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7-04-14 05:18张晓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专业

张晓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 韶关 广东 512005)

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张晓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 韶关 广东 512005)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即需要探讨从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去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高等教育;师范生;实践能力;系统工程

201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调整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形成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因而,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一致性的共识。尽管有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型大学,但许多院校的主体和前身依然是师范型院校(通常是师范专科升级而成的),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加强师范型人才培养也应该成为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准备和前提。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是否具备良好素质的标志。”[2]今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的一些教育观念虽然更新了,认识也明确了,但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因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要增强师范生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厚实理论根基,加强实践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观念也必须加强,学习方法也需要相应地更新,既不要眼高手低,也不要只注重能力而忽视专业基础的学习。这里以韶关学院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来谈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等院校的传统课程体系主要是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框架,往往不太重视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师范生的培养,通常的专业实践就是毕业实习,实习的实践大约一个月左右。而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往往注重了实践能力,却又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育实习和面试考试中,知识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专业技能只能是建立在沙滩的塔,甚至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要重视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首先,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是学习和提升的基础,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源泉。因此,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定位很重要。如中文师范专业的中外文学史知识、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都是专业的基础,但需要重视和研究的是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如何与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或如何转化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知道,一名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分析能力、讲授能力都是中文师范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然而现实的状况往往是,我们的教师在讲解断代文学史时多传授知识,而缺少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讲解,从而造成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面试时拿到一篇作品显得不知所措。可以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位教师就是要围绕这个轴心来展开我们的工作。

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的专业,要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因此,逻辑推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普通逻辑学》、《形式逻辑》或《数理逻辑》就有开设的必要。同时,分析问题又离不开专业基础常识,即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基础课是必须学好的。但我们也看到,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和训练的作用。这里要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问题,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传授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更不能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模式,更何况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已经从前工业时代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

仔细考察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还是处在过去的“精英教育”体系状态,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既怕走到专科、技校的路上去,又不愿像中等师范那样对基本功的强调,可以说,作为应用型的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认真审视一下我校中文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就会看出,通识课约占人才培养方案的40%,专业基础课约占30%,专业课约占20%,而专业实践课约占10%。其实,有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如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书法艺术、教师口才等)并没有突出出来,如果将这些课程算进来的话,专业实践课也就占到15%。总之,对于我们这样将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来说,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显然是不尽合理的,实践课的开设明显不足。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作为未来的教师,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授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书写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分解和协同统筹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是人们在工作中体现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它在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表现。分析问题是建立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没有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就很难对问题作出深入、正确的分析。因此,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多识广,才会有对事物有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独到的认识。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是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讲授课程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的示范过程,如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对语言现象的分析综合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综合等。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尝试着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如完成作业、课后练习或课堂讨论问题等),逐步形成和加强自身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学生既要“会”听课,也要认真练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二)授课能力的培养

授课能力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项综合能力,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教师垂范,另一方面是通过《中学语文教学法》来学习如何授课,掌握授课技巧,还有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学生的见习和实习。通过见习、实习,了解中学,学习和感受一线教师授课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和提高授课能力。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适当地延长见习、实习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我校的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从早期的4-6周,延长到了8周。现在看来,还有延长的必要,可以考虑实习一个学期。现在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但问题是时间同样短,同时监督指导也得跟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三)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书写能力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过去的中等师范非常重视学生的“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书写能力,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则重视不够;而今电脑的使用日益普及,即使写字也多用一次性的签字笔,因此,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对汉字书写的审美能力日益薄弱。我校以师范为主,而开设《汉字书法》课的院系很少,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表现出较差的书写能力,大大影响了实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且不用说继承我们中华民族这传统艺术瑰宝了。一方面这是我们重视不够,没有把它当作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也缺少这个意识,难于坚持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练字。本人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普遍开设书法课,另一重要方面是要制定学生写字“过级”标准和制度。这样既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也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书写能力。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是大多数职业最基本的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的基本表现。教师职业除日常应用文写作外,还经常用到论文写作、公文写作等。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连《大学语文》课都不开,语文水平基本停留在中学语文水平阶段,像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更是薄弱,写作水平相当低,现在有的大学生连一张请假条都写不好。这也是掣肘今后就业的一个方面。当然,我们的大学生过去对开设的《大学语文》不满意,是因为收效差。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正是我们所要探讨和思考的,而不是简单地放弃《大学语文》的学习。

