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

2017-04-14 06:13:27洪成玉
关键词:谓之词义汉字

洪成玉

一、前提和条件

词汇的丰富是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同义词的丰富则是语言富有表达力的重要标志。要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汉语丰富的词汇本身应具有完整的面貌;其次,其本身还具有连续性并有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所以能研究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得益于汉语历史悠久的词汇,是由汉字所记录的。汉字是词符文字,即形、音、义相统一的文字,且绝大多数,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使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字。据研究,“全世界各种语言所用的文字体系大抵不外出于四个来源:(一)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二)埃及的圣体字;(三)中美洲玛雅人的图形文字;(四)我国汉族的方块字”。而如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实际上早已灭绝了”,“埃及的圣体字也成了历史上的陈迹了”,中美洲玛雅人的图形字“自十六世纪以后也不再存在于世了”①岑麒祥:《语言学和文字改革》,《文字改革》,1962年第2期。,唯独汉字仍万古长青成为世界上唯一而又从未中断使用的文字。正是由于汉字所具有的这种延绵不绝的独特优点,保存了汉语词汇的总体而连续发展的整体面貌,并为从汉语词汇中分析研究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是一个得天独厚,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音素文字因不能适应实际语音的变化,往往产生与语义脱节的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人、美国人看六百年前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诗,据说有点像看外国诗。”①李荣:《汉字的演变与汉字的将来》,《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汉字有着近四千的历史。我们不妨设想,如汉字在发展中改用音素文字,即使从未中断使用,也很难甚至完全不可能理解汉语的早期的词义,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研究该语言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了。

词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何谓词义?这个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一经理论化,便成为一个不容易说清楚而引起争议的问题。应该说,我们今天所以能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是得益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习称训诂学,就肇始于词义研究。我国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一批奉为经典的著作。训诂学就是为准确理解这些经典著作应运而生的。当时每种经典,学各有师,口耳相授,代代相传,早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开始,经汇集整理,产生了第一部语义学著作,即被称为训诂学鼻祖的《尔雅》。晋人郭璞称《尔雅》是“六艺之钤键”(郭注《尔雅·序》)。“六艺”就是汉人所说的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周礼》《仪礼》《礼记》的统称)》《乐经》《春秋》。“钤键”,即钥匙。这就是说,《尔雅》是打开“六艺”的一把钥匙。更难能可贵的是,《尔雅》还关注同义词的研究,是“辨同实而异号者”(同上),是一部具有同义词性质的著作。“大致说来,《尔雅》是罗列古人所用的同义词,而用当代的词语来解释它们”②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这就为研究共时的同义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共时和历时

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从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综合分析,可分共时和历时两种情况。共时是指同一时期内相对静止的词义现象,历时是指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词义现象。同义词是词义总体中的一部分,自然也存在共时、历时两种情况。

共时的同义词主要是指早期形成的同义词。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同义词,多为共时形成的同义词。古人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实而异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注:“明同实而两名。”孔颖达疏:“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这就是说,在古代(指先秦时期)“宫”和“室”都是指居室。据研究,“宫”“室”的最初意义都是穴室。甲骨文中的“宫”字,像几个方块,“象有数室之状”或“此室达于彼室之状”③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卷中。。“在远古时期,室就是穴,穴就是室”④王力:《汉语史稿》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1页。。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些穴室才由地下升到地面,建成有屋顶和墙壁的居室。再如“文”“名”两词,在先秦是一对同义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杜预注:“文,字也。”《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汉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郑玄注文的“今谓之字”说明,“字”在先秦还没有文字的意思,是在秦汉时期才加入到“文”“名”这一组同义词的行列中来,与“文”“名”成为一组历时形成的同义词。

历时形成的同义词,是指词或词义在发展变化中加入进来的同义词。如上面所说的“字”就属这种情况。再如“宫”,与“室”是一对同义词,但在秦汉时期又引伸出宫殿义,与“殿”形成一对同义词。《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陆德明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称宫焉。”而“殿”的本义,《说文》认为是敲击声。《说文》:“殿,击声也。”但此义古籍中未见使用。经传中“殿”多用为殿后义。约在战国末期,始偶见“殿”用于殿堂义。秦汉时期“殿”才稳定于宫殿义,并与“宫”异文。《汉书·东方朔传》:“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阿房之殿”,即阿房宫。“宫”“殿”就是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中所形成的同义词。再如“书”“写”,在先秦“书”表示书写、书信等义;“写”表示模拟、移置、宣泄等义。两词意义互不相涉,到了西汉时期才形成同义词。这种历时所形成的同义词,在古汉语同义词中占绝大部分。

