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彦飞
( 山东大学 《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100 )
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调查研究
——基于山东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调研*①
神彦飞
( 山东大学 《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100 )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就业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的问题,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的择业观状况,对山东部分高校学生党员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已有部分学生党员拥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勇气,并付诸实践,但相较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浪潮,高校学生党员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依旧较低,大多数受访者依旧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党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和品格。
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调研
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瞩目的问题。据教育部2017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比2016年又多出30万。应届毕业生从2006年的413万连年上涨,从而使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中小型企业的就业容纳作用”*吴为:《关注重点群体就业 国家政策先行》,《农民文摘》2017年第1期。,但我国高校学生就业面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公开表示,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仍然维持在2500万,就业的总量压力非常大,“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约1500万人,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定军、王源、郑晓:《国务院通过“十三五”就业规划大力发展共享经济》,《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1月19日。
目前,高校学生的“排头兵”即学生党员的就业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关注的问题。在政治面貌上占据优势的学生党员,在就业方向上有着更多的选择,如公务员、选调生、高校辅导员等岗位,对政治面貌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就业机会比普通学生要多一些。同时,高校学生党员也被认为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逐渐成为社会工作各个岗位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去向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就业工作的整体质量。那么,高校学生党员的就业情况到底是怎样的?高校学生党员的择业观是怎样的?通过以山东部分高校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搜集一手资料,对我们今后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的择业观状况,从中发现新形势下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改善措施,从而对进一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其择业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的问题,课题组自2017年5月面向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泰山学院等高校的部分学生党员进行了以座谈、发放问卷为主要形式的调查研究。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有效回收率达92%,调查内容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择业观点等。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高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党员,其中本科应届毕业生党员163人,本科非应届生党员127人;硕士应届毕业生党员50人,硕士非应届生党员97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66%和34%。“从调查的学校属性看,重点本科院校315人(72.08%),—般本科院校119人(27.23%),高职院校3人(0.49%);从调查对象的专业来看,理工类194人(44.39%),经管类131人(29.98%),文史哲类103人(23.57%),其他类9人(2.06%);从被调查的高校生源来看,来自农村174人(39.82%),城镇108人(24.71%),城市155人(35.47%);从调查对象性别来看,男生133人(30.43%),女生304人(69.57%)。从以上呈现出的样本结构来看,本次选择的调查对象比较合理,能够反映出山东省内高校学生党员在新形势下的择业观状况。
(一)就业规划
本次调查发现,受访学生党员中,占40.05%的选择“找工作就业”,占47.6%的选择国内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分别占10.98%和1.37%的选择“考取公务员”和“自主创业”。可见,占比例最高的受访者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愿意继续读书深造。
(二)就业态度
通过向受访者调查“周围同学找工作态度”和“自己对于找工作所持的想法”的问题。数据表明,周围同学找工作的“非常积极”和“热情一般”态度占比接近,分别为46.62%、47.94%。对待就业没有采取行动的占5.44%,可见,部分受访者对目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与此同时,对于“自己找工作的想法”,占77.93%的认为要先就业,再择业;占18.62%的认为若工作不满意宁可先待业;占3.45%的选择逃避就业,不愿意面对工作。
(三)就业形势和对自己学历、专业的认知
在本次调查中,有437名受访者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达了看法”这一问题做了回答。结果显示,占71%的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占16%的认为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两者都表现出了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认识,达到87%。仅有13%的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好,压力不大。可见,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学生的共识。面临这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被问及“自己的学历水平是否具有优势”时,大部分受访者对此还是充满信心。占34.63%的充满信心,认为有优势;占58.03%的认为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仅占7.34%的认为处于劣势,但这一比例仍然不容忽视。可见,尽管高校学生党员在就业方面有优势,但同样面临困境。与此同时,占6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求职中发挥的作用一般。由此可以推断,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岗位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不高,甚至有8%的受访者认为专业水平发挥作用较低。
(四)心理素质水平
调查发现,受访者被问及“在找工作中心理素质的心理素质如何”这一问题时,占34.78%的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强,但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占近六成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一般(58.81%),心理素质很弱(6.41%)。由此可以推断,现在高校学生求职的抗挫折能力较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压力。
