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敏,胡中晓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民族性与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
潘 敏,胡中晓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近代法国开辟出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和模式,形成了大学与大学校并行的“双轨制”以及中央集权管理下的教学与研究相互独立的高等教育制度。追溯其演进轨迹,不难发现民族性是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呈现其独特性的重要原因。从民族性角度出发,探讨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过程,可以对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法国民族性;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理性;激情
近代法国通过改造中世纪大学、设置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制度。纵观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过程,若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探析其独树一帜的成因,无法完全解释。近代法国与英国同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而英国形成了等级分明的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民族性是导致英法两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民族性角度出发,探讨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国民族性与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演变之间的关系,并对近代法国高等教育制度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民族性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定义
民族性(national character)又称“民族性格”或“国民性”,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在《民族性格》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义为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点或方式,并称之为“众趋人格”[1]。我国学者庄泽宣则在《民族性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民族性系一个民族中各个人相互影响所产生的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个人深具压迫敦促之势力,突出了民族性的影响力[2]。综合以上解释,可以将民族性定义为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对于教育制度,《简明教育辞典》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或是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3]。据此,这里将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定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行规范与规则。
(二)民族性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关系
民族性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关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民族性影响并引导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高等教育制度又影响民族性的塑造与发展。
一方面,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深受民族性的影响。高等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改进、替代、转化和创新等一系列形式和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是在某种既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民族文化融合了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文化精神与心理、性格特质,以此构成教育制度的生成依据,成为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灵魂”。此外,民族性指导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方向,民族性是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才会沿着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相对稳定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制度影响民族性的塑造与发展。一定时期内的高等教育制度,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选择、传承、保存与创新来带动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从而达到对民族性的改变与塑造。
(一)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
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大革命时期——传统大学的关闭与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枝独秀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高等教育方面,1793年,资产阶级国民议会通过了《关于公共教育组织法》(达鲁法案),将22所旧大学彻底关闭,相应的大学组织制度也无一幸免[4]。与此同时,新政权积极地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如中央公共土木事业学校、卫生学校等一大批实用性的专门学校。其中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设立了一些致力于研究而不是教学的科学机构,如国家人文与科学院、自然史博物馆、法兰西学院等。大革命时期的教学机构与研究机构分离,高等教育专科撤销,使得法国拥有了高水平的近代科学机构和顶尖科技人才的培养机构。
2.拿破仑时期——帝国大学的创立与高度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制
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通过颁行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帝国大学制”,这种高等教育制度带有中央集权色彩。帝国大学全面掌控帝国的公共教育与教育设施,向国民灌输道德和政治。在高等教育方面,学院成为最基本的单位,学院有的彻底取代了此前的科学研究机构。此外,在拿破仑时期倾向于通过专科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经济精英。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确立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3.19世纪末至二战前——传统大学的复兴与近现代高等教育“双规制”的最终形成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德国研究型大学所取得的成功深深刺激了法国,由此它开始深入反思自身的高等教育制度。1896年法国颁布《国立大学组织法》,要求每个学区创设一所由学区内各学院组成的大学。随后,法国设立了17所文、理、法、医齐全的综合大学,结束了法国近一个世纪“帝国大学”独揽的局面。此后,综合性大学在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传统大学的复兴,使得近现代法国大学校系统(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系统(综合大学)并驾齐驱的双规制高等教育体系基本成形。
(二)法国的民族性
法国人以浪漫著称,其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法国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曾这样描述法兰西民族:“一个固守原则、本性难移的民族,以至从二三千年前的图像中还能把它辨认出来;同时又是一个想法和爱好变化无穷的民族,最后连它自己也感到意外。”[5](p79)这正是法兰西民族性的生动写照。据此,我们可以将法兰西的民族性主要概括为两点:崇尚理性和崇尚激情。
1.崇尚理性的法兰西民族
