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

2017-04-14 03:37陈希卉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英汉隐喻跨文化

陈希卉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南京,210003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

陈希卉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南京,210003

为了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与运用英文隐喻性表达,明晰英汉隐喻的差异及其成因,在讨论文化和隐喻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础上,从语法结构和语用特点两方面对比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并深入探讨了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结果表明:英汉隐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语法结构上,英语的“be”结构与汉语“是”结构相当,同时都运用动词隐喻结构;在语用上,喻体都具有多样性、创造性与稳定性、时代性。但英汉隐喻受文化的影响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所处的自然和物理环境等都影响隐喻的表达。

隐喻;跨文化;英汉;相似性;差异性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隐喻在人类语言与认知层面上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出现于文学鉴赏和修辞学著作中,主要强调它与明喻、转喻、类比等修辞法的区别以及它的描述、说明等修辞功能[1]。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为隐喻不仅是比喻,还是思想的表现。人类的语言,甚至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有隐喻性[2]3。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它使人们能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它还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大量的隐喻性语言帮助人们将抽象事物形象地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隐喻的本质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由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隐喻的理解与应用受到跨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差异性。随着国际化交流的越发频繁,正确地理解隐喻以及恰当地应用隐喻来克服语言障碍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一门新的学问。

随着国内学者普遍接受Lakoff等的隐喻思想,把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格研究转为认知研究后,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比英汉隐喻的异同[3-7]。尽管数十年来,隐喻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阵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语言学、认知学、哲学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鲜有专门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进行研究的。为此,本文在讨论文化和隐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视角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着重分析文化对英汉隐喻理解的影响,一方面以拓宽隐喻研究的视域,另一方面力求让人们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隐喻差异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普遍的文化现象。

2 隐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2.1 文 化

Edward首次从人类学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人类作为社会的一员的任何能力和习惯”[8]。Edward关于文化的这个定义一直是现代文化概念的基础。本文所研究的与隐喻相关的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语境,指的是特定文化中的指导原则或某一关键概念,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思维模式等;二是该文化所处于的自然和物理环境。

2.2 文化和隐喻的关系

Lakoff等认为人类的亲身体验都是文化性的,人类的隐喻认知也是这样,人们不能脱离文化背景所呈现的特定的交互作用来单一地研究隐喻认知[2]22。因此,文化在隐喻认知以及形成隐喻性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Gibbs也认为,隐喻反映了不同“文化模式”的作用方式,这就是不同群体的人们在分享认知资源时依照惯例的基石[9]。文化模式从本质上解释了人类经验的产生,并在各个方面无形地指引人类从事不同的社会活动。因此,与人类经验紧密相关的隐喻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当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相似的经验,并以此作为源域,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性语言。然而,如果惯常的经验有差异,隐喻就会存在文化特异性。相对而言,隐喻性语言也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体现在隐喻中的文化元素会成为语义系统的一部分被长期保存下来。一旦隐喻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在人们认知中内化,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应用隐喻,理解并形成概念化的文化世界。因此,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应用隐喻,脑海中都会立刻联想到相关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但交流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况则大相径庭。

3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异同

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同一星球上,有许多相似的认知经验,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各民族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不同,创造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正是由于隐喻与文化的这种紧密关系造就了英汉隐喻的异同。

3.1 英汉隐喻的异同3.1.1 英汉隐喻的相似之处

由于英、汉两个不同民族共有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等文化属性决定了英汉隐喻在语法结构和语用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共性。

在语法结构上,英语隐喻“be”结构与汉语隐语“是”结构相同。“be”结构和“是”结构隐喻是最简单的显性隐喻结构。例如:

(1a)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1b)所有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e”动词也可以由“call(称作)”等类似动词所代替,例如“He feared Mr.Cattanzara would glance up from his paper and call him a dirty rat for walking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此句中“a dirty rat”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骂人或与他人开玩笑时用的表达形式。除此之外,动词隐喻结构在英语和汉语中也都普遍存在。在这种隐喻结构中,一般只有主体出现,喻体由一个在语义上和喻体相搭配的动词体现出来。例如:

(2a)The ship ploughed the sea.

