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成就、问题与出路*

2017-04-14 14:51:56李建勇陈国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李建勇,陈国庆

(青岛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成就、问题与出路*

李建勇,陈国庆

(青岛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目前,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观念的解放、实体课堂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着手,积极寻找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出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体新技术催生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引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空间、模式的全面变革。然而,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一、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取得的成就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授课仍是主流形式,但“黑板+粉笔”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校扩招、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已经逐渐被“PPT+麦克风”的方式所取代。但这只是现代电子技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初步改造,属于教学应用工具层次的改变,并不在本文要讨论的“新媒体新技术”范畴内。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较为成熟、普及面较广的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基于PC端课程中心的课程网站、MOOC(慕课)、自媒体、电子作业等形式。

(一)基于PC端课程中心的课程网站

国内许多高校均已建成基于PC的课程中心(或网络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普遍依托本校的课程中心建设课程网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平台。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大学、临沂大学、鲁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均依托本校的课程中心,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网站。其设置的栏目较为相近,大多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日历”“师资介绍”“授课课件”“授课视频”“阅读推荐”“复习试题”等。课程网站实现了本校教学资源的上网,能够展示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为本校学生课下进行线上学习提供很大的便利,课程网站所设置的后台流量统计则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落实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二)MOOC(慕课)课程

MOOC,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OOC教学一般包括教学视频、延伸阅读、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环节。目前,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http:∥www.xuetangx.com/)、中国大学MOOC(http:∥www.icourse163.org/)均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在线教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副教授主讲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还登录世界慕课平台edX 面向全球开课,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学生选修,这也是中国首门登陆国际英文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2]。武汉大学则依托“中国大学MOOC”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被评为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3]。MOOC课程以其开放性、免费性使得重点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为社会所共享,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效益。另外,MOOC课程的APP也使其超越了PC端的限制,学习便利性较强。

(三)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

在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的诸多受众中,大学生无疑是接受新媒体技术最快、使用新媒体技术最广泛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低头族、“手机控”,许多大学生“一日可以不读书,一日不可以不看手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门槛低、便利性强,有着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些高校还着眼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在网民中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大V”、微博达人到校开设讲座,真正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扩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空间,打造了学校的文化品牌。此外,高校的大班授课、选课制度也迫使教师只能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辅助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

(四)课程作业的电子化

经验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业在网络时代往往流于形式,变成“Ctrl+C”和“Ctrl+V”的指端游戏。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以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业方面进行了电子化的改革,实现了“听说读写行并重”,效果较好:课程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领袖著作要求学生进行有声朗读,提交音频作业,不仅杜绝了学生的造假行为,也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实践课时则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借助“爱拍”等软件拍摄制作微电影,并在学校开展竞赛、评奖,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也能够增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此外,相关音频作业或微电影在班级QQ群、微信群的传播,在实体课堂的展映,也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提升其荣誉感。

二、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体现,对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充分说明技术进步是精神发展创造的最强大杠杆。然而,在实践中,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线上与线下相脱节的问题

一个无可否认的基本事实是:在现实中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距离学生“真心喜爱”的理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多数大学生对教师监督的课堂学习都缺乏参与感和积极性的情况下,即使教学资源实现了上网,若不采取具有强制色彩的后台登录统计等措施,实际上也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基于PC端的课程网站为例,其本质上属于课内教学的延伸,然而课程网站的学习与课堂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分离的,这对于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而言等于变相增加了其学习负担、侵占了其专业学习及休闲时间。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可以在点击开课程网站的同时浏览其他商业、娱乐网站,因此即便有课程网站的后台统计,也难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性。再以网站提供的课程视频为例,由于部分教师镜头感不强,导致出现在视频中的教师与现实中的教师判若两人;由于视频授课内容极易被扩散,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无争议性,教师也难以即兴发挥,造成教学内容的刻板性。笔者注意到,在某些国内著名大学提供的MOOC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即使一些著名的学者或国家级的教学名师,在镜头前也犹如带着镣铐在跳舞,不能尽情释放自我。显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是理性与激情交融、知能与情感齐飞,只有理性而缺乏感性的教学是缺乏真正吸引力的。

