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今宜鉴古
——以山西陶寺鼍鼓为例的形制探析

2017-04-14 01:15:47□施
山西农经 2017年24期
关键词:木鼓鼓面腰鼓

□施 艺

自上古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我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考古所证,现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所在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考古科研工作取得重大发现,通过对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进行挖掘和考察,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产生在距今4 500年前后,在对出土文物、地下墓穴等遗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后,考古团队最终确定该遗址竟是帝尧都城的遗址。在对遗址的墓葬进行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件由空心的树干与鳄鱼骨板构成的空腔圆柱型器,经专家学者研究后确定,所发现的筒状器物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名为“鼍鼓”的鼓类器物,应该是作为祭祀的神器或陪葬的器物与墓主一同安葬。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农业文明较早且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以农耕劳作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先民们,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人文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点体现在艺术方面,即表现为古代歌词的内容、舞蹈动作等,古代的音乐和舞蹈总是伴随着那些具有农耕文化色彩,与氏族、部落或种族息息相关的习俗和活动,如祭祀、祈雨、丧葬等。鼓作为集响器、礼器、乐器等多种功用于一身,且兼可为歌、舞、乐三者进行伴奏的打击类乐器,有着与其他类型乐器完全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华夏民族早期的鼓可根据鼓框材质的不同,分为木质鼓和陶质鼓两种,青铜时代产生的金属制鼓应属后来者。大部分鼓的鼓框都以空腔筒状或窄条箍圈为原型发展而成的;少数是由实心木料制成的。在鼓膜方面,多以动物的皮革蒙于鼓框的一端或两端形成鼓面(多面鼓除外),皮革可用鳄鱼皮、鱼皮、蛇皮、熊皮、牛皮、鹿皮、羊皮等绷紧形成张力膜结构;部分鼓框为实心或半实心的木鼓其鼓面无需张膜,靠击打鼓体发声;部分金属质鼓可由与鼓框材质相同的金属制成薄板,并与鼓框连成一体,形成金属鼓面。在陶寺遗址出土的木制鼍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制鼓。鼍鼓的鼓框由树杆的一段直接形成,为了形成空腔,鼓框的内芯已被挖空,根据鼓框周围遗留了鳄鱼骨板的这一情况,学界推测其鼓膜应该是由鳄鱼皮制成。该鼓的鼓框成空腔状的原因,或是由于其原本为可以用来储物的容器,或是模仿形成年代更早的某种陶制容器内空的形制,抑或是为了鼓膜能够实现振动且鼓框可以产生共鸣而为之。鼍鼓以木为框以兽皮为面的做法,竟与史前传说中常先制鼓的形制特征几乎一致。传说中常先用牛皮、鹿皮裹住空心的树桩上,击打可发声且产生了雷声的效果,随后请仓颉却名为鼓。可以说,鼍鼓在形制上继承了传说中神鼓的特征,并成为了后世出现的所有木腔兽皮鼓的“鼻祖”。

今天华夏大地上各地区、各民族中流传着种类繁多的传统鼓乐器,其中许多鼓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仅从存现至今的传统鼓乐器的形制上来看,许多鼓在外型、样式、结构、尺寸等方面,与古代形制的鼓乐器有着些许共性和个性特征。古人《增广昔时贤文》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言用于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诸方面无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本身具有极强的历史人文价值的中国音乐之传统乐器的研究上,更是如此。而在分门别类的众多传统乐器中,鼓——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和艺术地位的民族传统乐器,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在历史上,华夏民族经历了烽鼓不息的年代,击鼓鸣金成为了战事中最便捷有效的“通讯”方式;随着一些伴随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各类鼓的出土,鼓也逐渐担负起了娱乐、祭祀、民俗以及辅助生产生活的历史使命。作为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传统乐器,鼓乐器一直有着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艺术作用,鼓及鼓乐的兴起和发展对华夏民族在音乐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曾经“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鼓乐器,倘若没能找到古代遗存或是文献记载,我们几乎很难将传统鼓乐器的悠久历史与活态存现联系起来,如安塞的“腰鼓”,其材料到形制都与史上曾经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建鼓相似。在我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由回族老人制作出的树皮鼓,从材质到形制,几乎与数千年前古人制作的鼍鼓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作为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支脉,传统鼓乐器以其独特功能作用、悠久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种类多样的活态存现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1 传统鼓的历史作用

