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俊伟,刘晓云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傅山天人关系论分析
宁俊伟,刘晓云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天人关系是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是人类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傅山以气本论为基础,融合了哲学之气与医学之气的概念,明确了气的物质属性和“化生”功能,阐述气即天,强调人自身的整体性和人生于气的辩证统一的天人关系思想。这一论述既肯定了天人相分的正确性,又明确了天人合一的必然性,让思维性的天人关系论更好地服务于有实践意义的医药养生活动中。
傅山思想;气本论;天人关系
傅山作为明清时期的医学大家,他的理论思维建立在长期医药养生实践基础上,在总结取舍古代理论思维成果的同时,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综合医理全面分析傅山的天人关系论,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傅山的哲学整体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解析傅山的天人关系论。
从张载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1],到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传统哲学中的“气”概念在不断区别和整合中完善,成就了系统的“气”本原论学说。而传统医学受朴素唯物主义气本原论的渗透和影响,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气”派生“阴气”“阳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推动和调控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
《内经》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2]传统医学中“气”的概念可能起源于古人对人体现象的观察,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一种系统理论。这与传统哲学的“气”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医学认为,“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具有无形并且不断运动的特性。
(一)天即是气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影响下,傅山的自然观既继承了气本论的思想,又发展性地糅合了诸家学说,肯定了哲学之“气”的物质实在性。 “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气也。”气就是天,“老夫尝谓,气在理先,气蒸成者始有理。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虫鱼皆然。”[3]他认为天下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气”的“蒸成者”。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均来源于气,包括人。“气”(天)派生的阴阳二气,遵循着某种性质和规律“蒸成”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世界的不同,是因为阴阳二气结合的方式或五行元素的不同。所以客观世界,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人体也不例外。但在这些对立统一体中,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互相依赖的。所以傅山说:“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
“天,一也。阴阳,二。阴有阴理,阳有阳理,阴不欲无阳,阳不欲无阴。分而之人者,阳之人始不欲有阴,阴之人始不欲有阳,而各有其理……欲独据而有之者,天之毗也,理之毗也。毗阴者嫉阳,毗阳者嫉阴,皆不知分诸天而同诸天也。”[4]541天,谓无为自然之道,天为一,一即气,气派生阴阳二气,有阴阳之分同时也就有了理,有了阴理、阳理之分,“毗阴者嫉阳,毗阳者嫉阴”便有了“阴”“阳”或者说“理”之争。由此可见,傅山天人关系论中所要表达的“天”,就是阴阳二气混而未分的,没有任何具体的、可见的、固定的“形”的存在的“泰初”的无。这个“天”可以是纯的“气”,并不一定包括我们现代思维常混淆的物质性的自然,可以只是指对这个自然(包括人和人类社会)有生成、推动、变化和毁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性质就是某种规律——“化”的规律。
既然自然界只是气派生的阴阳二气“争”而“化”出来的“形”,天的这种规律性也必不是凭空就能显出来的,一定都是要反映在“阴阳二气”所“化”的“形”之中的,那么相同的“形”就应遵循同一种规律,不同的“形”,有不尽相同的甚至相反的发展规律。这一观点也呼应了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论。万物生于阴阳之气,万物从“化”出的那一刻,就有它必须要遵循的“有”的“性”、“有”的“理”、“有”的规律。傅山对天的诠释,剥离了人为赋予“天”以“主宰者”的精神性的外衣,使天道回归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本质。
(二)人生于气
傅山在天人关系中表述的“人”,和世间万物一样同属于“气”的派生物,一样具有“气”的物质性基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5]在对“人”的理解中,傅山除了继承气本论这一自然观的同时,汲取了《庄子·知北游》中的“通天下一气耳”之观点,又结合了传统医学对人体生命特性的诠释,认为人的生命本质就是气在形体中的通畅,否则人就会生病或者死亡。故有“气不道则死”[5]的观点,并认为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傅山还认为,人体之气又有先天和后天之别,寿命一般由后天之气所决定,养生所养的也就是后天之气。所以傅山以“精气说”[6]859劝告人们要早爱惜和保养精气,因为他认为化成人体的精气,依然来源于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之气。精气的多少聚散直接关系人的生老病死,五谷药草的外来之气,只能作为先天之精气的补充调节,不可完全依赖,人自身的本原之气,不可恣意耗散。否则,于内不能制衡阴阳的均势,于外不能抵挡风寒湿暑的入侵。这里可以看到傅山对于人生于气的确定性,从他留下的医疗著述中,也处处体现着以气为本、重视精气的思想。傅山的精气概念,已超越了哲学之气或医学之气的范畴,成为他自己对本原之“气”化生万物的整体性理解的一个概念,在对至阴之精与至阳之气的互生互用的关系把握中强调了气的生化能力并凸显了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傅山对人的另外一个强调点就是人自身的整体性,提出了“措其在人”[7]117“身是命之所依的”[8]形神统一观。他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去表明人体是个身与命有机结合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都必须依赖于身体,身体是思维、精神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人,必然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人自身的整体性,有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比如,藏象学说,它一直是中医的瑰宝。傅山对于藏象学说的论述枚不胜举:“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出。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9]1013这就具体阐明了人体内外、表里的整体关系。