三、形成和发展

同义词的形成,是事物(含抽象事物)有同有异在语言中的反映。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同一群体的社会成员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反映社会成员在交际活动中所涉及的范围,而语言中的词,则反映在交际活动中所涉及的事物。在不同社会时期,社会成员的思维状态、认识方式有所不同,反映在语言上的同义词也往往有所不同。

在先秦时期,社会群体的思维,还处在相对较早的发展过程中,所接触的事物范围相对较小,视野也相对较窄,更兼当时词汇总量相对较少,而且以单音词为主。因此,该时期所形成的同义词,多为对同一事物观察比较细致或角度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一般都词性相同。现分别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举例如下。

名词:

有的是同一事物因方位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窗户,朝北的称“向”,朝南的称“牖”。《说文》:“向,北出牖也。”“北出牖”,即朝北的窗户。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尚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蔑席。”唐孔颖达疏:“牖,谓窗也。”有的甚至从整个区域来看,因存在方位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表示河流的“河”“江”,一处在北方,一处在南方而形成同义词,北方称河流为“河”,南方称河流为“江”。在先秦,“河”是黄河的专称。《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济河”,即渡过黄河。后引申为北方河流的通称。“江”是长江的专称。《尚书·禹贡》:“九江孔殷。”孔颖达疏:“然则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或从江分出,或从外合来。”今北方(关内)所有大小河流确通称为“河”。

有的是因物体的大小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狗,大的称“犬”,小的称“狗”。《礼记·曲礼》“效犬者左牵之”下孔颖达疏:“然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再如“羊”“羔”,大的称羊,小的称羔。《说文》:“羔,羊子也。”清桂馥《说文义证》:“《诗·七月》:‘献羔祭韭。’……传云:‘小曰羔,大曰羊。’……羊子也者,颜注《急就篇》:‘羊子曰羔。’《周礼·羊人》:‘凡祭祀,饰羔。’注云:‘羔,小羊。’”

有的是因视觉和听觉的区别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文字,“文”是取其象事物之形,主要指象形、指事字。《说文》:“文,错画也。”“错画”,即交错刻画的纹理。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文,象文理交错之形,因以为文字之称。”“名”的文字义,是取其字的读音。《说文》:“名,命也。”段玉裁注:“名者,自其有音者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者言之。”《墨子·经说上》:“声出口,俱有名。”“文”与“名”,同是文字,两者仅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区别。

有的是因性别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姓”“氏”,同是表示家族的字,但在先秦时期,“姓”只用于女性,“氏”只用于男性。宋郑樵《通志略·氏族》:“三代之前,氏姓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间,有男子称姓者乎?无有也。女子则称姓。”进一步考察,这还反映我国远古时期曾经历过母系社会。《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但知有母,不知其父。这种观念甚至还延伸至动物,例如公羊称“羝”,母羊称“羭”;公牛称“牡”,母牛称“牝”等。

有的是所从事的同一职业,因流动和静止的区别而形成同义词,如“商”“贾”,同是从事商业的人,但“商”是指行商,“贾”是指坐贾。《周礼·地官·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郑玄注:“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汉班固《白虎通·商贾》:“商贾,何谓也?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利者也。行曰商,坐曰贾。”“行商”,即从事商品流动的商人;“坐贾”,即定点设铺的商人。

有的是同一用途的器皿,因制作材料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盛肉的礼器“豆”“笾”“登”,木制的称“豆”,竹制的称“笾”,瓦制的称“登”,《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晋郭璞注:“豆,礼器也;笾,亦礼器也;登,即膏登也。”清郝懿行疏:“豆是大名。分别言之,为木、竹、瓦。”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动词:

有的是同一行为因所及的对象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雕刻,雕刻金属称“镂”,雕刻木质称“刻”,雕刻玉器称“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玉谓之琢。”再如同是追赶,追赶人称“追”,追赶兽称“逐”。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释追逐》:“余考之卜辞,追逐二字用法划然不紊。盖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兽也。”

有的是同一行为因对方身份尊卑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唯”“诺”同是应答他人的声音,“唯”是应答尊者的声音,而“诺”则是应答平辈或辈分比自己低的声音。《说文·言部》:“诺,应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应词也。缓应曰诺,疾应曰唯。”《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应辞,唯恭于诺。”孔颖达疏:“父与先生呼召称唯。”又《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孔颖达疏:“父命呼者,父召子也。……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唯恭于诺也。”