(2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在(2a)中,作者将船艰难穿越海洋的情景用“plough(犁,耕)”一词,比喻成“牛耕地”的状态。同样的,在汉语隐喻(2b)中,侄儿通过“飞”这个动词被比喻成“鸟儿”,侄儿走出来的状态就像鸟儿飞出来一样轻快。

在语用上,英汉隐喻的喻体都具有多样性、创造性与稳定性、时代性。喻体的多样性是指一个隐喻的喻体与不同的本体相结合可以产生不同意义,这是由每个喻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3.1.2英汉隐喻的差异之处

尽管从宏观的角度而言,英汉隐喻在语法结构和语用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大于共性,所以文化对隐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英汉隐喻受文化的影响在语法结构和语用特点上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隐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人们根据隐喻某个构成成分是否明确地表达出来,还是暗含于句子中,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绝大多数是显性隐喻,如上文提到的“be”结构、“是”结构和动词隐喻结构在语法结构上都相同。但修饰型隐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构词法不同,词汇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不同,这种隐喻结构在英汉语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在英语中,修饰型隐喻要远远多于汉语,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英语修饰性隐喻结构的多样性上,也表现在主体和喻体的词性上。

在语用上,英汉隐喻都显著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尽管英汉两个不同民族共有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决定英汉隐喻语用上、语法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共性。但是,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由于地理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因此两种语言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词汇构成上,以及句式等语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总而言之,从语法和语用两方面对比英汉隐喻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英汉对应,即英汉隐喻具有相同的喻体和相同的隐喻意义;反之,则存在差异,即由于隐喻内含文化的差异造成喻体的不同。虽然第一种隐喻的数量非常少,但这一类型的隐喻一般映射的都是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特别是关于自然现象方面文化。这种情况被称为“文化重叠”,例如,“纸老虎”与“paper tiger”、“随波逐流”与“to swim with the stream”等。第二种是指汉语中有些隐喻与英语中的某些隐喻具有类似的映射和喻义,但隐喻形象不同,例如,“健壮如牛”与“as strong as a horse”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Horse”在英国人心中是力量的象征,而在中国人心中“牛”才是力量的象征。

3.2 英汉隐喻差异的成因

Kovecses认为,隐喻意义差异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宽泛的文化语境,即特定文化中的指导原则或某一关键概念,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思维模式等;二是文化所处于的自然和物理环境[10]。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必须关注英汉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无处不在的隐喻。毫无疑问,如果不考虑相应的文化,隐喻就毫无意义。

3.2.1 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就宽泛的文化语境而言,价值观是英汉隐喻差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依据自己的价值系统产生不同的行为举止,同样地,不同价值观的群体也会形成不同含义的隐喻性表达。例如,在中国,人们将谦逊、谦卑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汉语中形成了“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隐喻;相反,西方价值观是推崇个人主义、个性化,因此,在英语中就有隐喻“Every bird loves to hear himself sing”。虽然这两个隐喻都将有才能的人比喻成“鸟”,但表达的意义截然相反,这就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3.2.2 不同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是人们行为和行动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因此宗教的影响在英汉隐喻的理解上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又赋予人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不了解人们的宗教信仰,在理解涉及宗教文化的隐喻时,将会面临巨大困扰。在许多英语国家,基督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圣经》影响着西方人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常用的隐喻源于圣经,例如“a Judas kiss”(隐喻那些阴险的背叛)、 “scapegoat”(替罪羊,因为其他人做的坏事被指责或惩罚的人)等都来自于圣经。然而,汉语隐喻中所反映的宗教文化常常涉及儒教、佛教和道教,例如:

(3a)狗咬吕洞宾。

(3b)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

(3a)中吕洞宾是中国道教人物八仙中一员,这里运用这一宗教人物的名字来指代拥有仁爱之心的善人,而狗指代那些不识好歹之人,他们就像野狗一样随意对待甚至伤害对自己示好的人。而(3b)源于佛教,就像佛祖每天需要香火供奉一样,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尊。

