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基因激活

2017-04-14 05:27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邢 鹏 飞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3—164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蕴含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价值灵魂,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融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遗传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明滋养。在当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理应激活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基因。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都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复合词而构成,但是却具有不同的内涵。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根本性、稳定性的精神意识和活的灵魂。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得以实现。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辨析

所谓传统文化,意指传统的文化,是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中国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涵盖历史上的精神与物化了的精神的主要领域,例如思想、学说、宗教、科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起居方式、语言文字、工艺技巧、文化制度、文化运动、文化事业、文化交流等”[2]。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起源于中华民族的祖先,于不同的时代应运而生,带有中国历时代的烙印和中华民族的独特色彩,无论内容的深浅,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或大或小,时间的久暂,形态的显隐,空间的广狭,只要曾经存在过,便都可谓之中国传统文化。

而所谓文化传统,则意指文化的传统,其落脚点在于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的精神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以显性或隐性方式依然发挥影响作用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等。可见,文化传统是深层的心理特点和精神意识,一般没有传统文化那样的有形实体,也好像无法触摸其所在,但文化传统却无所不在,它蕴含于中华民族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现实文化和灵魂之中。中国文化传统像血液、基因一样已经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机体之中,它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活着的民族魂,以遗传的强势影响着民族文化的走向。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虽然有所区分,但是二者也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体与用”的关系。“所谓体,应该就是文化传统,就是某一民族之所以成其为某一民族的那些品格、精神;而所谓用,则是这个体的功能、作用、外在表现,就是某一民族之用以显现其为某一民族的那些传统文化。”[3]268借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表述,文化传统可以喻为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则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核心价值观

处于文化传统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是处于文化传统谱系支配地位的核心力量。文化传统是一种遗传的力量,也是已成的惰性力量,以内隐的方式持续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个性心理,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指引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习俗。因此,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个人的意志,更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力量,它以内隐的指令、凝聚的力量和民族的象征等方式,持续稳定地把控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和正统的世代流传。当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传统中某些不合时宜的部分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衰亡,新时代新生活中的某些新因素也会逐步积淀,进而通过社会的筛选整合而融于传统的新成分。

“五四”时期以来,反传统正统的思想运动跌宕起伏,各种学说粉墨登场,也得到广泛宣传与实践,然而真正被中国人民接受和信服的却为数寥寥。其中根本原因,或在于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的筛选作用。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实现中国化,根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身上,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文化传统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通相容,被中国文化传统所承认和接纳,从而附着于中国文化的“体”上生根发芽,成为中国体的新的灵魂。

核心价值观的转换必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成功,重建中国的价值系统,必须通过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得以实现。广受关注的中国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社会问题,根源或在于优秀文化传统的失落、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活的基因,但也在被现代社会所催眠沉睡,旧的传统正在被改造,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在各种张力中苦难重重,注定这个传统变革的时期是缓慢曲折的。由此,分析传统和现实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抛弃不合理的,接受合理的,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现实魂体相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立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传统意义重大。

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支撑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的灵魂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遗传基因和丰厚养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应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共同形塑当代核心价值观。

(一)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最鲜明的文化传统。早在商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与“人事”相通的观念。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张载提出,“天者,道之所由以出者也;性者,人之所得以生者也。知则即事即物穷究其理,至于豁然贯通而无所遗也。如此则天人合一”(《正蒙·程明》),“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道家也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人合一”不仅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包括人与自身、人际关系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对于修身处世,救弊个人至上、物欲横流、心理失衡社会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推动人性返璞归真,建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培育和谐、文明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二)人道观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重视人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易传》强调三才之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对人道观的实践,在统治者治国层面,则体现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浓厚的朴素“民本思想”。在个人层面,重视人的精神需要,正如《论语》以“三乐”开篇,教导人们追求一种快乐的人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热爱生活,以生为乐。发扬重视人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我们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变,真正重视人民的切身利益、关注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建设文明和谐的幸福社会。

(三)家庭伦理观

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鲜明特点和传统美德。在制度层面,中国历来重视提倡孝道,夏商周三代都有专门的养老礼,东汉察举就有“孝廉”科,历代法律中都对不孝进行惩处,对孝行孝义通过封赏、牌坊等方式进行旌表。“孝”是事父母,那么“悌”则是敬爱兄长,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而慈则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之道,长爱幼,父母生养子女,君侯爱民,皆可称之为慈。“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左传·文公十八年》),这一家庭伦理体系成为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对于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的文明、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四)礼义观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礼”,“涉及日常衣食住行等私人领域、祭祀和政治等公共领域、天地宇宙等自然领域,贯穿于天人、人我、群己伦理关系的各个方面”[4]。孔子主张把“复礼”“行礼”“好礼”作为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道德准则,“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5子路》),同时,人们要自觉地以“礼”来约束自己,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5颜渊》)。“义”,是人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义有从政处世之义,“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5公冶长》)。也有重义轻利之义,“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孟子把义与利、义与仁结合起来,讲“仁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礼义观,对于构建平等、公正、友善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五)诚信观