有的是因感受的程度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即饥饿,食不足,吃不饱称“饥”;缺少食物,什么也没有吃称“饿”。《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两词互训。《诗经·陈凤·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郑玄笺:“饥者,不足于食也。”《左传·宣公元年》:“初,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饥”“饿”两词出现在同一句话中时,其区别更为明显。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説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日饿。”

有的是因动的幅度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摇动,摇的幅度小称“摇”,摇的幅度大称“掉”。《说文》:“掉,摇也”,“摇,动也”。三词递训。《说文》“掉”下段玉裁注:“掉者,摇之过也;摇者,掉之不及也。”《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弃水者,操表摇之。”《左传·昭公十一年》:“木大必折,尾大不掉。”如此等等,难以遍举。

形容词:

有的是同一性状因距离的差别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表示空间或时间短的“近”,附近称“近”,空间或时间差距相对较长称“迩”。《说文》:“近,附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近者,非是实到,附近而已。”《说文》:“迩,近也。”“迩”经常与“遐”“远”对用。《尚书·太甲下》:“若陟遐,必自迩。”《诗经·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郑玄笺:“迩,近也。安远方之国,顺侞其近者。”

有的是同一性状因程度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同是表示愚蠢的“愚”“蠢”,知识寡陋称“愚”,智力底下,近于痴呆称“蠢”。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愚,无所知也。”《论语·阳货》:“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蠢”,《说文》作“惷”。《说文》:“惷,愚也。”《周礼·司刺》:“三赦曰蠢愚。”郑玄注:“蠢愚,生而痴騃童昏者。”

有的是同一性状因表现方式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恭”“敬”,表现在外貌称“恭”,反映内心的称“敬”。《尔雅·释诂下》:“恭,敬也。”“恭”的古字作“共”,“共”象两手抱拳相拱,表示敬意。“恭”虽也出自内心,但偏重于外貌。《尚书·洪范》:“貌曰恭。”孔颖达疏:“貌能恭,则心肃敬也。”“敬”,《说文》释为“肃也”。《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郑玄注:“恭在貌也,而敬又在心。”

有的是同一性状因存在因果关系而形成同义词。如“诚”“信”,“诚”表示真诚,“信”是因真诚而真实。《说文》:“诚,信也。”《礼记·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伪,虚诈也;经,常也。言显著诚信,退去诈伪,是礼之常也。”《说文》:“信,诚也。”与“诚”互训。因真诚而真实可信。《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即真诚而无伪的言语。也因真诚而获得信任。《论语·阳货》:“信则人任也。”邢昺疏:“言而有信,则人所委任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现在看来过于琐细的区分也是适应当时在交际活动中准确表达的需要,其中也包含合理的成分,秦汉以后历代都有。如东汉时期,同是表示墓前刻有文字的竖石,因形制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碑”“碣”,碑顶方称碑,碑顶圆称碣。《字彙·石部》:“碣,碑碣。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再如约在隋唐前后,同是坐具,有靠背的称“椅”,没有靠背的称凳。《正字通·木部》:“椅,坐具后有倚者,今俗呼椅子。”张慎仪《蜀方言》卷下:“坐具无背曰凳。”即便是现代也存在这种现象,如同是计时器,大的称钟,小的称表。应该说,这也是同义词形成的一条途径。只是随着思维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增强,视野的扩大,复音词的增多,这种现象逐渐减少而已。