法兰西民族一直以来崇尚理性精神,喜欢将所有事物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规范,特别相信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此,德国学者埃里希•卡勒尔曾这样描述: “理性主义和用理性驾驭自然的愿望是法国哲学的主调,而且我们看到它们影响了法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国人的理性主义,是成规则的思想,适用于以后的任何时刻。”[6]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笛卡尔就是属于法兰西民族,随着封建统治危机的告急和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发展,启蒙思想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高举“理性”旗帜,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理性精神与法国启蒙理性主义自然气质的融合发展,深深地融入了法兰西民族血统,使法国人具有理性精神,并且根深蒂固。
2.崇尚激情的法兰西民族
法兰西民族天性浪漫、感性,喜欢形式、表现且擅长想象。托克维尔曾如此描述:“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它的性情桀骜不驯,有时却适应君主的专横甚至强暴的统治权,而不适应主要公民的正规自由的政府;它从未自由到绝不会被奴役,也从未奴化到再无力量砸碎桎梏;它适宜于做一切事物,但最出色的是战争;它崇尚机遇、力量、成功、光彩和喧闹,胜过真正的光荣。”[5](p157)法国人的浪漫,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可窥见一斑,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在法国表现很突出,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如雨果、乔治•桑、斯塔尔夫人等。他们的作品语言激动、热情,情节夸张复杂,充满激情。
(三)民族性对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演进的影响
众所周知,法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实质上是其民族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1.崇尚理性对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演进的影响
一方面,法国是启蒙运动的起源地,启蒙运动中所倡导的理性精神与法兰西民族天性中的理性气质相契合,展现出对绝对完美的追求。法国大革命后,旧大学和学院以及大学组织制度被废除,与此同时,新政权竭力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体系推崇平等、自由与科学,正是把《人权宣言》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教育改革计划完全付诸行动,充分地表现出法兰西民族的理性。此外,拿破仑先后于1806年、1808年颁布了《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教育团体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的法令》和《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其法令中提出,教育界的最高首领为帝国大学总监,主要的职权包括负责学校的设立与关闭、教职工的任免等等。法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为帝国大学,其统筹全国的教育工作。法令的实施实际上确立了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制,即法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根本特色。不论是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还是帝国大学的创立,无不表现出法国崇尚理性的民族性对其高度教育制度演进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崇尚理性强调科学的价值,宣扬和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科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利用,表现在高等教育上主要就是在课程中大量设置以自然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应用性知识,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完成特定人才规格的培养,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并不断取得佳绩。1794年创办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就是国民公会决定创办的一所为共和国培养精英人才的学校。其筹建委员会由著名的科学家组成,如卡诺尔、朗勃拉尔第等,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军官和有能力的工程师。而因为军官和工程师必须具有各种技术通用的伦理知识,所以学校也应“同时复苏精密科学的研究”,使学生有能力从事不及利益的学术研究[7]。这个理性的民族推动了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制度,同时也让法国的高等教育鲜明地体现出平等、自由、民主、理性的精神。
2.崇尚激情对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演进的影响
首先,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爆发,作为法国历史上最为激进的革命,封建专制制度在革命中被彻底摧毁。在高等教育领域,在崇尚激情的民族性推动下,教育制度改革同样激进和彻底。不同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传统大学集中代表的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仍然继续存在,并以古典自由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最终形成同心圆似的高等教育制度演进轨迹。法国彻底废除了22所旧大学和学院,其组织制度也被废除。中世纪大学是法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在世俗王权和教权的矛盾中艰难发展并取得非凡成就,并且奠定了法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然而,废除法令的实施实际上从根本上推翻了已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此实现高等教育彻底摆脱宗教与传统的双重束缚,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彻底性。这种举措十分具有法兰西民族崇尚激情的民族性特色。
其次,大革命期间新政权从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积极创办了主攻军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院校,在课程方面设置新兴学科,注重实用技术知识的传授。这种想法同样具有崇尚激情的色彩,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正是凭着一股不切实际的激情而建立的。它创设初期实行“学校革命化”,快速培养革命所急需的教育和科学干部,但因为太急功近利最后以失败告终。然而,也正是凭借这股激情,巴黎师范学校曾经一度集中了拉普拉斯、蒙日等法国科学界居于领导地位的伟大人物,在拿破仑时期一跃成为法国大学精神的中心。此外,在综合理工院校与专门学院之外,新政权还创设了科学研究机构,这些科学研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推动了法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崇尚激情才会敢于创新,以其对文化科学的激情,不断地创新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
法兰西民族以其固有的崇尚理性与激情的民族性,推动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一再变革,不断发展进步,这既是人民理性的产物,也是法国革命激情的结果,从本质上而言是理性与激情的结晶。同时也表明,在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层认识和把握中,民族性因素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历史也是现实要件,值得重视。
[1]转引徐蕾.国民性改造:教育的可能与限度[J].郑州师范教育,2015,(4):1.
[2]庄泽宣.民族性与教育[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26.
[3]周德昌.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60.
[4]杜驰,陶友青.法国“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及启示[J].理论月刊,2006,(5):161.
[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夏凌捷.民族性格与英法新闻事业[J].新闻爱好者,2008,(8):38.
[7]洪丕熙.巴黎理工学校[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1.
(责任编辑:韩清恩)
G649.565
A
2095-7416(2017)02-0100-03
2017-03-08
潘敏(1990-),女,山东临沂人,教育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教师。胡中晓(1989- ),女,山东临沂人,教育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