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训中心建设研究

2017-04-14 01:45陈子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中心

陈子辉

(天津城建大学 教务处, 天津 300384)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训中心建设研究

陈子辉

(天津城建大学 教务处, 天津 300384)

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突出建筑类专业特点,从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布局设计、制度建设5个方面对中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采取了“中心+平台、学校+企业”的建设模式,突出建筑、水、暖、电等学科专业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资源共享,建设交叉实训项目。

卓越工程师; 专业融合; 学科界限; 资源共享

我校突出建筑类高校的学科特点,面向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开展了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1],该中心建筑面积9 000余m2,采取了开放共享式平台设计,在立足实训教学基础上,创新建设思想,开展了建筑类专业立体教学平台的工程实训中心建设研究。

1 明确中心建设理念

中心建设从“立足本校,面向地区,辐射全国”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背景”,确立“教学、科研、培训”相结合,突出建筑学科特色、服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重视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一流的教学水平和一流的教学成果建设,营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创新性中心文化,为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训条件[2-6]。

(1) 在建设规划中避免“大而全”的目标,注重与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其他相关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学科基础实验室以及专业实验室合理分工,避免重复性建设。

(2) 突出“建筑类”实训教学和人才培养,注重教学内涵的研究和创新,打破学科、院系界限,构建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平台,广泛开展实训教学体系设计和软、硬件建设。

(3) 探索新型的中心建设及运行模式,突出“国际交流、校企结合、产学融合”,在中心建立真实的实践教学条件,探讨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4) 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开展中心的管理建设,激活中心的生命力,为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创新、层次提升提供广阔的网络空间平台。侧重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依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实训质量。

(5)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组成及建设模式,打造一支“管理、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并重的专兼职结合新型教学团队。

2 分阶段制定中心建设目标

2.1 总体目标

建设具有城建特色的工程实训中心,使之成为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基地、先进技术培训基地、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服务基地。

2.2 短期目标

依托“中心+平台”的建设模式,形成以机电加工中心、造型中心、绿建设计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为基础,建筑、水、暖、电学科专业平台为基地,面向校内学生开放,初步形成有别于传统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专业特色明显的实训中心构成体系。

2.3 中期目标

在3年内开展4个平台的建设。

(1) 建设“立体教学平台”。整合优化现有平台配置,打通各学科界限、院系界限,突出平台的综合性、实训性,贴近工程实际,以建筑配套为中心轴线,形成建筑、水、暖、电等配套设施的多学科专业立体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平。

(2) 打造“绿建创新平台”。适应建筑领域发展转变模式,对促进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心积极与城市建设领域领军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绿色建筑技术平台,体现设计理念创新、建筑技术创新、管理服务创新等绿色建筑发展方向,进而为我校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服务。

(3) 开发“特色仿真平台”。树立“空间有限、发展无限”的意识,结合国家大力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机遇,将“受场地、资源、资金限制,高危、不可逆与实验室中难以体现”的实践教学内容“由实转虚”,开发设计建筑领域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系统,依托实训中心的信息技术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训。仿真平台注重虚实结合,充分利用中心的建筑设计特点和平台设备条件,提升实训的真实感[7]。

(4) 形成“合作教育平台”。发挥中心实训设备、人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承担国际会议与竞赛、与国外企业开展实训合作、开展服务留学生教育等方式,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产、学、研”校企融合。

2.4 长远目标

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在建筑类高校、建设行业与企业领域内具有示范、指导、技术推广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工程实训中心。围绕中心人力资源、设备、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对外服务,营造中心文化,建立中心运行与发展的良性、长效运行机制。

3 全面构建中心运行机制

中心以实训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实习教学、实验教学,服务学生创新训练、学科竞赛,集教学、培训、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于一体[8]。校企合作部分实践教学运行参考企业规范管理,建立真实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在校内接受到企业环境氛围的训练,提升训练层次与深度。

