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功能及体系构建

2017-04-14 08:44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职工心理学工会

王 燕

(淮北师范大学工会,安徽 淮北 235000)

【工会工作研究】

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功能及体系构建

王 燕

(淮北师范大学工会,安徽 淮北 235000)

对教职工进行有效的心理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应当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高校工会在服务教职工的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保持与促进教职工心理健康,预防心身疾病。高校教职工群体的特殊性规定了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路径的特定性,需要工会工作人员扎实有效地实施心理服务工作,也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合作,推进规章制度建设,落实高校工会心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加强高校工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高校工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支撑保障体系。

高校工会心理服务;高校教职工心理服务体系;教职工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使得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高校教职工群体,也在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成为卓越的教学名师还是引领学科发展的科研精英?成为象牙塔里的研究者还是象牙塔外的实践者?成为专业的行政管理者还是一线的普通老师?成为精神生活的追求者还是物质生活的占有者?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和自我定位在高校内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调整,并相互纠缠着。在这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下,高校教职工群体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应:困惑与迷茫、焦虑与压抑,进而导致高校内的青年教师群体、离退休教师群体、独居教师群体、行政管理群体、非在编职工群体等各类群体或多或少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对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带来了各种潜在的隐患。如何缓解高校各类教职工群体的心理不适应现象,帮助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有效处理各种关系,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担负起各自的历史使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高校工会作为与高校教职工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高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高校工会在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应有的心理服务职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工会在高校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与教职工之间的特殊关系,拓展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功能,加强其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务实发展,促进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内涵

心理服务,又称心理健康服务,指的是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1]。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探索心理服务工作,从最初的医学模式,到后来的教育模式、社会模式,再到目前的医学-教育-社会整合模式,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从普通人群过渡到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取得了一些成绩[2]。但我国心理服务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心理服务工作的模式并不能直接服务于特定人群。高校教职工群体作为一大类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同于其他群体,直接套用现有的心理服务模式并不能使高校教职工得到经常性的、有效的心理服务。因此,必须依托高校工会,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功能,建立符合高校教职工群体自身需要的心理服务体系。

所谓高校工会心理服务,是指高校工会工作人员在高校教职工服务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保持与促进教职工心理健康,预防心身疾病。具体而言,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宗旨在于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服务,保持和促进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追求健康生活;预防教职工可能出现的各种身心疾病,包括各种心理疾病、精神性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理病变;缓解和消除引起各种不良心理的潜在消极因素。为了达成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根本宗旨,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心理服务体系。高校工会在建立高校教职工心理服务体系时可以借鉴相关的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充分依据和运用心理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明确高校教职工心理服务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具体的路径方法和保障支撑体系,使心理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保证其心理服务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基本目标

所谓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目标,实际上是高校工会心理服务功能的最终体现,是心理服务工作的预期结果,它指明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服务后,心理健康所要达到的状态、所要具备的特征或所能完成的功能。根据普通人群心理服务工作实务的现实基础,高校教职工群体对心理服务的特殊需要,我国高校工会为教职工心理服务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条件状况,结合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总体目标[3],把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总体目标规定为:建立、发展、完善与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心理服务体系及其保障体系,满足高校各类教职工群体对心理服务的现实需要,培养积极心态,保持和促进教职工心理健康,预防心身疾病,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倡导教职工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1)建立学校领导、工会牵头、部门(院系)合作、心理学专业人员参与的心理服务工作运行机制。(2)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学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培养和提高高校工会工作人员的心理服务知识和能力, 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机构与功能,形成满足高校各类教职工群体需要的心理服务体系。(3)制定与完善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与我国高校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心理服务保障体系。(4)积极引进心理学人才充实高校工会工作队伍,大力开展对现有工作人员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心理服务能力。(5)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利用高校工会联系教职工的平台作用,加强对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提高认识,引导教职工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6)积极主动与学校各部门(院系)合作,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离退休教师、独居教师等重点人群,充分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及早发现可能的心理行为问题并制定干预策略,遏止不良后果产生。(7)加强对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教职工的心理救援和心理重建,逐步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的心理应急服务体系。

三、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国内已有研究表明,高校教职工群体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杨雪花等人的调查表明,目前高校教职工群体的心理状况普遍处于亚健康水平,工作压力、工资待遇、职称或职务晋升是影响高校教职工群体心理健康的三个最重要因素。面临压力和困境,很多教职工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希望学校能够通过心理讲座、个体咨询和网络咨询的方式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卫生服务[4]。刘润香等人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目前高校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服务及服务质量的需求较为强烈,迫切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通过心理服务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帮助自己切实解决诸如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等方面面临的心理困惑[5]。

针对目前高校教职工群体出现的日益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较为强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高校工会需要根据心理服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并结合已有高校教职工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相关研究结果,对高校教职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1)教职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通过心理测量,帮助教职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知识,帮助教职工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过程、推动职业发展的各种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可能阻碍职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明确自己职业发展所处的基本阶段、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发展各阶段的匹配情况及所处的内外环境。在此基础上指导教职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2)教职工的压力与情绪管理。提供有关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教职工了解心理压力的成因、形成机制、压力源、应对方式,以及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进而对自身的心理压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引导教职工通过恰当的情绪管理策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提供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教职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和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事物,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满意度。(3)教职工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提供交际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教职工了解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功能、过程、原则、技巧等,促使教职工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开阔视野、增强自信、体验幸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4)教职工的婚姻家庭生活。提供婚姻家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教职工了解婚姻的实质、发展、变化、经营的一般规律,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及其扮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方式,代际之间的心理差异和行为特点,隔代教育及其特点,等等,促使教职工依据婚姻家庭心理学提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策略,营造幸福和谐的婚姻家庭氛围,提升生活幸福感。