中国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鼓作为以声节律、渲染气氛的打击器,在形制上,很容易由原始的容器或中空的器物演化而来,而在演奏方式上,以肢体或物体击打,便可发出响度宽泛,共鸣较好的声音效果。因此,人们根据鼓的构造及发声特征,推断在原始社会时期,鼓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功用的发声器物。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下川村考古发现的阳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学者认为其中一件以土陶为鼓腔,两端相通无底,且一段小一段大空呈“喇叭状”的彩陶器应是原始社会的“土鼓”,鼓腔的侧面在两端各有一环状鼓耳,据推测可用作穿绳以挎在身上击打两端,由于两面大小不一,或可发出同腔不同高的鼓音。在《礼记·明堂位》中载“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由此可见,在我国相传的原始氏族时期,就已有打击鼓和吹管乐器存在的可能。

关于我国古代时期鼓的产生和用途的说法,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提及,如在《汉书》中提到的黄帝为庆战争获胜,命令岐伯作军乐,而在《隋书志音乐》中,也提到了在军中使用各类乐器的这一贡献是由岐伯所做,“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关于将鼓类乐器用于军乐的做法,在《资治通鉴》中有云:“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以扬德而建武。”而另关于始作“鼓”者的另一说法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这一说法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也有所载:“东海中有流坡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雷兽之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原始时期的军事战争中,使用众多的蒙以兽皮的鼓,营造雷声隆隆的声浪,以此来震慑敌方,其不仅记录了古代时期鼓皮的选材,更是揭示了古代军中鼓作为重器的缘由和功用。作为声音低沉响亮的打击乐器,鼓的击奏方式和良好的共鸣效果,以及鼓膜在震动时传播的声波产生的共振作用,使得这一乐器被华夏祖先运用在战事中,以振奋兵将士气,激荡战场氛围,震慑敌方力量,为军队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助威鼓劲。在其后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军鼓、鼓吹等形式逐渐成为了军乐首选,不可否认,这一传统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鼓作为可以人为制造出来的具有强烈声响的器物也是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在古代时期,由于鼓的功能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逐渐认为鼓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更强大的能量,辅佐其取得期待的胜利,洪亮的鼓声可以威震八方、响彻云霄,在敬天敬地、祭神祭祖的仪式活动中,鼓声还可以将声音传至九霄云外起到召唤神灵、传神达意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有着悠久历史的萨满教祭祀活动中,跳萨满时神鼓被敲的响亮,每一次敲打似乎都可以将参与祈求的人群的注意力。因此,在古代,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特殊力量的发声器物,鼓不仅可以象征着威力、勇气与战无不胜的信念,他还是许多民族寄予美好希望、发自真心敬重和供奉的神物。在壮族中就有鼓能降龙伏虎、制服野兽、克敌制胜的传说;在彝族中有着用鼓来驱除邪气、保佑家族兴旺平安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宗教的传统信仰中,还流传着鼓是法力无边的法器,铜鼓可以驱邪降妖除魔的说法。时至今日,鼓舞人心、一鼓作气等成语也成为了催人奋进、坚持不懈的常用语。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的另一项重大考古发掘被确认为是夏文化的重要遗迹,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出土了距今3 900至4 300年前的制作的鼍鼓、土鼓、陶铃、铜铃和陶埙等古代乐器,这些乐器的发现,对研究同时期的音乐文化、乐器与祭祀习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遗址墓葬出土的各类高级随葬品来看,许响器、礼器都在其中,这一方面体现出该时期社会等级制度严格、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另一方也说明一些发声类器物已经有了成熟的制作技艺、特定的使用场景和特殊的拥有主体。在墓中出土的鼍鼓由一根树干掏空内芯为框,上细下粗的鼓筒竖立在地面上,鼓腔内残留着鳄鱼骨板,学界认为该鼓应是由鳄鱼皮蒙为鼓面,而在历史上,有许多文献提及到该时期关于鼍鼓的记载,如《诗经》中有云:“鼍鼓逢逢”,因此该乐器被普遍认定为是古代鼍鼓的实物残存。至于鼓出现在氏族社会王级的墓葬内的事实,则是鼓在远古时期有着至高地位的反映,或作为通天的神器,或作为祭祀礼器,而与之尊贵地位对应的应是其在军事、民俗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后世的许多文献中,鼓被尊为“众器之首”,在各朝代的庙堂祭祀和宫廷庆典活动中,在各民族的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里,鼓可以在许多意义重大的场合上使用。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巫、傩文化中,鼓自然成为了通神驱邪的神器;古代战时还将鼓用作发号命令和区域内通讯;在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夫可以敲鼓报时,到了年关辞旧迎新之际,一些地方会用锣鼓开年,预示来年的吉祥丰收;府衙设置了悬鼓,可让百姓以击鼓来鸣冤;宗教法式活动和村社请神送神仪式,均用鼓乐衬和。民间的婚丧嫁娶、祝寿贺喜,请来鼓吹乐班增添气氛。在《周礼·地官·鼓人》中有所载:“鼓人掌六鼓四金之声音,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凡军旅,夜鼓鼜,军动则鼓其众。田役亦如之。救日月,则诏王鼓。大丧,则诏大仆鼓。”根据汉代郑玄的注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不同鼓的功能及作用,其中“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神祀天神也。灵鼓,六面鼓也。社祭,祭地祇也。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庙也。大鼓谓之鼖,鼖鼓长八尺。鼛鼓长丈二尺。晋鼓长六尺六寸。”由此可见,专门负责掌管鼓这一重器的官员,对鼓的作用及功能有着十分明确的考量。不同形制的鼓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雷鼓可用于祭天祈福,灵鼓可用于祭地祭祖,路鼓用来敬鬼祭奠亡灵,用鼖鼓在战场上鼓舞士气,用鼛鼓来召集劳役农耕之事,用晋鼓来与金属乐器配合演奏。在发声重大日食月食情况时,则请君王亲自击鼓,当有重大丧葬仪式时,则由大仆来击鼓。不同的鼓皆用在各种十分重要的场合,虽然鼓声有所相似之处,如明朝《阵纪·鼓用》中有云:“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鼛鼓、鼗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状逢隆之势,彰震之威。”但仍然会因击鼓之人的不同,使鼓所具有的“能量”也有所不同。如在《周礼·地官·鼓人》不仅详细地记述了各类鼓的分工,而且还提到了当发生日食月食“重大”自然现象之时,由君王亲自击鼓则可产生更为强大的力量。在古代,鼓作为响器可以用于祭祀、驱邪和祈雨;作为武器,可以威慑敌人、恐吓猛兽;作为礼器,可把鼓作为隆重的礼仪用器,文献中所载有古代帝王的仪仗用鼓;作为古代警戒和报时的重要工具,“戒晨鼓”放置在专门修建的鼓楼,用来传递时间和警报的工具;而作为乐器,在《五经要义》中有云“凡鼓瑟、鼓琴、鼓钟、鼓簧、鼓缶皆谓之鼓,以五音非鼓不节”,足以见到鼓在音乐中负责指挥节律的重要地位。

