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京
(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外合作与发展办公室,陕西 咸阳 7120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李小京
(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外合作与发展办公室,陕西 咸阳 71204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必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地位、理论内涵、认知认同培育、实践要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是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反映了马克思的一般价值主张,又反映了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要求。作为社会成员意识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处于社会成员意识的核心地位,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只有尊重社会成员个体的自主性,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表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明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主张,回答了当前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要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集中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社会性质、发展方向,反映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1]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影响着当今的世界格局,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普遍选择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既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必须注意维护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建立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核心价值观具有统领意识形态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一极,就必须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注意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具体国情下,必须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经济社会的重新建构。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核心价值观,这是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核心价值观应该既是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又包含着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中国还处于并且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
当前中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阶段,社会结构从国家、集体、个人组织形态向国家、社会、个人的组织形态转变,个人的价值实现途径和评价机制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对此过度关注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流行,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价值失范的问题,乃至价值虚无主义泛滥。“寻求价值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离不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治理体系正常运转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3]树立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国家、社会和个人及其价值实现,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也要求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绝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梦是指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三步走战略”。当前中国正处于“三步走战略”的第三阶段。实现中国梦,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阶段性目标,是对于“三步走战略”第三阶段任务的细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主张,这个主张不仅是国家、社会、个人的协调发展,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主张,也代表着全面建成现代化的价值主张。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又宣告了传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机制的终结,也宣告了传统价值观协调引导机制的终结。自媒体时代个人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有发表价值主张的充分机会。在自媒体时代,灌输式的价值观培育已经成为不可能,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自我教育作用更加彰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适度的价值观引导仍然必不可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自媒体时代形成的以引导为主要作用的主流价值观,越是在个人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代,越是要注意树立核心价值观,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我们的社会主义认知趋于成熟,是实践深入和理论自信而造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要成果。”[4]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张。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把自己的价值主张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未来预期,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信仰都表现为一种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以及一种理论体系中具有目标性和导向性,规范和引导着一种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实践。“在任何社会,培育核心价值观都是意识形态构筑发展其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向度和内在要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主张和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精神支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规范社会、引领发展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应该看到,意识形态、信仰、理论体系也都会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对于意识形态、信仰、理论体系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形象塑造的内在要求。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塑造中国形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旗帜。经济社会发展既要重实质,也要重形象。一个国家的形象既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也表现为一定的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表现为一个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是知与行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知与行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培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内化为人们的意识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外化为一定的行为方式,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既有中央集权的时期,也有地方各自为政的时期。近代以来,中国逐步向现代国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并且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现代国家。一个统一的国家要求具有对于国民广泛适用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今中国人的思想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今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反映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演进,来源于当今中国人精神状况的总结概括,也包含着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精神预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对当今中国人精神状况的总结概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价值定位,才能保证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稳定、创新。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定位的治国理政活动,能够促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定位的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典型性和先进性,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定位的治国理政活动,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展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价值主张,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常根据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对于马克思的价值主张进行具体的阐释。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反映了马克思的一般价值主张,又反映了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6]马克思的价值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阐述的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些互相联系的不同层面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团体和个人以不断改变传统秩序,促进更合理的新秩序的建立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就是革命的传统。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些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传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正是在这种革命传统的推动下逐步向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种革命的进程中逐渐形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革命传统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既要保持其先进性,发挥其引领社会的作用,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要做到不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就必须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策略;必须在改造中国社会的进程中注意把握社会可接受的程度,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应该充分重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允许一定范围内适应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原生态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以上原则的约束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积极的价值主张,体现了其时代精神的内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必须坚守的价值主张。“民族精神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弘扬民族精神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7]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转化的两个范畴。时代精神通常体现了一定时代世界性的普遍的价值主张,这种价值主张要求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改造自身的民族精神。同时,在时代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时代精神又往往主动反映民族的先进民族精神。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辨别积极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价值主体是价值行为的发出者,价值客体是价值行为的承受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全体社会主义公民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从个人层面来说,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体现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关系。从社会和国家层面来说,通过社会和国家的中介作用,包括自身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公民成为个人价值行为的承受者。