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贺
(许昌学院 电气(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实习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许庆贺
(许昌学院 电气(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开拓“产教”融合的新渠道,开辟“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路径和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同时,也存在长效机制不完善、内涵建设不到位、综合效益低的问题。通过构建校企双赢机制,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转型与发展; 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性意义; 产学研合作
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将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1],这是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价值判断。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被赋予了创新性的意义。
1.1 开拓产教融合的新渠道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产教融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2]。从概念上讲,产教融合通常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而实践教学基地正是有机联系生产与教学的渠道、有效沟通车间与课堂的桥梁。因此,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主动融入地方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加快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适,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3],从广度和深度上有效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
1.2 开辟“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依托,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受传统影响与体制制约,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实现路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具有专业从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极不合理,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4]。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成为高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方面。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合作形式,将进一步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起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互通机制。
1.3 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高等学校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5]。因此,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真操实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把学生所学知识较早地融入生产实践中,在实践环节中安排学术研究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在转型发展、内涵式提升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基地是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和内涵,并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6]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积极举措,开创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基地在长效机制、内涵建设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2.1 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依靠个人关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较差,无法有效保证实习基地稳定高效地为学校实践教学服务[7]。其主要原因有:
(1) 高校缺乏市场思维。在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仅仅立足高校“本位”,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的本质特征,企业无法从中获取自身利益,有时还会造成企业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的增加,挫伤了企业参与学校实习教学的积极性[8]。
(2) 高校对地方企业的服务能力欠缺。高校的人才、科研、技术等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地方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积极性。
(3) 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充分。企业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为经济主体,而忽略了其作为社会主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基于生产安全和秩序、管理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企业承担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4) 地方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或只有宏观指导而缺乏具体举措,没有发挥其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
2.2 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不到位
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立、轻建设”的倾向;内涵建设缺失或不到位,使得大部分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未能很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功能。主要表现在:
(1) “双师型”教师匮乏,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没有企业工程背景,实践经验不足,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学生实习起到有效的指导[9],已经成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瓶颈”。
(2) 实践教学方案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轨,实习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兼容性差,同时企业考虑到商业秘密、业务安全、辅导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参加实习的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非核心的业务工作,甚至只是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10]。
(3) 实践教学重形式,轻结果,过程管理粗放化。同时评价机制不完善,学校“一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
2.3 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效益比较低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带来的多方面的绩效,主要包括3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在这3方面的功效发挥还不够充分,综合效益处于低水平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
(1) 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定位不准确,将实践教学基地完全等同于实习基地,导致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仅用于毕业实习、见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环节,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则直接被忽略。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评价机制,由于目前没有对实习基地的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高等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3) 校企共享与互通机制不畅,致使校企双方对合作的领域和实习基地发展的方向缺乏研究和探讨,使双方在生产技术、设备资源、工程经验、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11],制约了实践教学基地综合效益的发挥。
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不足,地方高校应通过构建校企双赢机制、着力加强创新管理、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3.1 构建校企双赢机制,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协调好基地运作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准确把握校企双方利益的均衡点[11],使双方在合作中互惠双赢,在协作中共同发展。校企双赢机制构建及有效运作需要地方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1) 高校要积极转变思维,主动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点,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真正把企业的发展愿景、企业的利益纳入到实践教学的规划中。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力、贡献力和回馈力,切实能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力资源、技术攻关所需的智力支持、产品研发所需的技术服务,增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2) 企业要深化认识,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是企业服务教育、造福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价值的战略举措,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力量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的高度[11]。同时,还要树立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关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更要责无旁贷地通过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行动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技术大学。
(3) 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强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统筹、监督和引导。通过落实专项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以及典型示范,提升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的文化和政策氛围。
3.2 着力加强创新管理,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创新管理,以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不断推进内涵建设,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1) 要通过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出将教师的企业经历与职务(职称)评聘相结合、指导学生实习和科技创新的效果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横向项目开展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与薪酬激励相结合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持续和有效激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双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努力打造专业特色与企业特色于一体的个性化实习方案,实现实习内容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技术或经营服务模式有机融合,实习岗位要求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相吻合,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或服务流程相衔接,要从内容到形式、从广度到深度上充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全方位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指导、有考核、有评价、有记录。建立课程考核、实践设计考核、学校导师考评和企业导师考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考核,增加合作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权重。
3.3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效益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抓手,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手段,在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功能的同时,拓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功能,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
(1) 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高校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形成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对接的特色专业。引导地方企业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把企业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引导地方企业全面介入高校教学改革,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2)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平台,进一步推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技术、实验设备、科研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大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力度,促进校企双方在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申报以及横向项目研究中的联合,加强校企双方在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合作。
(3)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有效载体,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学生就业以及企业员工的培训或继续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实现校企双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共同进步。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高校产教融合的程度和校企合作的力度。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高校要立足地方、依托主导产业、联合优势企业,努力将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全方位地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效益,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References)
[1] 戴克林, 龚兵丽. 应用技术型人才视野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31(12):199-202,270.
[2] 柳友荣, 项桂娥, 王剑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3] 冯建业,闫喜亮. 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5):47-49.
[4] 龚兵丽,郑长涛,戴克林. 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37(5):197-200,216.
[5] 刘东,王秋萍,孙楠,等. 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6):204-205.
[6] 郭奇斌,樊文斌,王怀栋,等.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实践教学基地[J]. 中国高等教育,2010(23):53-54.
[7] 文志英. 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武汉大学实践教学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12):110-112.
[8] 张国辉.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3):77-80.
[9] 惠记庄,张雷,孙德仕.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10):11-14.
[10] 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 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28(4):139-142.
[11] 左健民. 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3.
Construc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under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Xu Qinghe
(College of Electrical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has th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for not only opening up a new channel for “Industry-teaching” integration, but also creating a new path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raining and expanding a new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the same time, there still exist the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lack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low comprehensive benefi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in-win mechanism for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s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industry-college-research cooperation is actively promoted so as to provide th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industry-college-research coopera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1.057
2016-08-16
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GZS389);许昌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CU2016-YB-006)
许庆贺(1978—),男,河南焦作,硕士,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管理与研究.
E-mail:xuqinghe0914@126.com
G642.44
A
1002-4956(2017)1-02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