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小说中“工人群像”简析

2017-04-14 08:44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群像新世纪工人

潘 峰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文 史 哲】

新世纪以来小说中“工人群像”简析

潘 峰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在新世纪以来工人题材小说中,有一类特殊现象,即作家通过以某一行业或家庭为背景,力图展示几代工人命运的起起伏伏和不同境遇,可把他们称为“工人群像”。不同经历的工人形象通过“群像”的形式来展现,以人性关怀和底层视角去把握,开拓了工人形象塑造的新视野,使其形象类型更加丰富可感,人格心理特征更加符合时代变迁的特质,从而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便于我们对新世纪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的类型和心理特质有更为客观的认识。

新世纪小说;工人群像

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以描绘工厂变迁为背景、塑造工人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有的把目光投向了工人悲喜沉浮的命运,记录了工业现代化背景下产业工人发展生存的历史;有的则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工人们生存状态以及心理情感,表现普通工人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乃至人性弱点。这一时期工人题材的小说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作家以某一行业或家庭为背景,力图展示几代工人命运的起起伏伏。虽然这种题材的小说中会有一个男性或女性主人公,但这些主人公与其说是作品的主角,实则更像是一条“项链”,通过他(她)串起了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工人们,展现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境遇。我们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语定位这群工人的类型,在这里姑且把他们称为“工人群像”。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小说中的工人形象,是针对新世纪以来所创作的小说,而非以往的小说,主要考虑这一时期和转型已有一定发展间距,作家对工人形象的审视和定位也能相对更客观、更全面。至于小说中所涉及的工人形象,有可能是改革转型之前或之后,或兼而有之,无论何种,本文在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其在转型之后的种种形象特征及心理历程。另外,本文所涉及的“工人”仍然是遵循最基本意义上的概念界定,即“工人是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资源直接操作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提供劳务服务,或者为这些生产、服务提供辅助帮助,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属于后者的群体”[1]。为了与传统的包含有政治和身份意义的“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相区别,本文中所指的“工人阶层”是与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相区别的在国有企业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阶层。虽然现在把“农民工”这一群体纳入新的工人阶级群体,但由于农民工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群体的介入将导致研究过于复杂化,本文不再将农民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因此,具体来说,本文所涉及的工人群像,是新世纪以来呈现在小说中的国有企业中位于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阶层形象。

在这一类小说中,最多的也最突出的就是以行业为背景,展示这一行业几代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通过纵向比较塑造出不同时代的工人形象。

例如,出身于工人家庭并曾当过工人的于泽俊,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工人》,以“我”的口吻描写了三代建筑工人的生活。第一代建筑工人,包括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我”父亲、党委书记刘天明、劳动模范“傻老牛”、因杀俘虏害怕被枪毙而开了小差的老红军赵尔丹……他们经历了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不同时代,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切地感受到了翻身当家作主人,他们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激,小说中“我”的父亲甚至临近退休,还坚持参加三线建设。在他们心底自己与党和国家已经融为了一起。和以往高大全似的英雄人物形象相比,第一代工人形象或许缺少崇高感,但他们个个真实而又丰满,栩栩如生。第二代建筑工人,主要是第一代建筑工人的孩子们。他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是三线工程结束后,需要支援地方建设,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垮掉了,面对社会转型,许多工人们纷纷下岗,寻找出路。和第一代相比,这些工人不仅为国家的改革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社会转型中他们也为改革开放承担了沉重的代价。其间人物经历的起起伏伏,让人感慨万千。如小说中“我”的姐姐,自幼品学兼优,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航空学校。但因不放心家人,背着父母放弃了学业来到了大西北。在大西北,她经历了坐直升飞机般的提拔,也经历过因得罪人而重回当工人的坎坷。后来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从工程队支部书记,到公司副书记、书记、经理,又回到了领导岗位。但姐姐刚一上任就成了光杆司令,看似大权在握,自己却常常拿不到工资。最后这位工人们选出来的经理又被工人们自己告倒了,调到大公司去当纪委副书记。当了纪委副书记以后,为查一桩重大案件又被莫名其妙地免了职,直到退休也没有得到彻底平反。第三代建筑工人,和第一、二代相比,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素质和能力比父辈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机遇显而易见要好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有机会参加鸟巢和水立方的建设,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同一经度上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锤子、錾子成为新一代建设者,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祖国的强大。而在这一时期,改革的阵痛已经初步过去,第二代建筑工人的生活状况已经受到关注,如弟弟下岗十七年后,有了养老保险,二哥被提前释放了等等,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另外,类似的小说还有刘华创作的小说《车头爹车厢娘》和管新生、管燕草父女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工人》。前者被称为中国铁路人成长小说,小说时间跨度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历经了铁路时代的蒸汽机车时代、内燃机车时代和电力机车为标识的“后蒸汽机时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背景下,小说以“奶奶”的人生命运为叙事线索叙写了三代铁路人的成长历程,充满感情又真实地呈现了几代铁路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伦理。后者分三卷,从1906年描述到2011年,在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下反映了上海近现代工人阶级的命运。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下,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以他们与革命者、国共两党人士、资本家、帮会人物,以及情侣之间等交往故事为线索,为我们生动地展现时代的风云际会和工人的遭遇命运。小说还描述了解放后和改革时期,祖孙三代至第四代的工人家族的生活和斗争,从时间的长轴上较详实地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命运。