傅山在构建他的医学理论体系中用“泰”卦解析人体结构以及功能变化。我们可以从其深厚的医学理论中了解他对人体的诠释:“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合成一泰卦也。”[9]1013他把人的九窍以人中为界,分出天地和阴阳。上六窍眼、耳、鼻均为偶窍合成坤卦,下三窍口、前阴、后阴均为奇窍合成乾卦。坤在上乾在下,总合成泰卦。傅山认为,五脏主藏先天无形之精气神,自内而出,属阴,但其对应的官窍耳、目、鼻却居于人中之上的阳位。六腑属阳,主司后天之水谷之气,自外而入,属阳,但其对应的官窍口与前后二阴却居于人中之下的阴位。这是“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9]1013的含义。这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符合了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它也在其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应证。这是傅山医学实践的一大特色。
人体阴阳在官窍的分布表现上呈现一幅泰卦之象,与天地阴阳运行的泰卦相合,这种解释有几层含义。其一,强调了规律的不可违背性,即使是小小的人体结构,也要遵从阴阳之气的基本性质。简单的升、降、出、入,复杂的相互包含、相互排斥、相互应用和相互转化,都离不开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其二,傅山把人的“文理”做了分解,人体来源于天的阴阳之气,结构功能都受到阴阳之气的影响,这先天的结构功能必然和天道有相通之处,以应证天人同构,那么人透过对自身的结构功能变化的研究就有助于对天的认识,说明天道人道虽有严格的区分,但天道是可以被认识的。傅山把“人道”的另一部分“人性”看作是人最独特的本质属性,是形成“是非毁誉”的基本条件,这也应该是傅山所讲的“人”与“天”之别中最本质、“最相分”的地方。
傅山独特的天人关系论,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闪光点,一方面承认了天道的不可违背性,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向前发展变化,人在这种规律面前必须以顺从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妄自尊大凭主观意志去改变它,否则是绝对没有好结果的。人类社会也有自己的独特的发展规律,人们要加以重视研究,以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发展。另一方面,天人有别,但天道并不高深莫测,保持“勤而引之”刻苦勤奋的主观能动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制天命而用之”的境界,达到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傅山的这一思想不仅仅是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也是构建他整个医疗养生理论体系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思想。
(一)天人相分的确定性
先确定了傅山所表述的“天”与“人”的内涵,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天人相分观。既然世间万物和人一样都是阴阳二气派生出来的“形”,那么,天就是天,人只是人,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人所遵循的发展规律也必然是有别于天的规律的。
1.天道与人道相分。傅山在评论庄子的《大宗师》时说:“无是非毁誉者一也,天之徒也。有是非毁誉者不一也,人之徒也。既历有是非毁誉之世矣,而欲以无是非毁誉之道胜之,必不得也,故亦任其为是非毁誉而已。”[7]116这里很明确地指出,天的规律和人类社会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天有天道,人也有人道,人道和天道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取代。人作为天道的一种存“形”,有“是非毁誉”的性质,而天没有。这也是“天人未合,尚有身在,是以有患”[7]118的第一层意思。所以他说要以没有是非毁誉的天道来支配有是非毁誉的人世必然是“不得”的,是不可能达到的。
2.人道与自然之道相分。自然界和人类虽同生于“天”,但人不同于自然中的植物动物,人有“性”,人道中含有以“性”为基础的“是非毁誉”的法则。所以傅山说没有是非毁誉的天道是无益于人道的,自然人道也支配不了天道。“凡事天胜,天不可欺。”[7]118傅山在对《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作断句解释时,明确了他对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观点:“谓看得天下虽小,亦不敢有臣之心。臣之则亢,守朴以待万物之自宾而已。若自尊自大,则天与地不相合矣。”[6]859这里隐喻了两层意思,“臣之心”,臣服于它,无条件地顺从于它,是错误的,如臣对待君主一般。“臣之之心”,驾驭它,主宰它,这会让人妄自尊大,这两种极端的对待方式,都会破坏天道与人道的和谐关系,使天与地不相合。
传统医学认为人不只有先天之气维“生”,更有后天之气维“养”,后天之气来自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养生之术,都是针对后天之气。这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一大体现,无论“性”功还是“命”功的修养,都有助于延长人的寿命,延缓衰亡的时间,这也是“天人之分”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傅山主张“措其在人者”不要“慕其在天者”。这些观点无不折射出傅山认同天人相分是正确的思想。这也是他对“天命论”的强力反驳,是傅山自由思想的一种写照。
(二)“相合”是天人关系的必然性
既然人与天地万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气,虽各自受不尽相同的规律约束,但同样都受“气”的影响。故古代医家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和人体生理活动变化是一致的,不能把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割裂开来。傅山也继承了这种思想,他虽然确认天人相分,但是他也看到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而且这些联系和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更重要一些,人们需要正确地加以认识和深入地研究它。
