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环保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分析

2017-04-14 06:37石峰可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基础思政

石峰可,鞠 萍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基础”课环保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分析

石峰可,鞠 萍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却存在着教材内容不系统、理论分析不深入、任课教师不专业和实践教学不重视等现实问题。提高该课程环保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问题出发,具体的解决路径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养、深化理论分析,加大保障力度、改进实践教学,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环保教育;大学生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1]。目前,在我国的环保形势异常严峻而高校又普遍缺乏环保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就成了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相关思考,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

一、“基础”课环保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系统

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取“渗透教育”的方式,即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2],这使得我国关于环保教育的教材内容很不系统。就“基础”课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材内容少。“基础”课关于环保教育的内容仅有四个自然段,分别只有142字、421字、172字、145字,共计880个字[3]89-90,占整本教材19万字的0.46%,连1/20都不到。这种内容占比同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当前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是极其不适应的,也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存在很大距离。其次,教材内容散。2015版“基础”课教材关于环保教育的内容分布在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和第五章第一节“社会公德”当中,这种散布式的内容分布使之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任课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往往只能蜻蜓点水般地简要介绍;而且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人生价值”和“遵守公德规范”的教学目的,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题难以凸显,甚至被边缘化。再次,教材内容偏。开展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更离不开法制宣传和教育并适时发挥法律在其中的强制作用。然而,2015版“基础”课教材却把之前版本教材中仅有的《环境保护法》的简要内容删除,这不仅使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缺失了应有的完整性,而且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保护环境只是道德要求、破坏环境不会遭受法律惩处的误解。

(二)理论分析不深入

随着年龄、智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力和求知欲不断提高,这要求大学阶段的教育要相应提高理论分析的水平。如果高校还以传统的方式和陈旧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甚至低水平重复同学们在中小学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那就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遭到大学生的厌弃。虽然2015版“基础”课教材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珍爱和保护我们生存环境问题,但由于“基础”课整体课时有限(最多也只有54学时)、环保问题在整本教材中占比过少、环保教育的内容服从和服务于不同教学目的等原因,任课教师在讲述有关环保问题和知识的过程中大多做了简单化的处理。有的一笔带过,只给学生照本宣科般地选读教师自认为重要的几句话,而没有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怎样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具体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有的采取传统的情感共鸣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数据、图片、视频、案例等,向大学生集中展示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种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均属于传统的、同学们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疲劳”;还有的因为前述原因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而专注于“基础”课环保教育所服从和服务的对象。这些做法都是同环保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大学生对增强理论深度的学习渴望不相适应的。

(三)任课教师不专业

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和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不应例外。然而,由于历史欠账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思政课教师并非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专业,教师所教课程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的情况较为多见,这在“基础”课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05方案”中开设的”基础”课是由“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而来的,虽然这种设置有利于凸显和实现党中央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但也为“基础”课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现实当中,各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大多是由“98方案”前述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承担的,由于短时间内很难补齐专业短板,许多“基础”课教师走上讲台时存在“赶鸭子上架”和“现学现卖”等问题,相应地很难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充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诚如“基础”绪论所言:“‘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3]120,这一特点对“基础”课任课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环保教育问题上就有极为明显的体现。环保问题是一个全世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哲学、伦理学、生态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加上生态道德教育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属于公民德行、人格养成教育[4]。在当前多数”基础”课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或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很难将环保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讲深、讲透,更难以使环保理念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入脑、入心。

(四)实践教学不重视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2004年以来的多份中央文件都对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示。尽管如此,当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同各高校存在的诸如认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师资不到位、经费不到位、协调不到位等许多现实问题有关。纵观全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情况,多数高校仍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许多按照要求开展了实践教学的高校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甚至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安排任何实践教学环节。“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到的第一门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和对待其他课程的态度。环保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之一,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观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5]。“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教学渠道,理应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加强实践环节。虽然保护环境的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也更易操作,但由于环保教育的内容在“基础”课教材中占比太小等原因而很难进入指导教师的视野。现实也表明,在当前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往往采用演讲比赛、诵读活动、调研走访、学雷锋活动、演情景剧、感恩活动、知识竞赛、观影活动、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等形式,而极少涉及开展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这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环境保护只是说起来重要而已。

