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 哲学研究
《孔子家语·儒行解》探微
王 晶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孔子家语》长期被疑而不用,随着新出土文献的挖掘,《孔子家语》蕴含的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孔子家语·儒行解》详细的论述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儒。试结合时代背景考证《儒行解》的成篇年代,探讨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力求在前人基础上抉发君子儒的精神特质,对理解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学无不裨益。
《孔子家语》; 《儒行解》; 《论语》; 仁
《论语·乡党》篇展现出了生活中孔子的言行举止:在乡党“恂恂如也”、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谨言又善于辞令;“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接待宾客时“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日常生活中“寝不尸,居不容”“不急言,不亲指”,在行为中践行自己对于君子的理解,表现孔子高深的素养。此外,孔子与弟子也常谈“成人”的概念,如《论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纵观《乡党》篇,孔子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呈现出真正的儒者应该怎么做。而《孔子家语·儒行解》又详细记载孔子心目中的儒者之行应怎样的。本文试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君子儒的精神特质简要探析。
《孔子家语》今本十卷四十四篇,记载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孔子与弟子、或君主谈论问题的场景,与《论语》相比,《孔子家语》的内容更为具体生动、丰富资料。由于受长期疑古思潮的影响,《孔子家语》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随着出土文献的挖掘,更多的学者对该书进行探讨,李学勤先生指出:“我曾有题为《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的小文,以为这两者性质相类,内容均已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且多和《说苑》、《新序》及传世本《家语》关联,应该都是家语的原型。”[1]2学者在研究新发现的简帛佚籍时,愈发觉察到《孔子家语》的价值。
虽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孔子家语》,但是对《孔子家语》的深入研究仍不多见。研究《孔子家语》除了应将《家语》与其他材料相通或相同的典籍进行比对、考察认识其价值,更要从细节和点入手。从文献角度分析,《孔子家语·儒行篇》与《礼记·儒行》进行比较,深入抉发《儒行》的思想价值很有必要。从历史角度分析,早期儒家的关注点始终没有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孔子密切关注世道人心,解决的就是如何修身做人的问题,《儒行》一篇汇集了孔子对儒者之行的看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此篇进行研究。
近代以来,更多的学者渐渐注意到《儒行》篇的重要性。章太炎先生大力提倡《儒行》,他在《〈儒行〉要旨》中对《儒行》伪书说予以驳斥:“殊不知《儒行》一篇,非孔子自著,由于弟子笔录”[2]又云:“《儒行》所说十五儒,大抵坚苦卓绝,奋厉慷慨……奇节伟行之提倡,《儒行》一篇,处处皆是”[2]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在《读经示要》中为表彰《儒行》,将之与《大学》同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大学》《儒行》而篇,皆贯穿群经,而撮其要最,详其条贯,揭其宗旨,博大宏深”[3]又说“儒者之学,仁学也。故儒者百行,总归于仁。”真可谓一语切中要害。《孔子家语》的成书可靠性逐渐为学界认可,今天研究《儒行》篇,若独晓《礼记》而弃《家语》不用,实难服众。
儒家历来重视“行”,例如:《论语·卫灵公》,孔子以“言忠信,行笃敬”告诫弟子;《孟子》以“行天下之大道”为评判标准诉诸“大丈夫”;《中庸》有“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之论;《大学》提倡“明明德”,则必自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需自“行”始。儒家经典重“行”处甚多,而尤以《儒行》篇详述真正的儒者德行,真正的儒者如何安身立命,修身做人。
学术界关于《儒行》主要存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说法认为《儒行》篇是孔子自卫返鲁之后所作。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儒行》之作,盖孔子自卫初反鲁时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以其记有道德之所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心,能服人也”。孔颖达撰《五经正义》云:“孔子自卫反鲁,归至其家,哀公就而馆之,闻孔子之言,遂敬于儒也……《儒行》之作,盖孔子自卫反鲁时也”。沈文倬先生和王鄂先生就认同郑玄的观点。
另外一种是认为《儒行》是孔子的后世借孔子之义的“伪托”。随着宋代疑经思潮的兴起,这种看法尤为盛行。如:北宋代大儒程颐曾说:“《儒行》之篇,此书全无义理,如后世游说之士所为夸大之说。观孔子平日语言,有如是者否?”[4]1宋儒专注义理,程颐先生认为《儒行》篇没有义理,是后世伪托之言所造。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儒吕大临曰:“此篇之说,有夸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窃意末世儒者将以自尊其教,谓‘孔子言之’,殊可疑。”主张是后世的儒者为了“自尊”而进行的伪作。《思想门》的作者黄坚说:“《礼记》中有一篇《儒行》,整体看,很像是一篇儒者的辩护词与赞美诗。”[5]显然,这些说法都是疑古思潮过甚造成的弊端。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末年,儒家学派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随之而来也即是春秋末年人们对“儒”群体的误解。胡适、杨向奎等前辈学者都对孔子论儒的时代予以说明,认为孔子当世时,“儒者”一派已盛,“俗儒”也就是“小人儒”颇多。如《儒行解》中孔子与哀公关于“儒服”的对话,在鲁哀公带有嘲讽意味的发问时,已说明世人已对“儒”产生了误解。孔子说:“丘未知其为儒服也。”可见,孔子并不认为,仅仅穿儒服就是真正的儒者。《论语》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儒”应当要有高洁的德行,不仅仅是以外饰的“儒服”更是儒者刚毅、忧思、宽裕与交友的品行。
其次,《孔子家语》记载事件的角度分析。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记事,或为鲁国“史官”,亦或是孔子弟子。《孔子家语》有充分的材料表明孔子的弟子有随时记录的习惯。《入官》篇记载:子张向孔子请教为仕之道,孔子进行详细的回答,该篇最后说:“子张即闻夫子斯言,遂退而记之。”[1]2
复次,结合孔子的毕生目标,政治思想主张看。《儒行解》曰:“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1](P44)《儒行解》记载大量有关“仁”的言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衡量标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仁”是解决人欲过甚法宝。《儒行解》记载:“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忧惧而不淫,上通而不困”,《论语》中记载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根据人的天赋和学习态度进行划分,只有通过学然后知礼,然后“文质彬彬”,最后成圣成贤。《儒行解》曰:“儒有合志同方,颖道同术,并立则乐……义同而进,不同而退。”提倡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论道、论仁。“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人不知而不慍”不正是孔子提倡的君子特质吗?孔子周游列国,最渴望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学说们能够付诸实践,《儒行解》论述真正的儒者应具备的德行与孔子的毕生政治目标及思想学说相切合。