《隋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陀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俚人犹呼其所尊为“倒老”也。由于鼓作为重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古代时期的鼓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器,拥有者和使用者都需要有匹配鼓的身份和地位。将大型的木制鼓或铜制鼓作为重器摆放在庭院或厅堂中,上乘的用料和精致的工艺可以象征着拥有者尊贵的地位和殷实的家业。周代传统的八音分类法,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土”和“革”类乐器的项下就包括各种鼓类乐器。在唐朝时期,鼓类乐器不仅可以作为歌舞的伴奏乐器,而且在长安城中就布有八百面大鼓,用以在晨暮之时为民众报时,需要时可以用来召集人群,以及用鼓声来向城池内部传递讯息。到了宋元之后,随着各类戏曲、曲艺形式的出现和发展,鼓类乐器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地位十分重要的乐器,在带有鼓的乐班中鼓师便是乐队的指挥,鼓点控制着整个乐曲的节奏和结构。无论是各类鼓词说书,还是各地方戏曲的器乐伴奏,抑或是以乐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鼓舞,以及以锣鼓为主奏乐器的打击乐器合奏,鼓都成为了众多传统音乐形式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在节日庆典中有着锣鼓喧天的场面,在宗教教会中有着暮鼓晨钟的戒律,在庙堂、宫廷的仪式祭典中作为礼乐组成部分的响器重器,鼓——这一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伴随着民族的兴衰,参与到了祭祀、军事、宗教、文化、民俗和娱乐的方方面面。