汉语丰富的同义词中,绝大多数是历时形成的。随着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发展,原有的同义词中不断加入新的同义词,同义词也因而越来越丰富。据我的研究实践所及,历时形成的同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是因词义的引申而产生新的同义词。词义引申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性引申,一种是习称展转引申,即多次引申。前者如表示坚固义的“坚”“固”“牢”,“坚”的本义是土质坚硬,引申为坚固。《说文》:“坚,土刚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坚,坚牢也。”“固”的本义是要塞。《说文》:“固,四塞也。”引申为坚固。段玉裁注:“按,凡坚牢曰固。”“牢”的本义是牛圈或马圈,引申为坚牢。《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为牢不可破。”再如表示黑色的“黑”“卢”“黔”“黎”“骊”“黝”“乌”“玄”“青”“皂”,其中“卢”的本义是火炉,引申为黑色。“卢”,“鑪”的古字。《说文》:“卢,饭器也。”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卢,即古鑪字。卢为火所熏,色黑,因谓黑为卢。”“骊”的本义是深黑色的马,引申为黑色。《说文》:“骊,马深黑色。”段玉裁注:“按,引申为凡黑之称。”“乌”的本义是乌鸦。《说文》:“乌,孝鸟也。”引申为黑色。因“鸟”字中的一点表示眼睛,去掉眼睛,全身都黑。“(乌)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段玉裁注)。“皂”的本义是栎实,因“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见大徐本《说文》“草”下),引申为黑色。以上所举各例,本义各不相同,一次性引申而形成同义词。后者如表示季节的“时”“季”,“时”的本义就是季节。《说文》:“时,四时也。”段玉裁注:“本春、夏、秋、冬之称。”而“季”的本义是年少者。《说文》:“季,少偁也。”引申为一个季节最末一个月,如“季春”,《吕氏春秋·季春》下高诱注:“季春,夏(指夏历)之三月也。”又“季夏”下注:“季夏,夏之六月也。”又《季秋》下注:“季秋,夏之九月。”又《季冬》下注:“季冬,夏之十二月。”约在汉代又引申为季节的专称,与“时”形成同义词。再如表示供奉神、佛的建筑物的“寺”“庙”“观”“庵”“刹”,其中的“寺”初义是宫中的近侍,即阉竖(宦官)。秦汉时宦官专权,主持外廷,又引伸出官府义;汉明帝时,有僧自西域以白马驼经来,住鸿胪寺(当时接待外宾的官府),后以僧所居寺院为白马寺。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寺)自古至今凡三。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竖之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又变而浮屠之居亦谓之寺矣。”

词义引申是词义发展的主要途径,历时形成的同义词中这种情况占极大多数。此外还有因古今字、方言、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甚至因文化因素等多种途径而形成同义词。

同源字多为同义词。因同源而形成的的同义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今字,一种是音义俱同或音义俱近的字。

古今字都是同义词。如表示抬头,与“俯”相对的同义词“卬昂仰”,其中的“卬”,《说文》:“卬,望也,欲有所庶及也。……《诗》曰:‘高山卬止。’”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卬,古‘仰’字。‘高山卬止’,《小雅·车舝》文。今《诗》作‘仰’。”《玉篇·匕部》:“卬,俯卬。今作‘仰’。”“昂”,《说文》正篆不收,大徐本《说文》新附字收有,释为“举也”,即抬头望。清郑珍《说文解字新附考》:“按,《说文》:‘卬,望也,欲有所庶及也。’此俯仰古字。‘仰,举也。’此低昂古字。”认为“仰”“昂”俱为“卬”的今字。“仰”字,《说文》虽收有,释为“举也”。清王筠《说文句读》:“《广雅》同。一引作‘举首也。’……‘仰’,即‘卬’之分别文。”“分别文”,即古今字。按:“卬”“昂”“仰”声韵俱同,均为疑母阳部。

再如表示喜悦的同义词“喜乐悦(说)怿(释)怡(台)欢欣快”,其中的“悦”是“说”的今字,“怿”是“释”的今字,“怡”是“台”的今字。《说文》:“说,说释也。”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也。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怿、悦二字也。说释者,皆开解之意,故为喜悦。”又《说文》:“台,说也。”段玉裁注:“台,说者,今之怡、悦字。”其中的“悦(说)”“怿(释)”“怡(台)”,就是因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发展而形成古今字,从而参与到同义词的行列中。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我国古代就关注方言的研究,如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共收方言词658个。《尔雅》中有郭注辨认的方言词122个,经郝疏辨认的有225个(其中有与郭注重合的);《说文》计有方言词有174个(其中含段注增补的1个)。各地方言词汇进入民族共同语是汉语同义词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方言词进入民族共同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音变形式与民族共同语形成同义词,一种是地方词语与民族共同语形成同义词。下面分别介绍。

音变形式与民族共同语形成同义词的如“迎逆迓(讶)”,其中“讶(‘迓’的古字)”,《说文》:“讶,相迎也。”段玉裁注:“迎必有言,故丛言。”而“迎”“逆”则是方言词,《说文》也收有。《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方言》卷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清戴震疏证:“《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盖本此。”按:“迎”“逆”“讶”三词,声同韵近。声,同属疑母;韵,“迎”属阳部,“逆”属铎部,“迓”属鱼部,阳、入、阴对转,“迎”“逆”是“迓”的语音变体。

地方词语与民族共同语形成同义词。如表示今语称之为猪的同义词“豕猪彘豨”。《方言》卷八:“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貑;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吴、杨之间谓之猪。”其中的“豕”应是民族共同语,《说文》把它作为部首,释为“彘也”。甲骨文中就已有“豕”字,为侧面象形。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豕与犬之形,象其或左或右。卜辞中,凡象形第肖其形,使人一见可别。”