(二)实体教学与“自媒体”之间的矛盾

“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一般而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体教学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体系化学习,必然相对枯燥。而通过自媒体传播的网文、关于热点问题的名家讲座,由于内容多侧重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二者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更容易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唤醒大学生的耳朵。但是,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是浅层次的、碎片化的,可能给学生增加了一些谈资,刺激了其情绪,但并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知识结构的建构、学术精神的培养。而某些网文的内容还具有猎奇性质、观点具有偏激性,容易让涉世不深、理论分析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失去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对学生的引导。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矛盾

其一,相当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课堂内的灌输式教学,对于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频繁的互动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二,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一定水平的应用技能,并花费大量精力用于课程网站的维护、信息的发布与反馈,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其三,网络信息对于教师权威的挑战。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可能较教师获取的信息更为全面,读到的专家解读比教师的讲解更具权威性,读到的网文比任课教师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积习、课堂权威都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四)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价值观的培育,而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面对面的释疑解惑、师生之间情感的培育。课程网站、MOOC课程显然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在价值观培育、道德教化方面能起到何种作用尚有待观察。QQ、微信等虽然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有调查表明,由于微信朋友圈和QQ群的私人性较强,“大学生微信交际圈的差序格局以同辈群体为核心向外扩散,老师处于外围圈层,大学生与老师通过微信交流的频率并不高。”[4]此外,QQ群及微信群的庞大规模实际上也限制了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使其多数局限于课程信息发布等简单的层次。

三、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发展的出路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实现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融合是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大趋势,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则属于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相当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习惯或钟情于灌输式的教育,对于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存在“不会用、不愿用”的问题。“不会用”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加以解决,而“不愿用”的问题,一方面是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受儒家重道德轻技术观念及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都是轻视科学、鄙视技术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抗拒与传统文化这方面的消极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绩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导向有关系,这种导向造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轻教研”,更不愿意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下功夫。然而,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澎湃浪潮,无谓的抗拒或消极的对抗是无益和无用的,正确的态度应是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会被时代所边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会成为时代的弃儿。恩格斯曾经称赞马克思:“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5]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理应学习马克思的这种科学精神,对科技新进展保持与时俱进的敏感性,努力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并将之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此外,高校亦应通过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使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二)推动实体课堂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正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起到的是乘数效应,因此“科学技术”才被称为是“第一生产力”。准确的讲,“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的是新媒体新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起到乘数效应,而不是简单的“1+1”,更不是实体课堂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脱节、相分离的“两张皮”,挤占学生过多的专业学习时间及休闲时间,被学生视为额外的学习负担。为此,在移动互联时代,要通过硬件的建设和技术的进步,保证大学教室应用PC端课程网站的顺畅联接,并努力促使课程网站应用移动互联技术,通过课程APP走进学生的手机,把手机变成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在实体课堂的教学中,要及时、有力地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网络热点问题,努力避免授课内容素材收集的陈旧、PPT设计中多媒体利用形式的简陋等问题。同时,也要让大学生理解课堂理论学习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差异,防止用热热闹闹的浅层次的无效阅读与唾沫飞溅的市井化讨论,替代需要静思的理论研究与严肃的学术争鸣。

(三)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也必须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新技术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融合的创新式发展,努力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课程网站、MOOC课程的建设客观上都要求团队化运作,出镜讲授者、幕后的教学设计者、网络的维护者必须进行合理分工,努力实现“协调”发展。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以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实现“红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绿色”发展。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崇高事业,因此不仅每一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应组成一个有机的团队,而且全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以五湖四海的精神团结成一个更大的团队。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各高校特别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果应面向同行免费开放、为同行所共享。简言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 130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者选修清华《毛泽东思想概论》慕课[DB/OL].[2016-12-12].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marxism/4591/2015/20150930091954686434124/201509300-

91954686434124_.html.

[3] 武汉大学慕课简介[DB/OL].[2016-12-20].中国大学MOOC,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1001716008.

[4] 张志坚,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5(3):9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Technologi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Solutions

LI Jianyong,CHEN Guoqing

(CollegeofMarxism,QingdaoUniversityofTechnology,Qingdao266520,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and technologi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oday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utilization of new media and technolo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s may lie in the emancipation of teachers′ min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eepening integration of entity class with new media and technologies, and up-holding and implementing views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etc., so as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m.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w media and technologies;integrated development

2017-04-09 [作者简介] 李建勇(1976-),男,河南南阳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国庆(1966-),男,辽宁绥中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6.010

G642

A

1008-6285(2017)06-0042-04

*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建设工程公共基础平台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MX2-1)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