(五)职业定位
调查发现,在求职过程中,受访者对自己求职的工种(岗位)存在模糊认识的占比较高。选择“比较清楚”的占61.61%;对自己适合(或不适合)的工作清楚,能够清晰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的占19.77%;还有对自己适合(或者不适合)的工作不清楚,占18.62%。“比较清楚”和“不清楚”都可以反映受访者对自己职业定位的模糊,两者达到了80%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自我就业定位不明确,缺少职业规划。
当受访者被问及“选择什么类型工作”时,选择“可以挖掘自我潜质的稳定工作”的占62.1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的波动和就业压力,高校学生一方面想在职业中发挥自己的职业价值,同时又希望职业的稳定,可见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影响学生就业的选择;选择“舒适、安逸的工作”的占27.03%,选择具有“挑战性工作”的占10.81%;由此可以推断,职业的稳定性是当今高校学生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占38.99%的认为“工作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占59.4%的认为要以好的待遇条件为前提,其次再考虑兴趣,由此推断,薪酬水平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这和当今高校学生就业、生活等面临的多重压力存在一定关系;占1.61%的“态度”比较消极,认为只要有工作就行,个人兴趣不重要,由此可见,有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消极的态度。
(六)职业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占43.12%的想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27.52%的想进入国企单位,两者比例达到70%以上,这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学生党员的职业倾向,可能与政府机关、国企单位的职业稳定、薪酬福利较高存在一定关系。本次调查没有涉及到具体原因,因此,仅是当前就业形势下的推测。同时,占16.74%的愿意进入外企工作,占6.19%的想进入私企工作,还有6.43%的想从事自由职业。
当受访者被问及“到基层就业的态度”时,占67.59%的表示会考虑到偏远地区工作就业,占9.72%的表示十分愿意到西部地区,两者比例达到76%以上,“不愿意”和“没考虑”到基层的不到25%。这与近两年国家加大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有一定关系。
(七)薪酬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自己第一份职业的薪资期望值不高。占56.71%的期望薪资水平在3000—5000之间,占31.25%的期待薪资在5000元以上,这可能与受访者的所学专业和经济形势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对薪资期待3000元以下的占9.03%,可接受零工资的占3.01%。由此推断,这与国家推行的相关就业政策法规支持到基层就业、志愿服务等有一定关系。
受访者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期望值不高,很可能和学生职业规划和定位有关系。当被问及“如果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工作是否会跳槽”时,占74.47%的选择跳槽,仅有25.53%的选择不会跳槽。这很可能是因为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环境,高校学生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作为保底工作,等找到合适的工作时便会选择跳槽。
(八)创业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如果条件允许,占63%的毕业后愿意创业;从创业意愿程度上来看,“非常愿意”的学生人数 占18.33%,“愿意”创业的人数占45.24%。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和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尽管国家各方面支持创新创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31%的不太愿意创业,更有5.34%的明确表示,即使条件允许,也不愿意创业。
(九)家庭影响
调查发现,在受访者中,占36.43%的父母经常与其谈论就业问题,甚是关心,这与父母对其期望值存在正相关。当被问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时,占52.78%的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占27.31%的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两者比例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父母都对孩子的职业存在较高的期望。
面对父母较高的职业期望,高校学生想“依托父母的关系”找到理想工作的想法低于“不想利用父母关系”找工作,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2%和58%。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多数受访者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将近70%的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希望父母理解”,也有超过30%的认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愧于父母。可见,高校学生面临多重的压力。
高校学生面临就业形势严峻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告诉父母自己长大了;另一方面又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和不确定性,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担心父母失望等。因此,大多数受访者选择“偶尔谈谈就业方面”或者“从来不和父母交谈就业”的问题,两者比例分别为55%和8.58%。由此可见,父母的期待会影响高校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频率和沟通渠道。
(十)影响就业选择的不同角色
调查显示,受访者在就业选择上,遵从自己内心的占50.23%。与此同时,就业的选择受其社会支持网络影响。在社会支持网络影响因素中,受父母影响最大,占25.93%;其次是老师,占9.26%;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相对较小,分别占6.25%和4.86%,还有个别同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占3.47%。
(十一)对工作的意义、就业流程了解程度和高校择业观教育的态度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就业的重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选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占71.56%;认为工作的意义便是维持生活的占18.88%;选择工作是为了其他的占9.56%。由此可以推断,高校学生就业更多的考虑现实原因。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很多受访者对就业工作流程了解不够详细。数据显示,占65.12%的对就业工作流程“一般了解”;对就业工作流程“不了解”的人数超过“很了解”的,“不了解”就业工作流程的人数占20.47%,对工作流程“很了解”仅占14.42%。由此可以推断,就业流程的学习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毕业流程的了解是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理想工作的基本条件,高校应当多组织学生学习就业流程等相关内容,以引起毕业生的足够重视。
与此同时,学校的就业工作处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让毕业生能够及时学习、了解到相关的招聘、就业等信息,是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的重要保障。多数受访者认为高校对毕业生开展择业观教育很有必要的占84.86%,认为“可有可无”和“没有必要”的占不到15%。可见,毕业生与高校在择业观教育中达成了共识。
这种择业观教育的共识与在调研中高校开展的就业工作呈现矛盾。在受访者中,占50%的对学校开展的就业工作不太清楚,占16.47%的对学校开展的就业工作不清楚,两者比例过66.47%,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不同高校面向学生开展就业工作的内容和效果。