还有一些小说以家庭为背景,通过横向的比较展示了同一时期工人的不同经历。一直在石油战线工作的女作家赵香琴,以石油战线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国血》。小说描写了在荒原上工作的石油工人及其亲人们,他们在困苦的环境中无私奉献,为祖国寻找宝贵的能源。作者没有把笔触过多地伸向工业操作生产过程,而是描写他们的世俗生活,由此展示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如钻井队副队长高喜扬,他敢于担当、勇于进取、乐于助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而清贫:为了石油,他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失去了结发妻子,甚至失去了来到世间才几十天的女儿,在油气井漏气的危险时刻,冒着生命危挺身而出;对于他人的“更上一层楼”,他表现出了大度和宽容,无怨无悔。不仅高喜杨,其他人也都经历着“苦难”,工人尤民死去,扔下一个女儿无人抚养;老南前妻不想跟他遭罪,离他而去,带走女儿成了老南终生的心病;王顺老大不小,谈对象却成了老大难;迟建军和妻子两地分居,感情发生了危机……《国血》真实而动人地描写了一群石油人面对自我的勇敢以及寻找光明的艰难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群顶天立地的石油工人形象。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凡生命皆由血液滋养,国家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生命体。现代国家的血液就是石油。这是一群为国家造血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爱情、悲欢苦乐为国家造血。大气凛然、坚韧不拔的他们,也成为滋养国家的坚挺血液。因为他们的世界在燃烧,我们的世界才光明。”[2]

类似的小说还有榛子的《且看满城灯火》。小说描述的是国企工人叶国权一家,出身于工人的他自然

有着浓厚的工人阶级情结,以至于他用“大生、大产、大模、大范”带有极强工人色彩的名称给自己的四个孩子命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主观上由于管理和市场定位的缺失,客观上也由于自身没有尽快适应变化,四兄妹相继“下岗”。下岗后,四兄妹命运各不相同:老大,有技术有名气,自己办起了私人工厂,成为了“民营企业家”;老二,承包酒店,也过上了较富足的生活;老三,和大多数下岗位工人一样,做起了小本生意,虽艰难但可以养家糊口;老四,先是靠为别人擦鞋谋生,之后沦落到被人包养的境地。小说在最后回忆了当时四兄妹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四兄妹刚当上工人在大桥上看城市景观时大喊:“且看满城灯火/敢问谁家天下/看我工人阶级。”他们那时的工人是何等荣耀,可现如今,没有了那份光荣感与归属感。小说写得很有苍凉感,透露出了国有企业衰败和工人身份失落的无奈,但小说表现出来的质疑与追问都是令人警醒的,也反映出了工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与探求。小说通过对工人们在国有企业衰落过程中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质疑,揭示了当前工人们的生存状态、身份转移和出路艰难的问题。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地位,所以最初在当代文学中的工人形象可以说是时代的“弄潮儿”和社会的“宠儿”。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全国上下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工人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工人们凭借自己的心血和智慧铸就了自身的辉煌。那奔流的铁水,灿烂的钢花,喷涌的石油,隆隆作响的机器,高高的脚手架,头顶安全帽,自信自豪的笑容,正是对工人“劳动最光荣”最好的释义,更是对工人当家作主、意气风发精神面貌的最真实的写照,工人形象在最初的当代文学里俨然成为了一种“英雄式”的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草明的《乘风破浪》《原动力》、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钢》等长篇小说就反映了解放初期的工人;上世纪80年代,受改革文学浪潮的影响,出现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优秀作品;上世纪90年代,受“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推动,出现了谈歌的《大厂》、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刘醒龙的《寂寞歌唱》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经历不同的年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表现工人的重心有所不同。可见,每个时代的工人形象塑造亦或呈现主题都明显受主流意识的规约,带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十七年文学’中的工人英雄形象,‘改革文学’中的反思型工人形象,‘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分享艰难’型工人形象,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富有特定的时代内涵。”[3]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下岗职工数量大量增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到了新世纪,经过十年的观察、反思,作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一类数量众多、又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群体。工人中下岗失业形象成为众多作家笔下的描写对象,构成了新世纪小说中工人形象类型的主体。作家在塑造这一类形象时,更多地表现了其生活的无助、精神的困感,以及冷落寂寞、失意潦倒的落寞之感。工人形象通过“群像”的形式来进行展现,使得这类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为读者呈现出了有关工人形象的视觉盛宴。透过他们,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中国以来各行各业工人们发展的不同状况,从而对新世纪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的类型和心理特质认识更为客观。

作家塑造的这些工人群像人物形象多样,有下岗者形象,有改革者形象,有“老黄牛”形象,也有坚守者形象。另外,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还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普通工人形象,呈现出工人生存状态的差异。在塑造工人形象时,作家并没有仅仅悲悯于工人生存境际,也并未把视角单纯地放在工人参与轰轰烈烈的改革、转型对于社会的意义方面,而是更多地凸显各行各业的工人在转型中所呈现出的个体人格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或是一种艰难的心理历程,或者是过往阶级情谊的一种呈现和考验,亦或是无奈生存中的失落和彷徨。

工人形象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直并不鲜见。但在当代文学中,受人注目更多的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工人群像以人性关怀和底层视角去把握,可以说是开拓了工人形象塑造的新视野,使其形象类型更加丰富可感,人格心理特征也更加符合时代变迁的特质,从而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工人群像是对我国文学中工人形象的一次重要补充。

[1]王光银.转型期中国工人形象及其未来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5,(4):38.

[2]赵香琴.国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前言p1.

[3]俞春玲.工人形象的新视角[N].文艺报,2007-08-08(3).

(责任编辑:郭伟宏)

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转型期‘小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再造’”(项目编号:J15WD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I207.42

A

2095-7416(2017)02-0094-03

2017-03-15

潘峰(1975-),女,山东诸城人,文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群像新世纪工人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群像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群像扫描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