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每个个人都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因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主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他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意识组成。而且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特殊地位,作为社会成员意识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处于社会成员意识的核心地位,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的意识组成,意味着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两方面的内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就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教育和宣传,使社会成员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是要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行为方式,使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成为社会成员拥护和支持的对象。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就必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作用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党的思想领导主要体现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维护、宣传。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协调、维护、宣传作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适应,能够促进社会成员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尺度,能够促进在全社会最广大的范围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党组织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通过党组织的领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调、维护、宣传活动。
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培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的程度对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就必须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干部培训体系、宣传媒体体系对社会成员实现多层次的理论教育。不同的理论教育体系对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应该注意不同层次、针对不同群体的理论教育的协调性。这种理论的协调性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阐释。弘扬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作出理论上的回应。这种理论上的时效性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树立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培育的重要途径。“榜样教育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行为的一种方法。”[8]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生动表达。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在各行各业树立过很多榜样人物,这些榜样人物的言行对于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树立榜样人物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培育的独特重要途径。同时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阶段,社会所面对以及社会成员所关注的矛盾和问题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当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进程中及时发现和树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榜样人物。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价值观培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对话。“新媒体技术以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变革性渗透到全球性的信息交流、行为合作、意见冲突和利益矛盾中,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9]传统的价值观培育是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过程来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宣扬与灌输。这种价值观培育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滞后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其避免了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滞后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过程中,任何的主观性和滞后性都会受到实时信息的矫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和培育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滞后性的消除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话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价值观形成与培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话机制成为一种常态,而双向对话更有利于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认识到与价值观有关的实践的第一性。所谓与价值观有关的实践的第一性是指,与价值观有关的实践与价值观的树立的相互关系中,与价值观有关的实践是具有决定性的方面,决定着价值观的树立、变化与发展。与价值观有关的实践,具体来说,就是人们与价值观有关的社会活动。与价值观有关的社会活动是价值观产生、发展、变化的基础。也就是说,不能对价值观抱有僵化教条的态度。但是,也绝不能因此否认价值观的相对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价值主张,反映了当前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并以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针对社会成员个体的价值主张。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行动的自觉准则,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必须认识到从认知认同到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成员自主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成员个体的主体性,使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成员主动的自主选择。同时,必须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与价值观有关的社会活动是价值观保持生动性和时代性的基础,只有尊重社会成员个体的主体性,才能维护这个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在每个社会成员与价值观有关的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有尊重社会成员个体的自主性,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本身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活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11]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公众人物、知识分子群体都应该发挥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是广大社会成员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天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的榜样。而且,社会对于党员、干部通常有更高的价值要求。因此,党员、干部应该自觉地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公众人物和知识分子通常具有对社会事物更加敏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社会成员的能力,因此,公众人物和知识分子应该自觉地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方面,社会也必须对于社会成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正确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社会成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处理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正确处理国家、经济组织、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当前,正确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应该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建立和完善志愿活动体系建设。志愿活动是针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具有特定的价值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当前在中国存在着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社会志愿活动,但是,这与中国社会志愿活动的现实需要和潜力发挥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建立和完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活动体系,就是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同时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提高特定社会群体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 张耀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52-58.
[2] 欧清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09(2):77-80.
[3] 张瑞.价值与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6):66-69.
[4] 张琦伟.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6.
[5] 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31-39.
[6] 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5-8.[7] 温静, 王树荫.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66-70.
[8] 郭乔丽.强化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72-75.
[9] 赵金光.论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学刊,2014,34(5):145-147.
[10]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46-47.
[11] 郭红波.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7-9.
Research about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
LI Xiaojing
(OfficeofForeign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Shaan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Xianyang712046,China)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the basic issues must be understood in depth about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background of times, theoretical positio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cultivation of 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ractical points about the forming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current world pattern and Chinese developmental road tha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multi polarization.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f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reflects not only the general assertion of values, but als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the elements of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members must be the core positions of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members that possess the function of spiritual pillar. Only if the individual autonomies of a social member are valued,would it come into being that the masses really become the practitioner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re socialist values;Marxism;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deology;practice
2017-03-08
李小京(1974- ),男,陕西泾阳人,陕西中医药大学对外合作与发展办公室研究实习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5.009
D616;B018
A
1008-6285(2017)05-0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