(十二)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问及受访者“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时,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发展前景”、“工作稳定程度”、“单位性质及规模”、“薪酬与福利”、“工作所在地域”、“社会地位”等。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个人发展前景”为最主要影响因素”的占26.26%;选择“工作的稳定程度”的占14%;选择“社会地位”的仅占3.73%;“单位性质及规模”、“薪酬与福利”、“工作所在地域”三项的选择人数分别占9.63%、22.3%、10.18%。由此可见,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为:个人发展前景、工作的薪酬与福利以及工作的稳定程度。由此推断,薪酬与福利并不是高校学生最为看重的要素,这与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十三)求职技能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受访者求职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个人能力、学校及专业和各级各类等级证书,分别占比29.46%、29.3%和11.45%。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个人能力大小和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对求职的影响几乎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聘单位存在学校“歧视”的现象,选择各类等级证书的占比为11.45%。与此同时,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尽管在职业上被明确要求,但在求职过程中其影响因素占比最小,为9.24%;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因素倒数第二位,占比9.48%。
(十四)就业难的原因及实现就业的最佳途径
当今就业难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占22.41%的将原因归为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过剩;占21.63%的将原因归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导致就业难;占21.08%的认为是毕业生缺少就业经验导致就业难;占8.7%的认为招聘信息不足导致就业难;认为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分别占6.03%和20.14%。由此可见,最主要的前三项影响就业难的因素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过剩”、“所学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缺少工作经验”,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受访者在被问及“认为实现就业的最佳途径”时,占25.42%的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公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占27.34%的认为校园招聘会是实现就业的最佳途径。由此可以推断,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应聘渠道便是通过学校的招生就业处的信息公告和校内招聘活动。
在其他就业途径推荐中,老师推荐就业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有14.95%的认为老师推荐是最佳的就业途径;“校外招聘会”、“亲朋好友推荐”、“网上求职”三种途径的求职途径被认为高效的人数几乎相同,比例分别占12.39%、10.31%和9.59%。可见,网络求职成功率偏低,熟人推荐能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
(一)问题表现
上述调查以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党员为例,对其择业观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党员在择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社会担当意识缺失、抗压抗挫能力不足、就业期望水平偏高、择业诚信意识淡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社会担当意识缺失。就业择业观是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就业择业的地域选择体现了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意愿与担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有个别受访者选择到西部边缘地区或农村基层地区工作。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态度选择,有一成的受访者十分愿意到基层去工作,有近两成的不会考虑到基层工作,有个别的没有考虑过。对于工作意义的选择,有一成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是为社会做贡献,而择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待遇。个人发展的物质回报与成就得失被置于社会需要之前,成为他们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他们就业择业的观念中更多体现了个人色彩,而缺乏对于国家迫切需要的回应和对于社会责任主动担当的意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展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担当奉献精神在当代高校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中成为缺失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学生党员“三观”教育中的痛点。
二是抗挫抗压能力不足。不同于校园内的竞争,求职竞争是高校学生踏入社会、体验环境的残酷性与复杂性的一次探索。求职择业的过程也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考验,遭遇曲折和挫败的过程是对高校学生意志力、抗压能力的一次磨练与检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一般,还有极少数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相当弱。这反映出高校学生对就业环境准备不足,没有意识到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对自我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化评价影响了求职心态,缺乏在逆境中奋斗的勇气和自信;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缺乏综合调动各方面资源的能力。
三是就业期望水平偏高。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基于自我评价的片面化,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为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反映出的通病。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受访者选择去沿海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工作,向往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展宏图;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既希望工作稳定、薪酬福利好,又希望发展空间大、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对于就业岗位的期望没有从就业大形势出发,忽视了客观环境和自身定位,既充满着理想色彩,又十分功利务实,目标理想化与趋利倾向突出的矛盾并存。
四是择业诚信意识淡漠。在求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高校学生求职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作为求职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提出的约束和要求,也是人立足社会、为人做事的根本和基础。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高校学生在简历或自我介绍中夸张优点、回避缺点、以偏概全或避重就轻。调查中显示,如有机会得到更好一些的工作,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会选择与签约单位违约,仅有近三成的受访者不会违约。许诺、践言、讲信誉、守信用是高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当树立的意识与责任。