我国秦汉时期有写通假字,即同音替代字的习惯。这从本质上来说,相当于今天的错别字。其中有的通假字,初则与本字并驾齐驱,久则喧宾夺主,取代本字。前者如表示水边陆地的“岸干皋涯(崖厓)滨(濒频)涘澨”。其中的“干”,本义是干犯。《说文》:“干,犯也。”按:一说古本《说文》作“干,盾也”,即盾牌。假借为河岸。《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干,厓也。”后“河干”“江干”称为河岸、江岸的常用词,今杭州靠钱塘江岸边的地区还称“江干”。后者如表示豆类植物总称的“豆菽”,其中的“豆”,本义是盛肉的器皿。《说文》:“豆,盛肉器也。”约在战国末期,假借为豆类植物的总称。《战国策·韩策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后来喧宾夺主,取代“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更有甚者,在汉语同义词的发展中,一些因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同义词也不断加入到同义词行列中来。现仅举表示月亮的一组同义词“月阴兔蟾蜍桂嫦娥望舒婵娟”就足以说明这种现象。这组同义词中除“月”是月亮的本义外,其他7个词都是因文化因素形成表示月亮义。“阴”,是因古代的阴阳学说而称“阴”为月亮。《素问·六节藏象论》:“日为阳,月为阴。”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兔”,是因传说月中有兔,后遂用以为月亮义。唐黄颇《闻宜春诸举子陪郡主登河梁玩月》诗:“虹影迥分银汉上,兔辉尽写玉筵中。”“兔辉”,即月光。“蟾蜍”也因传说月中有蟾蜍(也可省称“蟾”)而用以指称月亮。“桂”也是因传说中月亮中有桂树而成为月亮的代称。“嫦娥”,也是因神话里嫦娥(也省作“娥”)奔月,成为月亮中的女神而用以为月亮义。“望舒(也省作“舒”)”也是因神话中为月神御车的神,而成为月亮的代称。“婵娟”本是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后也因月色美好并用作月亮义。不仅如此,其中的“兔”“蟾”“桂”“娥”“舒”还与相关的词搭配,用来表示月亮义的词,竟有上百个之多。兹不一一举例(请参看《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

四、余 论

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不仅是汉语的载体,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载体,中华文化传统的载体。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从有汉字记录开始的。不仅研究汉语不能离开汉字,而且研究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不能离开汉字。汉字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贡献,至巨至伟,功莫大焉。不仅如此,而且汉字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堪称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中华文化的象征,得到华人世界的普遍认同。世界各地只要见到汉字,就表明该地有龙的传人居住。我认为,作为炎黄子孙对汉字宜倍加爱惜和保护,不能再使之受到伤害。

汉字发展的历史也表明,汉字与汉语珠联璧合,相映得彰,是最适合记录汉语的唯一文字。汉字不仅能适应古今语音的变化,而且还能适应不同方言的变化。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还能适应记录汉语不同单音词、复音词或词组的需要。汉字一个字表示一个词或语素。如对汉字强行向拉丁化改革,则不能区分汉语同音词的词义,也分不清词和语素的界限,更难以区分复音词和词组的界限。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汉字拉丁化的改革,在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推动下,终于没有迈出汉字拉丁化的大规模具体实践,现在看来,主要是汉字本身成功地阻止了汉字迈向拉丁化。可以设想,如果实现了汉字拉丁化,不仅古代言语,即使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包括拉丁化改革的专家们,谁也无法读懂。这不仅仅是毁灭了汉字,而且也毁灭了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其后果的可怕,令人难以想象。但现在还不时听到一些人议论,认为拉丁化的文字是先进的文字,汉字拉丁化文字改革,不可避免,所以很值得警惕。

2.我国传统语言学肇始于语义研究,已有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语义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语言研究仍注重于语法和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法则是语义的形式。两者都具有有限性、封闭性的特点,比较容易取得研究成果,而且研究的空间已愈来愈小。而语义则具有无限性、开放性的特点,且受西方词义即概念理论的影响,迄今为止,仍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认为,语义领域这个极其广阔的空间,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研究者,应对汉语词义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总体面貌等一系列问题,担负起努力探索和深入研究责任。

猜你喜欢
谓之词义汉字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逻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2-12 10:51:04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钱本草
海燕(2016年2期)2016-12-13 01:10:33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字意与词义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