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输出对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影响机理探析

2017-04-14 05:27
关键词:民主转型国家

王 立 洲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任何政治体系作为一种物质存在都需要相应的指导其运行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一旦缺乏合理的政治文化维系,就可能导致政治体系的生存危机,甚至面临解体。一种政治文化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通过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知成分和政治价值观,维持现有的基本政治体系的运行;通过政治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来约束政治主体在现有政治体系的框架内活动。所以,阿尔蒙德指出:“一个稳定的、有效率的民主制度,不只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也依靠人们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种系统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1]443阿尔蒙德在这里提出的政治文化指的是人们对待民主政治的主观意识方面,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等。他认为政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相关群体的行为活动。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环境和其他外在因素对政治文化发展转型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许多国家的民主稳定、巩固与发展都和国际环境、国际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民主输出就是通过影响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进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一、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民主输出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民主输出不仅是输出制度,而且要输出文化价值观念。以往对民主建构和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多数学者都把目光聚焦于如何消除内部的制约因素,但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入以及西方民主输出的不断深化,外部因素已经成为影响政治文化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与外部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以深刻揭示西方民主输出这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对政治文化转型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一)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

从严格意义上讲,政治文化主要是支持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其核心部分是政治价值。在具体分析政治文化时,从结构上一般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认知因素。政治认知是政治体系中的成员对政治组织、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治环境、政治过程、政策、政治活动的结果等方面的认识;是人们在现实政治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政治实践和体验而获得,以及通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政治体系的知识和经验的积淀,经过记忆、判断、想象、推理等心理机制加以认识。政治认知可能是理性的、有选择性的,也可能是直观的、不自觉的;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认知结果却直接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的态度、信念和价值判断,是人们政治行动的前提和基础。

2.政治情感(态度)因素。政治情感是人们对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策、政治人物以及政治行为的情感和态度;是人们对政治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结构的一种直观的、非理性的心理倾向,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过程中对政治客体及其环境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喜欢或厌恶、赞美或抨击、亲近或疏离、认同或反对等。这些情感直接体现为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态度。政治情感和态度又直接影响到政治成员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政治转型和变革时期,人们的政治情感或态度往往是不稳定的,需要加强民主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进而形成积极的正面的政治情感。

3.政治评价因素。政治评价是政治主体在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投入了情感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准则、规范、程序对政治客体进行的价值评判。政治评价因素包括政治思想观点、政治理想信念和政治评价标准。政治思想观点直接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运动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阶级、阶层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政治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政治体系、本阶级和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展前景的观念和追求,是激发政治主体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精神性因素。政治评价标准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进行价值衡量的准则尺度。政治评价决定了政治主体对自身政治行为的选择。

4.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意识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政治文化。按照西方的政治文化概念来理解,意识形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文化。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在政治生活中的实践作用,它也成为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政治文化因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观念体系。[2]301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具有共同的政治倾向,即在一些主要问题上观点大致相近。这表现为在政治理论上具有相同的观点、主张和方法的政治思想潮流。而基于对重大主题相对一致的认识,意识形态会对国家政治形成基本相同的看法和主张,这是共同理论倾向的另一重要内容,往往与基本政策相联系。二是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的影响,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实践基础。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同国家的基本政策、执政党的方针等一些内容联系在一起,因而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区分政治意识形态与一般政治思想的标准。意识形态提供的往往是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种种组合,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他们均是在某种特定的政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而国家层面的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构成了政治文化结构中最为显性的要素。

(二)政治文化的外在影响因素

在政治文化转型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把国家内部的结构性因素作为导致政治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比如把政治文化和政治进程与诸如工业化、城市化、传媒的发展和利用等社会过程相联系,而将外部因素的作用置于边缘地位。在政治文化转型以及政治民主化转型研究中,国际因素常常不受重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国际影响因素的具体内容不好确定。比如,是国际经济、政治结构还是国际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拟或是国际组织的干预?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现实的情况看,的确很难找到切实证据直接表明国际因素与国内变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有少数学者强调国际因素,比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的提出者,从国际贸易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结构对不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沃勒斯坦将这一方法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他指出:“不仅存在着世界经济体系,也存在着由众多力量不均衡的、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民族国家所构成的世界政治体系。……核心地区的国家在政治上强大,边缘地区的国家弱小和落后,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3]然而,这种观点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自我指涉,这一家之言的科学性也并未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即使那些认为国际因素对国内变革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者们,他们之间关于国际因素属于结构因素还是能动变量仍然争论不休。