3.1 兼职队伍建设

中心人员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构成模式。中心队伍建设初期由学校专职教师组成,逐步向以学校专职教师为核心、以校外劳务合同技术工人为骨干、“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专职人员负责管理、综合实训教学、专业技术服务,兼职人员负责基础实训、生产技术服务、设备检查维护的人员组成模式。该模式可有效降低学校的人力资源成本,解决高校在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方面面临的问题,并为中心今后对外开放及提供社会服务奠定人员基础。

3.2 安全与保护

(1) “互联网”中心门禁系统建设。工程实训中心楼采取开放平台的设计模式,为加强对人员的管理,避免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发生,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学校一卡通,建设中心门禁系统,采取“一人一卡、分屋授权、按时授权”的方式。在中心进口处设立闸机门禁,取得授权资格的教师、学生方可进入;中心管理人员根据承担的工作任务,取得相应房间的门禁授权;对于面向校内开放使用的房间,通过网络预约系统申请使用,预约审核通过的教师、学生取得相应的时间、场地授权;各授权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取得进入授权,教学结束后授权自动失效。

(2) “三维度”全面覆盖的安全保护。依托门禁系统,教师、学生需在实训中心网站完成个人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过在线考核合格后,方能激活门禁授权。未经过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无法通过门禁系统进入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楼的一楼设立安全装备室,为现场师生提供安全防护用具;除网络在线自学外,中心安排在一楼学生实训教室开展现场安全教育,针对实训内容讲解安全事项,强化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9];中心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管理规定、实训中心守则、安全操作规程等,工程训练现场的师生必须按规定着装、束发,按照各项目的安全须知、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开展工作;对教学现场进行安全检查。通过“线上与线下,进场与现场,意识与装备”3个维度相互结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确保实训人员的安全。

3.3 优势互补开展校内合作

为了加强中心和各学院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信息、沟通意见、互相配合,服务于全校相关学科专业的评估、申报、建设工作;根据中心和学院资源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申报工作,共同服务于学校的事业发展。

3.4 资源利用开展社会服务

中心面对校内、校外2个市场,获取中心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信息、物资等离不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中心利用自身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在立足校内,保证学校内部实习实训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与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合作,面向周边辐射开展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包括面向校外开展培训服务、加工服务、联合研究、产品展示、会议竞赛、交流访问等。

3.5 差异化考评机制

中心的设备维护、教学开展,其运行方式与传统教学管理也存在差异,根据中心岗位差异,建立人员考评机制与绩效管理制度。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分类考核。学校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二者的贯穿。

3.6 质量监控保障

落实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要求,建立工程实训中心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多角度全面开展中心质量监控,形成从项目建设、教学实施、人才培养、创新训练、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教学、服务、管理水平。

4 校企结合设计中心布局

中心布局设计采取了“中心+平台、学校+企业”的组成模式,统一建设,集中管理;各平台由相关学院建设,中心代管;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功能中心[10]。中心组成方案包括8个部分。

4.1 机加工实训中心

机加工实训中心主要由学校原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加工部分组成,实习设备涵盖了普通车床、数控机床、数控切削中心、数控铣床、普通铣床等,能够满足完成全校的金工实习车、削、铣、刨、磨实习教学的需要;同时面向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加工平台和操作场地,面向学校教师科研提供加工服务,对外开放面向社会提供加工服务,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面向校内外开放,免费服务与收费加工相结合,形成中心造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机电实训中心

针对传统钳工实训以“小榔头”加工为主、实训内容落后的现状[11],将钳工实习拓展为“机电实训”,在原有钳工操作台、钻床的基础上,增加机械拆装操作台、电器拆装模块、实验测试仪器等,完成全校的金工实习钳工操作、机械拆装操作、机电设计实训、电工电子实训等教学环节,并面向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工作环境,服务学生的创新训练。

4.3 造型实训中心

造型实训中心针对我校建筑类高校的特点建设,整合全校的相关设备,形成了包括以木工加工机具设备为主组成的木工房、以各类雕刻机和3D打印机为主组成的雕刻室、以喷漆间等设备为主组成的喷漆室3个部分,面向学生的木工实习、造型实训等实训教学环节,同时面向校内外开放,服务学生科技活动和教师科研,服务社会加工。

