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杰,任启慧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百花齐放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海内外的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运用考古手段研究戏曲历史文物及历史现象的戏曲文物学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戏曲文物学作为学科概念,最早由刘念兹提出,戏曲文物学是戏曲艺术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考古手段研究戏曲历史现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见刘念兹《戏曲文物丛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2页。戏曲文物种类繁多,相关研究对象涵盖范围极广。黄竹三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戏曲文物包括演出场所、角色行当、服饰、化妆、道具、乐器等。*参见黄竹三《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页。其中,作为戏曲艺术表演场地的戏台,在与戏曲艺术一道历经历朝历代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具有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极富研究价值和创新意义。在相关学术著作中,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戏台研究专家、山西师范大学车文明教授的《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对中国传统戏台的调查与研究达到相当深度,堪称是扛鼎之作。
众所周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自1984年成立以来,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不断丰富、完善中国传统戏曲文物的各类资料,他们还将口述、访谈资料与文献资料、民俗资料、实物资料等相结合,按照主题展开透彻地分析,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新人,早已成为国内戏曲文物研究的学术重镇。本书作者车文明教授师承戏曲学家齐森华,长期致力于戏曲文物研究,该书是车教授继《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国神庙剧场》之后所取得的有关戏曲文物研究的新成果,也是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现存古戏台及古代乡村演剧调查研究”的结项成果。
《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洋洋41万言,共分五章,以年代顺序为线索,以戏台种类为框架,不仅对传统戏台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而且对各自的功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系统而完整,充分说明车教授对中国传统戏台的研究已经居于海内外学术前列。
车教授在《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中将古戏台分为神庙剧场、宗祠剧场、会馆剧场三大类。前三章即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金、元、明、清历代神庙剧场的演变发展,论述其遗存状况、建筑结构、神庙结构、戏台与戏曲等问题,所附《日本早期神庙(神社)剧场介绍》《与明、清同时期的日本舞台介绍》两文对中日两国剧场异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后两章分别以宗祠剧场和会馆剧场为主体,探讨其形制、演出活动内容等问题。该书可以说是中国古戏台的通史性研究著作。车教授还精选了429幅戏台实景、建筑结构等图片放在本书的各个相关章节,并对图片内容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古戏台的认识和了解。
在笔者看来,《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研究方法上,坚持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分析,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车教授不仅将前人及自己通过田野考察整理而成的历代戏台遗存在书中一一列举,而且保留下了测绘得来的台基、面阔、进深等建筑资料信息。王国维先生曾就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问题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学者们在车教授的带领下,长期从事戏曲文物研究,逐渐发展成戏曲文物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即“将新发现之地上地下文物资料”“通过田野考察得来的口碑资料”和“历史记载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以研究戏曲文化。该书就是这种学术创新实践活动的结晶之一。
(二)研究视野开阔,专题研究精深。神庙剧场是传统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念兹先生概括宋代戏曲文物的两大特点之一就是:这些舞台遗迹大多与寺庙关系紧密,神庙剧场的设立在酬神的同时也满足了娱人的需求。金元戏台作为最早的古戏台备受瞩目,车教授考察了现存的13座金元戏台。这些传统戏台使用木制结构,建筑空间多为一间,并已有前台、后台之分,大多数戏台为一面观。现存的明代戏台共80余座,较前代数量增加,与金元时期相比,明代神庙戏台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建筑空间更为扩大,由传统的一开间变为三开间甚至更多。此外,“过路台”“一庙两戏台”以及“看楼”的出现也实现了戏台建筑结构的突破。过路台指戏台建在通道上,这个通道一般为寺庙山门。将山门与戏台合建,既节省了占地,又扩大了观演范围,同时在不增加建筑材料的前提下使传统戏台变得高大美观,如在此时期出现的现存最早的城隍庙戏台即体现了艺术的瑰丽奇美。现存金元戏台之神庙皆为一庙一台,明代时期开始大量出现“一庙两戏台”的形制。此时的戏台还出现了并不正对神殿的情况,体现出戏曲“娱人”的功能更加突出之趋势。而约在明末开始出现的看楼,满足了增加观众席的需求,为在传统礼教约束下妇女儿童观看戏曲表演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清代戏台建筑布局更加精致,鸳鸯台、三开口台、品字台等的设计,满足了一座戏台为多座神庙服务的需求。在车教授看来,清代宫廷戏台更是从建筑造型、实用功能等多个方面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建筑艺术的顶峰。在戏台研究中,车教授不仅考察了宗祠、会馆的布局,戏台的建筑规制,而且通过宗祠戏台的题记、会馆的演出活动等加深对专题的研究。车教授在第五章最后还附有《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为之后的戏曲文物研究作了铺垫。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日戏台进行分析。车教授在访日留学期间对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福井县、奈良县奈良市等地30多座现存传统剧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日本早期神社高舞台、板设舞台以及15—19世纪能乐舞台、歌舞伎舞台等剧场类型作了初步探讨,并对中日两国神庙剧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如在论及日本的传统剧场时,车教授指出日本建筑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舞殿、神乐殿从形制、功能上均类似于中国的“舞亭”建筑,同时,在庙内建戏台也是中日两国共有的一大特色。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剧种对剧场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而日本则是不同的剧种对应不同的舞台。凡此种种经过认真比对之后才得出的结论。
(四)《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为中外学人所不能及。车教授通过田野考察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及前人对于戏台的研究成果,还有历代的戏曲文献资料、笔记、杂记、碑刻、建筑图纸等,为该书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使之成为目前所见系统研究古戏台的重要著作。《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是以古戏台为对象的研究著作,但研究视野又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戏台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是具有更为宽阔的学术视野。车教授对戏曲艺术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把握,将戏台研究与戏曲剧本、戏班规模、雕塑、戏曲绘画等相结合,建立起戏曲与戏台的互动关系。这样既可以使读者纵向把握戏台自身结构、形制、功能的演变,又能够在横向上以专题的形式加深对戏曲文化的了解、认识。
笔者认为,在专题研究的深度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演员在戏台上演出前后所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进行更有深度的分析与解读,适当吸收近代以来外国人对中国古戏台的观察和研究之成果,一定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对戏台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