二、“基础”课环保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提高重视程度,完善教材体系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乃至许多普通社会成员对此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这些就是证明。然而,这种认识和重视并没有在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教学渠道——“基础”课当中体现出来,前述环保教育内容在教材中占比过低并服从和服务于其他教学目的,以及《环境保护法》被删除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础”课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内容与生态文明有许多结合点[6],要想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环保教育,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基础”课任课教师,都需要提高对大学生环保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一要适当扩大环保教育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占比,切实解决环保教育内容因比重过小而不受重视的问题;二要大力整合教材分散的环保教育内容,形成集中、系统、独立的环保教育章节;三要补回被删除的《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纠正忽视环保法制教育的倾向,使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有法可依,有效遏制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冲动[4]。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强对“基础”课教材环保教育内容的学习和钻研,更好地将环保教育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二)提高教师素养,深化理论分析

任课教师专业不对口是影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大障碍,这一点在“基础”课环保教育问题上体现尤为明显。“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半路出家”和“边学边教”的问题。对于近年来才出现的既涉及道德伦理又涉及法律规范的环保教育,多数教师都感到有些陌生。就如同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需要数年的时间一样,“基础”课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进行环保教育的专业能力,但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政课教师进行环保教育的素质也并非完全无计可施,集中培训和拓展阅读就是两个重要且有效的方法。通过邀请业内有较深造诣的环保教育专家对“基础”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且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教师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要求教师阅读有关环境伦理、环保法制、环保案例等方面的书籍,能够不断加深“基础”课教师开展环保教育的理论积淀。在有了关于环保问题的大量知识储备和深厚理论积淀之后,“基础”课教师进行环保教育的能力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其所教授的内容就将既深入浅出又别开生面,而“基础”课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也必定会呈现事半功倍的局面。比如,在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全球意识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促使大学生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和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牢固地树立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协调、服务于自然的观念,并形成自觉的行动[4]。

(三)加大保障力度,改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困难环节,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的模式。这既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密切相关,更同各地各高校的保障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在找到并遵循思政课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完善各地各高校的相关保障措施,便成为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提高各高校及其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认识水平,使之真正从培养合格人才和落实中央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彻底摆脱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是思政课教学单位事情的观念。其次,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吸纳思政课教学单位的要求和意见,切实为束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松绑,使思政课教学单位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再次,人事部门要在思政课教师的聘任和选配上下足功夫,选择那些既符合政治标准又长于教学科研、既具有干事创业的雄心又认真负责的干将去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而不是在别的单位“混”不下去了就“安”到思政课教学单位。最后,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各院系都要成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队伍,配合思政课教学单位实施其制定的实践教学方案,要在学校内部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和阻隔,真正形成既通力协作又分工负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模式。在“基础”课环保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要注重本地乡土资源的利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态文明行为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观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有意识地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4]。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的组织上,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项目为导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项目的调查研究。其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实践调研项目的选择、项目论证、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制订、实践调研、调研成果汇报展示以及评价等环节[7]。

(四)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意识

在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基础”课教师要努力做到“接地气”“合民意”,及时修正学生错误的环境观念,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比如,经过老师的讲解有的同学可能会认识到,环境的恶化是一个长期历史的过程,然而,同时也会觉得如今的环境状况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可能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去改善,认为保护环境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垮骆驼的绝不仅仅是最后那根稻草,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前环境的恶化并非某一个人的过错,但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环境改善的希望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点滴行动之中。再比如,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的恶化,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不满日益增多。而一些“慕洋大V”则借机散布一些刻意美化国外环境状况和恶意贬损我国环境质量的言论,并对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了恶劣影响。对此,“基础”课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引导,要向那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阐明,当今世界环境的严重破坏主要是西方国家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的总根源。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事实就显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伪善嘴脸。当然,任课教师也必须直面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但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但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能够并已经有所改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1] 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7.

[2] 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98-99.

[3]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陈晖涛.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思考: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8-160.

[5] 张博强.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105.

[6] 黄娟,贺青春,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0.

[7] 吴明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97.

MainProblemsof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EducationintheCourseofIdeologicalandMoralCivilization&LegalBasisandtheSolutions

SHIFengke,JUPing

(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The course ofIdeologicalandMoralCivilization&LegalBasisis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but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till arise, such as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is not systematic,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not profound enough, teachers are unprofessional, and attention paid to practice teaching is not sufficient, etc. Enha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should start from these problems, and the specific solutions includ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blems and perfecting the textbook system, increasing the teachers' quality and deepen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s of security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rrecting the wrong ideas and setting up correct consciousness.

IdeologicalandMoralCivilization&LegalBasis;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undergraduates

2017-08-25

石峰可(1981-),男,山东商河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鞠 萍(1981-),女,山东即墨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10.013

G642

A

1008-6285(2017)10-0056-04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