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成,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试论习近平“四个有利于”改革标准的内在统一性
林柏成,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习近平紧扣时代主题,关切人民需求,领会发展精髓,把握改革实质,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有利于”标准,这是下一步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南遵循。“四个有利于”改革标准的内在逻辑性主要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四个有利于;改革标准;内在统一性
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而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有效推动发展;改革能够最大程度地创造激活资源,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强的创新智慧推进改革。自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启动至今,四年30多次会议近200份文件,习近平狠抓方向定目标,直面困难出对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有力举措,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突破了不少矛盾关口,解决了不少深层次问题,其改革方略体现出了全局的系统性与广泛的惠民性。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发展才更具后劲。在改革的征程上,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如何使改革更添活力,如何保证改革的持续性与效能性,如何让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这是共产党人需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课题。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并提出了“四个有利于”标准:“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1]“四个有利于”的提出正当其时,这大力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呼唤,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是深刻总结改革经验教训、有效把握改革规律、准确判断改革趋势的思想精华,书写了全面深化改革征程的新篇章,也为今后更好地确定改革重点、提高改革工作成效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指针。认真领会厘清“四个有利于”的逻辑特征,深刻把握其内涵规律,显然是一项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四个有利于”在内在逻辑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两大基本准则。“合规律性是指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按照规律办事。它考察的是工具、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的问题,属于理性认知方面的范畴。”[2]合目的性指的是人类发展实践活动合乎终极追求与指向,“它主要关注的是动机和目的是否正当、是否合理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论的范畴”[3]。人们的行为活动,只有合乎规律才是正确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只有合乎目的的才是必要的,这样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价值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必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合理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规律?应该使改革达到何种目标?应该以什么作为衡量改革新思路、新举措的尺度?“四个有利于”为改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深化改革始终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改革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也是改革应有的价值归宿,充分体现了改革标准的合目的性。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其不确定因素越多,当中隐含的风险也就越大。只有增添经济发展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重要依托,才能不断规避风险,为释放改革红利打牢物质基础。在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既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平等享有权利,也要让大家履行好义务。只有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奋斗为改革出力,我们的改革事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工作规律,必然突出体现了改革标准的合规律性。因此,习近平坚持了真理标准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结合,提出的“四个有利于”标准,是具有方法论自觉的创新要求,也是饱含民生情怀的举措倡议,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典范,必将共同落实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当中。
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矛盾,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是我们提出、落实政策要求的逻辑基点。我们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千忙万忙,没有效果就是瞎忙;千招万招,没有效果就是虚招。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持续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以改革的效果来评判改革的成败。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现实很多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国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各阶层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够高;人民的获得感不强……问题本身也暗含和预示着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奏效,则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检验。改革不是无的放矢,必须完善顶层设计。要克服以上这些阻碍因素,进一步做好深化改革工作,我们应从哪里入手?应坚持什么标准?怎样才能改出成效?习近平的“四个有利于”给出了答案。习总书记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发展的实际成果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中国特色“改革观”的重要表征就是特别注重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不会遮遮掩掩;对有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的政策效果,坚决大力保障。只有经济发展的动力有所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多,这样我们的改革才是真正地具有针对性,才叫真正地改出成效。“四个有利于”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总结反思,也有对改革效果的战略考量,共同将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统一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中。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与契合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前者的健康发展,后者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及水平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与水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的着眼点与发力点。
习近平从统筹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提出“四个有利于”标准,为推进改革工作把脉开方、提质定航。“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注入了新内涵,这能开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界定了新坐标,这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凝聚改革共识,更好地夯实发展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关乎社会全局,系统协调改革布局的内在要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的题中之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人民群众得实惠就是最大的效益所在。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了更好的保障,那么大家反过来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大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让大家把智谋用在增添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用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用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这样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才能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经济财富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 “四个有利于”充满着内在的辩证逻辑,每个“有利于”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成为了我们下一步谋划思路、制定措施、落实政策的航标指南。
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是关乎改革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提出和贯彻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人民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而人民群众是党事业成功的主体力量,也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监督力量。可见,从本质上说,人民性包含着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既无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无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
习近平的“四个有利于”标准,暗含和折射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为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指明了方向。“四个有利于”既是党的主张的重要体现,也是关切人民需求的现实回应。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亿万人民谋利益的事业,增添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发展的任务越繁重,我们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党性的题中之义,也是改革中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奋斗合力的政治保证。在扎实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在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在实践上每一个方面经验的积累和创造,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主体,也是改革工作的动力根基与活力源泉,更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的关心期盼,就是我们党关注与推进的重点。改革方案设计与落实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最有体验度与发言权。所以,按照“四个有利于”的要求,在党的带领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汇聚民智民慧,力保民权民益,这是党心与民心同频同振的理念自觉;围绕“四个有利于”的指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添经济发展动力,以民众获得感的多少来检验党的中心工作,这是党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最好注解。
全面深化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在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节点,习近平审时度势,善思善谋,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有利于”的标准,擎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路明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四个有利于”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必将有效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并极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了“四个有利于”的指引导航,今后的改革一定会更加具体、更加全面、更加彻底、更加有效!我们要把“四个有利于”当作基点,精准对焦、久久为功、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改革方案的含金量,持续增强改革实效。唯其如此,在共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圆”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行进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进而更多地增进人民福祉,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1] 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 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N].人民日报,2016-12-06(1).
[2] 陈树文.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兼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64-68.
[3] 李庆宗.理性与价值的整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透视[J].经济师,2001(1):23-24.
[4] 习近平.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EB/OL].(2016-09-03)[2016-12-20].http:∥news.china.com/focus/2016g20/11183108/20160903/23463869.htm.
Briefly on the Internal Unity of XI Jinping′s "Four Favorables" as Reform Criteria
LIN Baicheng,CHEN Shuwen
(SchoolofMarxism,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Since he closely grasp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cares about people′s needs, understands the essence of development, grasps the essence of reform, XI Jinping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Four Favorables" as the reform criteria, which is the guidance for a better job about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future. The internal logic of "Four Favorable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unity of law-conformability and aim-conformability, the unity of problem-oriented and effect-oriented, the unity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humanity, and the unity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XI Jinping;Four Favorables;reform criteria;internal unity
2017-02-28
林柏成(1986-),男,广西钦州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陈树文(1954-),女,重庆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5.001
D616
A
1008-6285(2017)05-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