在影响政治文化转型的外部因素中,无视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格局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长期的、潜在的或不确定的影响是不明智的,而将这些因素看作是具有决定性作用显然也不可取。相对而言,国际行为者的影响或者干预则要直接和明显得多,但却不具有普遍性。如此看来,外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的变革之间有着难以厘清的复杂关系,所以不少学者减少甚至避开对外部因素的分析。不过要真实地反映政治生活,国内各种结构性条件和现实发展因素是要考虑的主因,但毫无疑问,忽视外部力量的影响,也很难客观反映政治现象的背后原因,尤其在某个特定时期特定阶段,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中的大变革必然会影响到许多国家国内变革的发生、进程和结果。特别是20世纪后期,随着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复兴、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以及全球民主运动的兴起,外部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明显提高。受此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政治文化转型中的国际因素,将内外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不过这些外部因素也比较复杂,既有潜在的、长期的、间接的宏观因素,也有直接的、明显的微观因素。这里主要划分出结构性因素和行为者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外部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转型过程中所处的国际环境系统,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体系、国际文化与社会的交往、国际意识形态等方面。其中国际政治格局强调的是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国际意识形态指的是一定时期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准则、价值规范和精神氛围以及国际上盛行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

2.外部行为者因素。外部行为者是指国际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者如主权国家、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甚至政治领导人等。国际社会的各种参与者都是其基本的构成单位,其中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民主化进程中,一些特殊的行为主体在某些国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跨国公司、国际宗教组织、西方国家的半官方机构甚至个别领导人都在西方民主输出中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弗朗西斯科·卡瓦托塔的观点,由结构因素和行为者因素构成的国际背景,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三种外部压力:“在国际层次上产生的结构压力,导致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服从特定的政治、经济要求以适应西方主导的体系;国家体系中主要国家所采取的特殊政策,旨在影响国家内部行为者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取得与他们的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结果;限制国内谈判的外部冲击,这些发生在国家外部的冲击是国内行为者所无法控制的。”[4]事实上,在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发生的民主化运动中,外部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中多少扮演了或是推动、或是阻碍的角色,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和政治稳定。中国正处于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民主输出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西方民主输出对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机理

亨廷顿和多明格斯在研究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时指出:“如果政治角色和结构与政治体系的中心政治价值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时,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就会是和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政治变革。当政治结构同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侵蚀或瓦解时,就有可能出现政治变革。”[5]168也就是说,这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将趋向不稳定状态。那么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比较充分的政治信息和正确的政治认知时,就愿意支持并捍卫其国家的民主制度,也愿意努力去实践民主,这种对民主的支持就提供了民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西方民主输出往往会影响人们对本国政治体系和民主发展的认同和评价,进而影响政治文化的转型与重构,使得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出现不和谐关系。下面我们从外部结构性因素和外部行为者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西方民主输出对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机理。

(一)外部结构性因素对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

与行为者力量相比,外部结构性因素对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较难预测。国际社会中政治权力、市场运动以及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内部政治体系产生影响、撞击,既可能导致各国战略和政策选择的趋同,也可能由于国家内部抗拒而出现政策选择的分殊。外部结构性因素对国内政治产生不同的结果取决于政治权力、市场运动以及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受影响国家的内部所能获得的政治精英的支持或反对的程度。这也是西方在民主输出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影响和培植亲西方政治精英的原因。20世纪后期的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形成了以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为首、多个强国并列的多极化格局。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后发展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但在这一格局中,美国无疑是具有领导性的角色。美国各届政府都试图建立一个“按照美国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在美国领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及其国际机制,基本上是按照自由主义理念、竞争规则和多边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想要进入国际政治秩序就必须接受国际机制和国际规范。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遵循国际规范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国际政治秩序。这就对许多国家构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压力。

一般来讲,国际政治秩序中的权力格局、早期的民主国家在政治上的民主表现会向后发展国家提供重要示范。在更多情况下,发达民主国家是通过国际组织以及国家间的互动向后者传导其政治价值和规则。在外部国际环境中,国际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是显著的。在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国际主流的意识形态推动了民主价值、法制观念、人权意识、平等观念的扩散,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民主的政治文化和意识的形成。问题是,如果国际意识形态被一些大国,尤其是早期发达的西方民主国家所把控,那么这种西方式的民主意识形态实际上就会以“普世价值”的形式成为影响其他国家政治稳定的工具。比如西方国家进行的民主输出,就是借助国际意识形态传播,不仅输出其政治价值和思想观念,而且也输出其政治价值、制度与经济成功、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将政治、民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示给后发展国家,从而使这些国家的民众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产生好感甚至羡慕,反过来改变对其国内政治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产生政治信任危机。