就中文师范专业而言,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非常注重的。文学院实施的“112工程”,就要求学生写作100篇文章。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与韶关市文联主管的文学期刊《南叶》杂志社合作,安排学生到杂志社当实习编辑,也大大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能力不仅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包含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作为中学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从事校本研究的能力,更多的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成效的探究能力。一位不肯动脑、不善于动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老师,更谈不上是优秀教师。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作为毕业阶段的一门课程,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也难以补救。因此,在大学各个阶段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应该成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六)其他能力的培养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非常高,还需要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心理疏导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基本上要靠第二课堂来完成,即主要通过社团活动、班级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因此,加强第二课堂的引导,多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三、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生理、心理素质条件,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3]师范生的教师职前实践能力必须有一个好的基础,即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训练。大学生在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社团活动

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研究方向和教学特色。以中文师范专业来说,组织文科特色的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演讲协会、朗诵协会、书法协会、阳光话剧社、新闻社等。因为是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共同语言多。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而许多社团与专业方向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可以与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很多专业老师成了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成长有着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义教活动

组织义教服务队服务于周边小学、中学和社区,是我校的传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让一些大学生自愿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一方面让学生去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现实,通过奉献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谓形式多样,有分散活动的社会调查,也有集中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有个体的从事家教工作,也有集体性的文化、政策等宣传普及活动。学校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磨练自己,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四、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

丁三青教授在谈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时认为,“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普遍存在着知行相悖或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教学方法改革可以说是老调重弹。谁也不能说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不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但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即使做了,怎么做又是一回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船过水无痕。” 而“方法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教学手段、技艺的问题,它涉及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等一系列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的问题。”[4]

高校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师傅”,是引导者。在转变教育观念的今天,教师的观念首先要跟上,即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和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原有的教学设计都得重新设计,原有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注重传授知识”等)也得改变,要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建构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开展我们的教学。如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讲理论、释概念比较多,但讲运用比较少。现在就要倒过来,要多讲理论运用,少讲条条框框理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这才是重点。又如文学史课程,过去讲史、讲常识比较多,而具体分析作品比较少,现在要重点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像一些常识性的作家介绍、文学发展史就应少讲。那么,学生考试连常识也不考了吗?很显然,不是。常识性的东西学生自己可以看,可以自学掌握。只要我们提前做好相关的工作即可,如知识题库对学生敞开,或平时印发一些文学常识答卷,或举行常识竞赛即可,并不需要教师像教小学生一样面面俱到。这样,教师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结束语

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能力可以分解并逐步加以培养,但它们又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因为大学四年的时间限制,我们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符合各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新的观念中切实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努力增强学生在新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厚植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而建立这样一套体系,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可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建设,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学术规范教育贯穿到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1]作为教师,师德建设就非常重要。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富有爱心都应该是教师基本的道德素养。如果没有这种道德素养作为支撑,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再强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因为这种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标杆,也是做人的基本尺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EB/OL].[2016-12-20].http://www.docin.com/ p-233007194.html&endPro=true.

[2] 沈超.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8-11.

[3] 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23-25.

[4] 丁三青.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0-22.

Training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ZHANG Xiao-p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raining of education practice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On the one hand, it needs to renew the educational idea, reform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system,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research on how to strengthen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to practically solve all sorts of problems in their employment practices.

higher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systems engineering

G420

A

1007-5348(2017)05-0049-04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10-20

韶关学院第十四批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文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体系研究”(SYJY20131414)

张晓平(1966-),男,安徽无为人,韶关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专业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