五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明确的教育发展计划,采取有步骤的行动去达成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自身情况、外部环境及制约因素。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有职业规划意识觉察、认识自我、认识外部环境、学会决策等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对于求职择业行动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校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寻找工作岗位并获得长足发展。调查发现,只有两成的受访者很清楚自己适合或者不适合的工作,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存在模糊认识。与此同时,当被问及“对就业工作流程的了解程度”和“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的了解程度”时,两者很清楚的比例令人不容乐观,分别逾一成和逾两成。
(二)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碰撞。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在高校学生中蔓延。多样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对于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择业观,而择业观影响着高校学生求职择业的具体行为。在这种影响下出现了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他们眼中只有个人得失,看不到国家、社会、人民的需求,在求职过程中片面追求高薪待遇、一味强调优越环境,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甘为人梯”的吃苦奉献精神。
二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虽然历经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洗涤,但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人才流动渠道僵化,缺乏灵活性。一方面人事管理程序官僚化,手续繁杂,客观上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受限于户籍政策、档案制度,民营企业、个体企业没有人事管理权利,高校毕业生落户、档案问题无法解决,消解了人才向中小企业、不发达地区流动的意愿,而这些地方不仅迫切需求人才,而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更多施展才华空间的平台。除此之外,中国人传统思想的影响,工作求稳的观念也束缚了人才的流动。
三是就业市场环境复杂多样。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仍会出现对应聘者歧视、不公平竞争等市场违规行为,对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比如常见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以天然不可更改的人身因素来区别、排斥或特惠应聘者,使得涉世未深、心智较脆弱的高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学历歧视和经验歧视为应聘者设立了过高的门槛,重学历不重能力的行为让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望而生畏,一度涌现考研潮、出国潮。另外,求职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也成为不公平竞争的重要原因。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亲戚、朋友的介绍推荐是求职成功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源较少、来自偏远地区的高校学生择业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四是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短板。高校就业教育与指导是学生获得求职知识、树立职业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求职行动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起着塑造、引领的作用。目前,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多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办理就业手续、学习就业技巧等层面,教育的广度、深度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教育面向的群体大多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主体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老师人数少、学生人数多,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时间仓促存在滞后性,专业性无法保障。因而,教育与指导工作无法切实为学生的求职行为和职业发展服务。
五是家庭观念束缚。家庭观念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观念。在调查中发现,有两成多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找不到工作,会愧对父母,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其期望很高。家长在孩子学习教育过程中的投资逐年增长,在高投入高回报的投入产出观念下,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职业期望无形中给高校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成为影响他们求职决策的重要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家长,保守求稳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求职时选择稳定、安逸的工作,这在单位性质选择上表现明显,每年公务员、事业编制的招考竞争如此之大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一)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党员,加强对高校党员“三观”塑造,争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职业价值观属于人的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在人的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高校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的总体认识,是高校学生党员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反映了他们对职业的基本信念和态度。高校应鼓励学生党员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习近平:《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人民网,2017年5月3日。“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勇于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从而有效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民族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周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因此,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即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为我们协调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靳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6期。。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巩固他们奋发有为、成才报国的思想基础。