(二)外部行为者对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

相对于外部结构性因素,外部行为者对一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比较明显。从形式上看,外部行为者(主要是美欧国家)的民主促进战略一般通过强加、有条件约束和激励等途径。强加是指外部行为者对某个国家强加民主观念、制度,在实现民主转型后则进一步灌输民主益处的做法。其运行逻辑就是通过强制干预促使其政治转型,开放民众获得信息、认识民主的渠道,以实现人们政治认知的改变;然后引导人们从对特定事件的不满转向对政治现状的不满,进而使人们怀疑现存政权的合法性,并通过大力宣传、传播西方民主,塑造西方所扶持的民主政权的合法性。有条件约束是指外部行为者要求某个国家在获得承诺的利益之前先建立或巩固民主,如果不能满足相关的要求就被取消所承诺的利益。激励就是鼓励相关国家的民主改革而给予一定的好处。[6]197

在所有的外部行为者中,美国无疑是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民主促销者和推动者。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及其所控制的国际组织积极、主动地推动全球的民主和人权事业,“帮助”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运动,并向所有的非西方国家全面推销西方的民主。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援外法案》,设立促进民主基金,以民主的名义对亚洲、中东和拉美地区反共产主义的政党和个人提供援助,推动这些国家的民主演变。70年代以后,美国更是把促进非民主国家的民主变革作为核心外交政策。

与美国不同,欧盟在推进本地区即中欧、东欧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而且在民主输出的策略方面重点不是民主意识形态的教化,而是鼓励对话,并以吸收其为欧盟成员国为条件,促进了中欧、东欧国家的公民社会、政党政治的发展。欧盟在促进其他国家的民主转型时并非采取强制方式,而是着眼于对象国长期的经济和文化渗透和吸引力,以欧盟国家自身的稳定和繁荣为示范,以欧盟成员国资格为条件,通过软实力影响周边欧洲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增强其影响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因而相比于美国的民主促进策略,欧盟的做法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认同。

针对外部行为者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西方民主输出,有不少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戴维·比瑟姆认为:“只有同意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这样的民主首先必须有着充分的国内基础,外部援助只能深化和促进其民主。”[7]卡罗瑟斯也指出:“在新兴民主国家中,政治冲突、法治软弱、民主缺失等始终是这些社会的核心问题,它们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长期的政治传统以及基本的文化模式,那种以为通过短期灌输、项目援助及技术支持就可以解决这些核心问题的想法是缺乏逻辑基础的。”[8]而且民主援助主要是推动了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在精英层次的发展,但在基层却很少产生影响。正因为民主干预的效果模糊或不明显,人们对美国干预民主的做法和动机越来越怀疑。

三、总结与评析

总的来说,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建构一种符合自身需要的民主型政治文化,为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巩固提供社会文化基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全面而深入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内部因素的同时,也普遍关注外部因素对国内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在外部结构性因素中,人们不仅重视当代国家政治格局和政治秩序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忽视国际经济结构及秩序的间接影响;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往往会通过中介环节显著地影响到国内的政策选择。在外部环境中,国际意识形态对新兴民主国家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着显著影响;西方民主输出就是企图通过主导国际主流意识形态,进而通过对民主的机制、形式、经验的传播而非对民主实践的帮助来推动新兴民主国家中人们民主观念和意识的塑造。另外,外部结构性因素并非像国内经济、政治结构那样发挥决定性作用,其影响更多是间接的、不稳定的和潜移默化的。相对而言,外部行为者在某些情况下则显得更为重要,作用方式也更为直接。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因素都包括间接的结构性影响和直接性政策影响两个层面;不过在不同国家,产生影响的外部行为者不同,比如美国与欧盟在民主输出方面有所差异,那么影响的方式、范围、程度也有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同国家面对外部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其所受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比如中国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输出,采取了积极的反制措施,有效化解了西方民主输出的消极影响。此外,尽管在分析外部因素影响时,将其划分为结构性因素和行为者因素,但显然,结构性因素发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借助行为者的传递机制。正是外部行为者将结构性影响传递给国内行为者,从而施加了压力。另外,尽管国内的行为者可以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做出反应,但这种反应是间接的、不确定的,也可能因为国内民族主义而遭遇抗拒,而这种抗拒如果不能和政治精英的策略选择相协调,就会导致国内政治的不稳定。而具体会发生什么情况还要从每个国家的特殊国情中寻找答案。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 佟德志.比较政治文化导论——民主多样性的理论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Politics of World-Economy:the States,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 Francesco Cavatorta.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Morocco's Stalled Democration. Democratization,2005,12(4).

[5]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陈尧.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David Beetham. Market Economy and Democratic Polity. Democratization,1997,4(1).

[8] Thomas Carothers. In the Name of Democracy: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n in the Reagan Years.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猜你喜欢
民主转型国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转型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沣芝转型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