章太炎先生指出:“《论语》、《儒行》,本相符合,惟《论语》简约,《儒行》铺张,文字上稍有异趣而已。”[6]119《孔子家语·儒行解》与《论语》思想内容之相通性看,《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但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不能仅以《论语》来衡量,应该综合各儒家文献典籍,进行对照研究。综上所述,《儒行解》应为实录体,时间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材料并不是随意堆砌而成,应是孔子弟子进行整理的,是出于孔子弟子记。
《孔子家语·儒行解》详细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通过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表现他心目中的“儒者”形象、“儒者”风范和“儒者”人格,孔子慷慨的阐述儒者的高尚品行。
首先,真正的儒者应恭敬谦让。《儒行解》篇对儒家积极提倡的“仁者,人也”作了更详细的解说。
“夫温良者,人之本也;慎敬者,人之地也;宽裕者,人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人之貌也;言谈者,人之文也;歌乐者,人之和也;分散者,人之施也。”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温良者”就需要保持“仁”。《论语》中有诸多关于“仁”的释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就社会和谐,人人自觉守礼,这就需要“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只有做到“仁”才能解决社会礼崩乐坏。“礼节者,人之貌也”礼节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守的言谈规范,讲究的是人伦关系,同时礼节也是教化百姓的最好工具。“礼节”是仁的功用,谦逊的待人,保持“诚”与“敬”的态度,从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的角度来看,儒家做出了明确的解答:“君使臣以敬,臣事君以忠”,《大学》提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的“絜矩之道”。“言谈者,人之文也”,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儒家提倡“言忠信,行笃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才是君子,即使是“闲居”也应做到“勿自欺”“慎其独”。
其次,儒者应夙夜强学,心怀忠信。《儒行解》记载:
孔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学”非常尊崇,以至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就主张“学而时习之”。此外孔子也充分抉发“六经”作为教化人心的工具作用。《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1]132《孔从子·杂训》也说:“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此外,忠信也是儒家提倡人应该具有的美德,孔子认为,忠信是人的品德、学问、修养的基础,也是行道畅通的保证。“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行其言“内涵实质是“慎言”,言语过度致饰于外,就是“伪善”。
最后,儒者应严肃谨慎、庄重,做事不偏不倚。《儒行解》记曰: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
“忠正”也即“中正”,即行为不偏不倚,朱子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所作之注:“不偏不倚之谓中。”不偏不倚,说的即是,天予人的仁义礼智之性,明上天所赋各物之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7]就要求,为人处世讲“诚”“信”,讲究真实无妄,无人欲之私,儒者修身自立理应如此。此外,儒者更不会只沉溺于玩乐,不知勤学正所谓“乐而不淫”。真正的仁者不会一味的贪求财富或摆脱贫贱,也是不应苟于富贵的,居处不奢华,饮食不丰厚,孔子曾夸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用合乎富贵之道实现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在对待富贵、贫贱的态度上来说,主张合乎义,合乎道,这才是儒者的特立独行。真正的儒者不是穿着衣袖宽大的儒服,柔弱谦卑的外在,是时刻能尊先王之道以待聘用,即使“闲居”也能力行以仁德,更是“士可杀不可辱”刚毅的性格,《儒行》之意味,简单地说,即尚气节、重力行。[8]352
何为“儒”?“儒者”有什么特征?其社会行为乃至生活起居、言行举止又怎样呢?《孔子家语·儒行解》以直观的视角,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心中的儒者形象。孔子把柔弱的“儒”和杀身成仁的士并在一起,表现他心目中“仁以为己任”、“言忠信,行笃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恭敬谦让之儒者,更是 “士可杀不可辱”刚毅之儒者。《儒行解》对于今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为我们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1]杨朝明,宋立林. 孔子家语通解[M]. 山东:齐鲁书社,2013.
[2]马 勇. 章太炎讲演集[C].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119-120.
[3]熊十力. 读经示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5-96.
[4]张厚知, 《礼记·儒行》成篇考论[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6): 1-3+12.
[5]黄 坚.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M]. 香港:三联(香港)出版社,2008:225.
[6]宋立林,孙宝华. 读《儒行》札记[J]. 管子学刊,2010,(03):117-121.
[7]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31.
[8]张春香. 章太炎“儒行”救国论评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349-352.
Thinking about Ru Xing of Kong Zi Jia Yu
WANG ji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specting the ancient. Kong Zi Jia Yu are suspected by the socity.With new Unearthed Documents.The resources of Kong Zi Jia Yu attracts social attention.The Ru Xing paper described the high moral character in moral detail. Combining the era backgrounds examine date of the Ru Xing.Explore the content of ideas. Striving to examine spiritual qualities of high moral character.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nderstand Confucianism and early confucianism.
Kong Zi Jia Yu; Ru Xing; Lun Yu; humanity
B222
A
2095-7408(2017)04-0037-04
2017-05-09
王晶(1993— ),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中国儒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