二是高校应从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进行教育跟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要从“三观”问题入手,加强对其“三观”的塑造,从根本上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就业价值观念。“树立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自己辨别是非、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高校学生党员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诚信意识,尤其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高校学生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精神追求。”*李肖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三是引导高校学生党员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身边的各种矛盾,自觉地把理想和现实、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卞梅、杨广晖、李红超:《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高校辅导员》2016年第6期。,使高校学生党员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将祖国人民的需求同个人的发展方向统一起来,用伟大的信念提高他们自己人生前进的动力,在奋斗中建立社会责任感,把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二)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用“中国梦”引领“青春梦”,引导高校学生党员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绝大多数受访者在选择职业时,首要考虑薪酬、稳定、发挥潜能等个人利益的现象,急需用“中国梦”引领“青春梦”,让更多的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个人目标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中国梦”明晰了高校学生党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代目标,丰富了他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体系,增强了他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适应性。对于高校学生党员而言,“中国梦”是理想信念教育、人生目标教育;“中国梦”同时也是“学业梦”、“职业梦”、“青春梦”、“发展梦”、“成才梦”。
高校需要浓墨重彩地系统宣介“中国梦”,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发挥“中国梦”话语的目标凝聚、现实感召、长久引领的作用,为高校学生党员“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使他们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之上,树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职业理想。树立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需要引导高校学生党员深入思考“中国梦”与自我的关系,在正确解读“中国梦”的基础上,科学构筑“职业梦”,不懈追逐“个人梦”,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把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毕生力量。
在“中国梦”的价值基础之上,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整合资源引领导航。这种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的层面,而是从培育职业发展意识入手,进行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打造职业发展指导的育人体系,将整个就业指导和职业理想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为高校学生党员的职业发展引领导航。建议高校对就业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终极目标环节,有效建立和毕业生的沟通机制,保证快速、高效地将就业相关流程、招聘通知传递给高校学生党员。高校要极力鼓励学生党员创新创业,举办创新文化周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展览平台,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经验并举办分享会等。同时,为鼓励支持高校学生党员创新创业,开辟“创客一条街”,为学生党员创造条件,给予资金、场地等支持。
(三)打造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用“职业社团”、“社会实践”、“岗位实习”提升高校学生党员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针对绝大多数受访者欠缺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高校应打造“职业社团”、“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职业能力提升平台,为学生党员提升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充足的舞台。而提升这几项能力的关键不在于课堂上的系统讲授,而在于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与实践练习。
高校应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教育教学资源有效衔接,实现“校内校外相贯通”、“课内课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
一是利用主题报告、面对面咨询、专项培训、职业规划竞赛、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党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邀请知名校友、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客座导师,为学生党员讲解就业政策、讲述职业生涯经历、进行直接点评和指导。
二是整合校园内和社会中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生涯辅导职能,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发挥杰出校友在生涯辅导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建立“校友—学校”互动机制。
三是为学生党员提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担任志愿者等真实的实践平台,定期安排学生参访就业单位;鼓励学生党员访问亲友,了解其工作角色;引导学生党员进行角色扮演,了解不同工作状态;号召学生参与义工服务,提升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四)宽口径、厚基础,综合素养为基础,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作为高校学生党员,应在大学期间就以提高综合素养为基础,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广泛培养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在现实社会中锻炼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把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根基夯实,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培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学有所长,学有所精,注重知识的更新、迁移和延展,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在竞争中凸显优势、脱颖而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党员择业就业的理论基础,不应是接受教育的终点,而是终生学习的新起点。
(五)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用提升“心理资本”引导高校学生党员面对就业困难迎难而上;面对求职失败和打击挫折,培养高校学生党员越挫越勇的阳光心态
F.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柯江林:《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在就业认知方面,半数以上受访学生认为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与同学相处有压力。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关于就业和人际关系方面急需心理疏导和心理资本。