1.人道与自然之道相合。傅山认为,人生存在物质世界中,就应该重视和爱护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和谐处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若不教之以人为之事,但性著所为,暴殄无惜,一味歌天之所为,则非也。何也?天爱人,不能使人坐而得衣食也。即如诸器物,皆不徒如是,因我得以除之,执之而为之,自暴情窳之人,自以为我何不任天,而必欲以人事自若者,不是也。”[7]120傅山认为人与其他“形”有生存依赖的关系,协调好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顺动”的应用对方所遵循的规律,才可以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不可一味索取“暴殄无惜”,也不可懒惰散漫,一味服从。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天人相合的基础条件。“天人未合,尚有身在,是以有患”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傅山是认同天人合一论的。天人合一也是傅山期望达到的境界,是人需要经过勤苦学习而提升之认识加上实践性的修养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这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天人之分的表现形式之一,转变成人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基础条件。受长期医学实践经验的影响,傅山的天人相应论也大多体现在有实用价值的医药养生活动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对应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内经》中也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相参照。傅山医技精湛,离不开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熏陶。傅山在实践中运用医理活人去病,提出“平阴阳”[4]541以保养身体的养生方法。这也说明他对医道与自然之道关系的透彻认识和应用能力。
傅山认为四时中阴阳五行各有规律,以人体五脏相应的属性调节,就能使天人相应,达到保命延年的目的。内能清虚守静,不为外物所累;外能顺应四时阴阳,不被外邪所伤,再加上以导引术健身,用上品药补益脏腑,滋养气血,自然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傅山在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之上,综合了各家学说,形成一套独特的天人关系论。天人关系的统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作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傅山突出了天人相合和天人相分的转化关系,强调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朴实自然的德行修养,为我们认识天人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增加了天与人的概念性分析内容。天人关系论是傅山哲学整体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傅山的医学理论体系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深刻认识傅山的天人关系论,有助于我们对傅山哲学思想的准确把握,为傅山现存的思想成果研究和考证工作都拓展出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1] 张载.太和篇[M]∥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6.
[2] 姚春鹏.素问·六微旨大论[M]∥黄帝内经.北京:中华书局,2014:75
[3] 傅山.理字考:第1册[M]∥傅山全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537-538.
[4] 傅山.圣人为恶篇:第1册[M]∥傅山全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5] 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961.
[6] 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7] 魏宗禹.关于天人关系的新见解[M]∥傅山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 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八[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072.
[9] 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Analysis on FU Shan′s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NING Junwei, LIU Xiaoyun
(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human world outlook. FU Sha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Qi, blended the concept of medical Qi and philosophical Qi, clarifying its material property and"Metaplasia"function, elaborating that Qi is the very nature, and emphasizing t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s of dialectical unity about human integrity and human born in Qi, and this discourse not only affirm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also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so that the 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n better serve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regimen.
the thought of FU Shan;the metaphysical theory of Qi;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2017-03-09
宁俊伟(1964-),男,山西五台人,山西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刘晓云(1984-),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5.004
B2
A
1008-6285(2017)05-0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