信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而且是人应具备的美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将诚信提升到了个人生存与获得尊严的高度进行论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荀子·修身》)。“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曾参杀猪、“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等诚信故事,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与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的丰富诚信资源,是培育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滋养。

(六)仁爱观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有多种含义:赋予“仁”以“爱人”的含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5雍也》);“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道德意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5述而》);“仁”的根本在“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5学而》);“仁”是诸种优秀品质的综合,“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5阳货》)。仁爱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在尊亲事长的基础上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推进,达到泛爱众的境界。除儒家仁的思想外,道家“善”的观念,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关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经》)在当前弘扬仁爱、慈善的价值观念,对于纠偏当前社会上舍弃良善仁慈之心的伪诈、冷漠现象,培育友善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社会责任观

爱国爱民,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滕文公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岳阳楼记》);“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无数贤达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家民族大义而赴汤蹈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入世情怀和担当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务实理性、勇担责任的优良传统,造就了世代的中国脊梁,对培养爱国、敬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八)公平正义观

崇尚公平与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注解:“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5]889因此,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既避免平均主义,又要在“各得其分”的基础上“损有余而益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各得其分”的公平正义思想,可以为当下中国倡导富强、公正、平等的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

三、优秀文化传统基因的激活路径

激活优秀文化传统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圭臬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全面复古思想,还要防止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教条倾向。要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价值依归和精神支柱。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唤醒优秀文化传统基因

激活优秀文化传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在于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储存在历史中的记忆和躺在书本上的文字,唤醒流淌于中华民族身上的文化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因此,应从观念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研究保护传统文化以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加强对中华元典的研究保护,支持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和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保护文化景观。在文化宣传普及方面,应积极采用新媒体手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思想和传统美德,让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重新生根于今日生活。鼓励学习中国传统典籍,搏动中国文化命脉的主动脉,品味经典,汲取经典营养,让优秀文化传统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教育系统,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可以结合语文、艺术等课程,加强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教育,形成内容系统、层次递进有序的内容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新特点,建议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增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这既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现实需要。

(二)以优秀文化传统支撑当代中国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民族性格以及价值观念体系,是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软实力。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核心、基因代码和身份标志,也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自立于世界的文化象征和名片。毫无疑问,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和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明确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了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了公民的基本价值遵循。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塑造中国文化形象。

中国的文化形象,既包括历史的文化形象,也有当下文化的形象。塑造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根基在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必须积极唤醒优秀文化传统,以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以个人、公民的高素质表现活生生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必须抓好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顶层设计,提高自觉意识,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构建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在加强文化交流中,积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讲好中国历史和当代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崭新的文化形象发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优秀文化传统激活的主体尺度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155—156“四个讲清楚”为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和宣传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发挥文化传统的作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尺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尺度,只能弘扬合乎社会主义要求的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169我们激活优秀文化传统,不是为了回到文化传统的过去,更不是做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遗民”,而是让当代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树立起来。我们激活中国文化传统,也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唯我独尊,而是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度量中华文化传统的尺度,同时也是对待西方文化传统的尺度。无论面对的是历史遗存还是外来文化,只能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新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养料,而不可作为套用的模式。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传统激活中的错误思潮

激活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改革开放以来,强调民族化、本土化而要求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和复归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时有泛起。文化保守主义要求以儒学为主体、为本位、为主导意识形态来解决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本质特征是“崇儒反马”。[6]365这一思潮鼓吹马克思主义中没有安身立命、修道进德的成分,要求儒学理应取代马克思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进而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所谓“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儒化共产党”“儒化中国”等主张,实质都是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这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必须对其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决的批判。

激活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全盘西化论者希望照搬市场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强化私有财产和市场,充分解放人的经济自由,在政治上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对民族文化、历史遗产采取轻蔑、虚无的态度。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对近代历史持“告别革命”论,竭力贬损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伟大成就,对待中国文化方面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否定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明。因此,在承扬优秀文化传统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批判。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思想建设的新阶段,开启了更加自觉的既抓经济建设又抓意识形态建设、既把价值观作为极端重要的工作内容又以价值观为工具来治国理政的新常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一固有根本、灵魂基石,激活优秀文化传统基因,继承并创造性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当代精神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朱维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3] 庞朴.庞朴文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文东.儒家伦理规范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方法——以“三礼”为中心的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