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包括:用“每日冥想”和“认知重建”提升乐观精神;用“目标视觉化”和“生命故事”提升希望感;用“体验成功”和“克服挑战”增强成就感;用“同伴支持系统”和“野外生存训练”增强抗挫折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益身心健康,也对求职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对学生党员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正确的认知,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激烈,能在自身素质过硬的基础上培养健康、阳光、乐观的心态。
二是高校应引导学生党员正确认识自我、加强抗压磨练、增强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引导学生党员学习调试自己情绪的方法,培养其适应环境、抗击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认识社会;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自我调试不良情绪;树立自信,培养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保持健康的求职心态,努力克服求职中的困难”*李肖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激励高校学生党员,勇担使命,牢记责任,做时代弄潮儿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主动融入的格局。至此,高校需要站在全新高度来重新审视全面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机会、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是创业活动的三个基本决定因素”*张应军、王幼凡:《以创业教育带动我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讨》,《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2012年,国家出台12项政策大力扶持毕业自主创业。2015年,国家陆续颁发了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排除后顾之忧。*网易教育综合频道:《国务院:大学生创业可享受十二项优惠政策》,2015年11月18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为高校毕业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以“专业+创业 ”的教学课程体系、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具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灵活机制的课程模块组合,从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捆携式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3-14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现状造成高校学生党员就业地域的结构化差异。高校学生党员的创新性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离不开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增加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加强东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优化环境,深化开放,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创造优惠的硬件软件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利用“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鼓励高校学生党员到西部及边远地区、农村和基层就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倡导高校学生发挥优势、自主创业,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同时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各类保障激励措施,免去高校学生党员就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高校学生党员的择业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择业观在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实现途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碰撞、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业市场环境复杂多样、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短板、家庭观念束缚等造成的。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高校需要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全方位整合资源,保证学生招聘信息的最大知晓度;争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灵活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等等。
InvestigationintoandstudyonjobchoosingviewofuniversityCPCmemberstudents——BasedonthesurveyofCPCmemberstudents’jobchoosingofsomeuniversitiesinShandong
Shen Yanfei
(Editorial Board ofCollegeCounselor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100)
In the times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PC member students have influence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mploy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n order to know more about the view of job choosing among university Party students and study the career choice of university Party member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Party members in some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students ha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ura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also put them into practice. But in comparing the wa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rate of university Party member students who make the choice of self-innovation is still low, and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still prefer to be employed as civil servants, or in institutions or big enterprises.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 students, popularize the conscie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uild up a new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t u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s, and elevate the knowledge, ability, personal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ies; CPC member students; investigation into and study on job choosing view
G647
A
1001-5973(2017)05-0056-11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5.006
2017-08-22
神彦飞(1965— ),男,山东兰陵人,山东大学《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15CSZJ1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寇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