四、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实施路径

服务高校教职工群体的心理需求,增进其心理健康,是工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职工群体对该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则是工会人员心理服务工作的内在动力。高校工会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心理服务知识,让广大教职工群体了解心理服务的价值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健康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心理服务平台,为教职工提供有效的心理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高校教职工心理服务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工会可以定期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在工会网站上实时刊登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普及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心理需求;还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在教职工群体活动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和咨询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和简单有效的心理健康保健方法,激发教职工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心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校工会还要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原则,运用心理学问卷、量表,或个案访谈的方式,对相关教职工进行定期调查和评估,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进而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有特殊心理需求的教职工,工会工作人员则要主动关注,积极联系,通过聊天、咨询、测评等方式,及时掌握其心理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必要时可以请心理治疗专业人员介入干预。

除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校工会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和心理服务工作室等各种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心理服务工作。由于高校是熟人社会,工会工作人员和广大教职工之间都比较熟悉,加上高校教职工的知识分子特性,即便面临心理问题,有强烈的心理需求,碍于面子,也不太愿意直接寻求心理帮助。鉴于这种情况,工会可以建立网络心理服务平台,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服务,对匿名或实名的教职工的各种心理需求提供各种专业解答和意见建议。由于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匿名性和个别性,制约了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广泛性,因此,工会还要建立涵盖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量和诊断室的专门心理服务工作室,定期安排专兼职人员承担相应工作和提供相应服务。在心理服务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认知领悟、系统脱敏等具体方法,对有心理需求的教职工进行个别服务或团体服务。

在做好心理服务知识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心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高校工会还需要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保证心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会可以通过学院(系所)和机关处室的工会服务人员,建立同事协助支持系统。有特殊心理需求的教职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内,所在单位其他人员的行为态度对其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联系非常紧密的同事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固化甚至加重其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学院(系所)工会服务人员作为联系学校工会和教职工的纽带和桥梁,需要随时了解身边同事的心理状态,有效化解同事之间可能产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并能及时把掌握到的相关情况向学校工会部门汇报。学校工会则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充分了解并理解身边那些有强烈心理需求的人员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同时解除相关人员由于身边存在特殊人员而形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有特殊心理需求的教职工进行心理服务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工会还可以依据有特殊心理需求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档案所提供的家庭信息,与其家庭人员一起建立家庭协助支持系统,通过当面交流、电话咨询、电子讯息沟通等各种途径,一方面让家庭人员了解特殊心理需求人员面临的心理困境,另一方面向家庭成员传授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尽可能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缓解特殊心理需求人员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摆脱心理困境。

五、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支持保障

为了促使高校工会能够围绕心理服务的基本目标,有效开展教职工职业规划与发展、压力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服务,最终实现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功能,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支持保障体系,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保障。

首先,大力推进规章制度建设,为高校工会进行心理服务提供政策保障。高校党政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工会为教职工进行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基本精神,在现有高校工会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工会的心理服务职能,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要求,规划和制定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相关政策措施,以为高校工会进行心理服务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具体而言,高校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保证制定的规章制度依法合规;需要注重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及其心理服务需求的科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要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保证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高校工会心理服务的组织运行和工作机制,并使之制度化,不因学校党政领导的人事变更而发生大的变化,保证规章制度的连续性;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可以量化的高校工会心理服务工作绩效评估办法,保证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

其次,积极落实高校工会心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工会工作的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开展教职工集体活动、特殊困难教职工补助等会员活动所需经费,用于职工教育、文娱、体育、宣传等教职工活动所需经费,以及工会日常业务和事业支出所需经费等方面,并没有把心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因此,高校工会需要根据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依据心理服务的内容、范围、途径、方法等方面合理预算经费,上报所在高校经费管理部门。高校应根据工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经费预算,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年度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并加以落实,以保障工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工会还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经费,鼓励个人、团体、单位等积极资助工会的心理服务工作。

再次,不断加强高校工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高校工会心理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本身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工会工作人员所欠缺的。为了提高高校工会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一方面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引进心理学相关人才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充实到工会队伍中。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工会工作的特殊性和工作人员的紧缺性,无法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具备心理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高校及校外资源,建设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服务队伍, 以更好地服务教职工的心理需求。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2-5.

[2]徐大真,徐光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4):5-9.

[3]刘华山,周宗奎.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标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73-80.

[4]杨雪花,陈万明,褚峥.某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7-230.

[5]刘润香,涂威.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277-279.

(责任编辑:张慧琳)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unc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rade Unions in Colleges

Wang Yan

Providing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service for staff is an important job for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staff in colleges, trade unions need to utilize the theor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kills of psychology to keep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of staff and prevent psychosomatic illness. Specialty of staff groups in colleges decides specific purpos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o achieve those, union members need to implement psychological services effectively; all forces also should collaborate with others to promote system construction, implement funds,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service team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protection system.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f trade unions in colleges;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of college staff; mental health of the staff.

D412.6

A

2095-7416(2017)02-0035-05

2017-03-06

王燕(1979-),女,安徽淮北市人,大学学历,淮北师范大学工会干部。

猜你喜欢
教职工心理学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工会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