络文化殖民主义思潮

当前经济全球化给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学者塞缪尔逊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犯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9]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西方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形成文化殖民。如慕课(MOOC),目前全球三大“慕课”巨头Coursera、edX和Udacity都在美国。西方国家借助技术上的优势,在“慕课”中嵌入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在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蚕食和“异化”着当代大学生。妄图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亵渎我们的英雄,如在课堂中嵌入“邱少云被大火烧死不符合人的生理常理”“雷锋事迹是假的”等讨论,把违反我国法律的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称作“民主贡献之士”,大肆宣传,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和信仰的迷茫。又如,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侵蚀。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电影电视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较高。有调查显示:“69.58%的大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看看西方电影;70.47%、60.44%和52.45%大学生最常庆祝的节日分别是圣诞节、母亲节及父亲节;51.88%大学生有出国留学和移民想法,其中向往国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占47.03%;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最主要的渠道是互联网,占80.83%,其次是电影电视78.22%。”[10]195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制定的《十条诫令》中就有这样的话:“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事关国家稳定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我们要始终占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具有文化传播和思想引领的独特功能,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是社会舆情的“风向标”,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战场,各种思想交汇于此。阿尔都塞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在掌握政权同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行驶领导权的话,那么它的政权就不会持久。”[1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为了掌握网上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性,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网上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自1516年莫尔《乌托邦》中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来,社会主义思想产生500多年。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有弱化趋势。据国内某高校一项对82名中共党员的调研得知:“大学生信仰危机突出,政治素养亟待提高,在信仰问题上知行不统一。”“在82名党员中认为完全不赞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有5名党员,26名党员选择的信仰不是‘共产主义’。”[13]依照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我们改变不了大学生怎么看待社会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做好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引导社会现实中大学生去想什么,进而影响其怎么做,再结合“大思政”理念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做得更好,树立大学生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信心。

(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树立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四个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网上意识形态主阵地,守住红色宣传地带,形成大学生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自信”。通过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向着“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前进,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道路自信”。在教学中系统挖掘网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团结的时代价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争取灰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增强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明辨网络思潮的能力,自觉抵制“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压缩黑色地带地盘,增强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制度自信”。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是找准切入点,通俗易懂地实施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要以当前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种文体活动为切入点,将课堂理论和课外文体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改变的一致性。

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注重隐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年,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利用好节假日、新生入学教育、国家庆典仪式等重要时机,形成“第二课堂”。如2016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邀请奥运会女排冠军进校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校园官方微信、微博长时间充溢着“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南师学风”“自强不息”等正能量信息。高校要主动出击,以这样的方式抓住大学新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

三是树立“大思政”理念,发挥合力。发挥高校党、团、学工干部以及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大思政”理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各门课教学形成协同作用,同向同行,形成合力,确保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1]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7-0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7-02-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

[4]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5] 武峥,孟宪平.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创新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7(3):204-20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7] 习近平.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7-02-2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_2.htm.

[8] 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4-39.

[9] 塞缪尔逊.全球化的弊端[N/OL].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01-04)[2017-02-16].http:∥www.iht.com/.

[10] 刘洋.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1-155.

[11] 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38.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3] 魏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橘枳定律”及其它[J].武陵学刊,2015(11):1-6.

On the Importan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U Zheng

(InformationandEngineeringDepartment,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41,China)

The infiltration of ideology on the internet should be prevente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rough Interne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t present, is inadequate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has difficulties in steering the class for teachers. If combi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t can integrate internet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efens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lonialism on the internet,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undergraduates′ sense of ident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establishing four self-confidences. Ways like finding the exact point and teaching in class in understandable methods, promoting implicit education in"second class teach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integral-ideology",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greatly.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socialist core values;teaching effectiveness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研究项目“意识形态视角的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SK2017A0878);阜阳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政专项重点研究项目“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DJSZ01ZD);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6jxtd093)、(2016gxk107)之成果。

2017-04-09 [作者简介] 武 峥(1981-),男,安徽临泉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6.012

G642

A

1008-6285(2017)06-0050-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