4.4 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要从“建筑、机械、能源、建材”4个方面与国外高校深入合作,重点开展历史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的整体水平,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地区,辐射全国”开展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产、学、研”校企合作;面向相关学院学生提供实训教学、毕业实习;面向留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训教学内容;面向教师提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面向学校提供国际化远程教育平台。

4.5 虚拟仿真中心

结合工程实训中心的实训项目,积极开展“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丰富中心的实训功能,拓展发展空间,解决我校部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受到安全原因、场地原因、经费原因等难以实施或无法实施的问题,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面向相关专业开展实训教学;面向同类高校进行交流。

4.6 校企合作构建绿建设计中心

绿建设计中心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引入相关企业,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设计项目、一对一的人员帮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训练环境。通过在工程实训中心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校内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教学场地问题,避免学生联系企业困难、降低学生交通与住宿成本、节约学校经费支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工作环境。

4.7 校企合作机器人技术中心

机器人技术中心以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为主,面向学生开展高层次技能训练,综合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动手能力。由企业提供机器人研发模块、计算机、多通道示波器、各类传感器等设备,紧跟技术发展方向,以建筑智能机器人研发和训练为主,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实训平台,面向相关学院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面向学生科技活动。

4.8 校企合作BIM(建筑信息模型)训练中心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模型的建立,是建筑设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需求。BIM训练中心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由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基本设备,并积极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证考核资格[12]。面向全校相关学院开设BIM工程实训课程,面向教师科研服务,面向社会提供设计服务。

5 完善中心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与完善的过程。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中心的正常、有序、安全运行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不制定规章制度,执行就缺少依据;没有执行力,各项制度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为保证中心的高效运行与科学管理,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工程实训中心管理办法”“工程实训中心岗位聘用与考核管理办法”“工程实训中心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工程实训中心经费管理办法”“工程实训中心安全措施”“工程实训中心安全应急预案”“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学生守则”“工程实训中心设备管理制度”“工程实训中心设备保养与维修制度”“工程实训中心物业管理办法”“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创业训练管理办法”“工程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建设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从人、财、物等方面对中心的管理提出了要求,对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引导,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不断调整,逐步形成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

6 结语

我校为推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开展了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学院、多个学科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努力构建多学科相互融合、平台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提升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并实现部分在校外开展的实习教学环节在校内进行,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正通过相互配合采取各项措施优化调整建设方案去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提升学校的投资效益,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训水平,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建筑类高校工程实训中心。

References)

[1]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 王雁平,廉春原,高敏.基于“卓越计划”的实训中心实践教学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27(4):83-86.

[3] 钱敏.突出特色强化工程实训中心管理:以贵州大学实训中心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6):246-247.

[4] 李蓓,姚庆,管图华.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167-170.

[5] 张玉洲,鲁璇璇.论高校工程实训中心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6-138.

[6] 宋爱军,王秀敏,殷海兵.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核心共建实训基地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03-205.

[7] 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8] 张玉洲.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实训中心的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19-122,125.

[9] 朱定见.如何做好工程实训的安全教育[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37-139.

[10] 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校企教学共管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6):71-75.

[11] 姚莎莎,李彦彬.构建开放型工程实训中心[J].中国高校科技,2013(4):42-43.

[12] 庞艳荣,张晓霞,张丽静,等.依托工程实训与实验平台卓越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6,44(12):172-173,185.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based on talents’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Chen Zihui

(Teaching Affairs office,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Facing talents’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and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majors,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ETC) is studied from five aspects,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the goal of building, operation mechanism, layout desig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TC takes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platform+center, school+enterprise,” emphasizes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HVAC, electrical engineering,etc. The ETC breaks the boundaries of subject, shares the resources, and constructs the cross training projects.

excellence engineer; specialty integration;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resource sharing

10.16791/j.cnki.sjg.2017.01.054

2016-07-28 修改日期:2016-09-0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EIA130422)

陈子辉(1980—),男,四川射洪,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482

B

1002-4956(2017)1-0221-04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