3.2.3 不同文学作品的影响

除了受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外,隐喻的表达还受特定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表达方式的影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结构很简单但意义深刻的隐喻表达通常来自两种语言的经典文学作品。例如,现代英语中用“Shylock”(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犹太放高利贷的人物名)来隐喻那类贪婪残忍的守财奴,而在汉语中往往用“周扒皮”(中国文学作品中地主人物名)来隐喻。由此也可看出,现代汉语和英语都运用文学形象来表达隐喻,虽然文学形象不同,但表达的意义相同。再如,没有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西方人就不能理解“鸿门宴”的意思;同样,没有西方文学知识的中国人对acatch-22situation(《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感到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其中的隐喻,因此,文学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涉及到对隐喻的理解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3.2.4 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大相径庭。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传递思想,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人们语言表达的方式是与其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的理解经常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从假设到重点分析,并通过“线性的”逻辑联系在一起的三段论式;而中国人更倾向于直觉,强调“螺旋式”叠加的复合逻辑和自我的沉思。线性逻辑使西方人喜欢用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而螺旋式逻辑使中国人喜欢用婉转的方式进行沟通。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异,经常造成对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理解差异,甚至误解。例如,在汉语中,人们经常使用成对的意象如 “双飞燕”“鸳鸯”等来描述彼此相爱的一对恋人;而英语中象征爱情的意象多种多样,有时还用一些抽象的意象来表达爱情,“loveisawar”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隐喻表达的差异都源于中国人和英国人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总而言之,中西方“螺旋式”和“线性的”思维方式造成英语中的隐喻比汉语中的隐喻特别是修饰性隐喻多得多。

3.2.5 自然和物理环境的影响

Kovecses认为文化所处的自然和物理环境也属于广义文化的一部分,对英汉隐喻的表达同样具有影响。这里的自然和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周围环境等居住条件。Kovecses还认为自然和物理环境主要是通过塑造语言中的词汇来塑造隐喻系统,也就是说,生活在同一地方的人们有可能使用一些和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有关的隐喻表达,因这种隐喻与特定环境有关,其他地方的人们有可能不理解。这种地域的差异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不同的隐喻意象。在中国,人们生活在广袤的大地上,因此中国人将土地喻为生命的母亲,具有重要的地位。相反,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紧密相连。因此,英语中有“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中有“挥金如土”的隐喻;还有汉语中隐喻性表达“进退维谷”相当于英语中“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等。除此之外,在汉语诗歌中,诗人会用“东风”来代表正面形象,而“西风”代表负面形象。但这在英语诗歌中恰恰相反,“西风”用于歌颂,“东风”用于贬低。例如:

(4a)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b)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a)Asortofspiritualeastwindwasatthattimeblowing;neitherButlernorGraycouldflower.

(5b)It’s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

句子(4a)取自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如今被用来形容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这里的“东风”就是对成功所需的最后一个重要条件的隐喻性表达,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而(5a)中“eastwind”(东风)表示一种悲伤的情绪或沮丧的氛围,它的到来使巴特勒和格瑞都无心再浇花了,这种表达相当于汉语的“西风”(westwind),如(4b)。以上隐喻表达的差异,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太平洋以西,东风给中国人民带来温暖,因此东风在汉语隐喻的文化中代表积极正面的形象;而英国位于大西洋以东,英国人根据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反的隐喻文化。

4 结束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形式,也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工具。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子,隐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地反映出民族语言的文化特征。相反,特定的文化也影响隐喻的形成以及对隐喻的理解。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拥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验,因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有共通之处。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作品、思维方式以及自然和物理环境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总而言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充满文化特征的英汉隐喻也因此展现出异同。

[1]RichardsIA.Thephilosophyofrhetoric[C]//MJohnson.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onMetaphor.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36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王广成,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2000(1):48-51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

[6]李福印,盛春媛.评介MartinJ.Gannon的“文化隐喻三部曲”[J].外国语言文学,2003(3):63-670

[7]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8]EdwardBT.PrimitiveCultures[M].London:JMurray,1871

[9]GibbsRW,StemG.MetaphoriscognitiveLinguistic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7

[10]Kovecses,Z.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1.020

2016-10-22

陈希卉(199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应用语言学。

H314

A

1673-2006(2017)01-0077-04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跨文化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