2 传统鼓乐器的历史脉络

通过20世纪中国考古界的许多重大发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者在历代文献史料的研究论证,中国古代的鼓经历了从上古时期到近代时期的风雨洗礼,鼓作为响器、礼器、乐器参与到了华夏文明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古代形制的鼓不仅是先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同时,也凝聚着古人在文化、艺术、宗教、民俗上的精神需要。通过对考古发掘的实物,以及在史料(包括文字和图画)中对鼓类器物的记述,人们逐渐发现根据时代、地域、民族、功能、材质以及鼓的形制等方面的不同,在古代时期产生了许多不同形制的鼓及鼓的称谓。原始社会时期的陶鼓,奴隶社会时期的木鼓,青铜时期的铜鼓,封建社会时期的各类皮面鼓等,这些鼓乐器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成为了华夏民族历史久远、作用作为广泛的传统乐器之一。语气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在秦汉时期,八方一统的局面使社会稳步发展,经济文化艺术逐步繁荣起来,与历史和艺术相关的文献开始丰富起来,从《律书》等开山之作到《乐记》等承上启下的古代志书,不仅对当时音乐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记述,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和文献研究起到了表率作用。秦汉时期的鼓乐延续了周代及先民的鼓乐形制,而在其他乐器诸如:编钟、琴、瑟、箫、笛、箜篌、琵琶等乐器的发展上,呈现出繁盛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合久必分的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再次带来的不断的动荡,与此同时各民族的交往也开始逐渐加深,秦汉时期的各类乐器在这一时期得到融合和延续,方响、锣、钹等打击乐器的出现,一方面是西域乐器传入中原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一时期乐器功能多样且器乐组合形式日趋丰富的实际情况。隋唐五代时期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其中当属沿袭隋制而一统中华的盛唐时代有所作为。除了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崩离析之外,纵观整个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昌盛,国家高度统一、社会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是最发达的文明古国,是周边各国学习和向往的核心国度。这样的成就体现在文学艺术的许多方面,如古代文学瑰宝的诗歌、成就辉煌的书法和绘画、以及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在乐器方面,载于《乐府杂录》中有:笛、篪、笳、筚篥、筑、錞于、拍板等,而各类鼓乐器在隋唐王朝长期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得以井喷式的发展,出现了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达腊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桴鼓、铙鼓、铜鼓、王鼓等鼓类乐器。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历史时期,在继承了隋唐五代时期各类乐器的同时,在这一时期,许多乐器得以更好的发展和革新,例如对笙管乐的改革就发生在宋朝时期;而元朝是文化艺术形式较为多样的时期,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产生在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乐器当属三弦;而在鼓类乐器上,有鱼鼓、杖鼓、扎鼓、和鼓、稍子鼓等出现。到了明清时期,乐种、曲种、戏种日渐发达,乐器的种类也愈加丰富,各类乐器与流传至今的传统乐器已基本相似,在鼓类乐器上,大鼓、堂鼓和、腰鼓、太平鼓(腊鼓)、八角鼓(满族)等具有文娱性质的鼓成为了使用空间相对广泛的鼓类乐器。

在历史上,汉族及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和发展了一种美妙绝伦的艺术形式,“鼓舞”作为一种乐、舞相结合的音乐舞蹈体裁,流传于我国各地区。《周易》中有云:“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利。”由此可见,鼓乐与舞蹈的交融是多么完美的匹配。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各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鼓舞形式,多是沿袭了唐宋以来产生的鼓舞,有些种类的鼓舞有着成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许多类型的鼓舞已随着时代的更替而面临整体性的失传,如唐代的“杖鼓舞”、宋代的“花腔腰鼓”。但这些优秀且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鼓舞形式如果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被播种到了民间广袤肥沃的土壤中,那么这些本身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民间仍然有着生长和发芽。在我国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流传着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鼓舞“杖鼓舞”,民间也称之为“长鼓舞”,而在我国西南地区长期生活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一种与花腔腰鼓极其相似的鼓乐类型,其演奏的腰鼓称为“蜂鼓”,该乐鼓由陶土烧制而成,鼓腔的两端大而中段细,形如蜜蜂的身段。汉族地区流传着多种类型的以鼓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鼓舞,如安徽地区的“花鼓灯”、陕北地区的“腰鼓舞”、湖南湖北地区的“三棒鼓舞”、北方各地区秧歌舞中的锣鼓音乐、满族地区的“太平鼓舞”、朝鲜族和瑶族地区的“长鼓舞”、傣族地区的“象脚鼓舞”、北方萨满教流传地区的“萨满舞”、维吾尔族地区“木卡姆”表演形式中手鼓音乐等。

3 传统鼓乐器的形制及特征

作为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各民族创造的鼓型器物,均以山西陶寺出土的鼍鼓之形制作为比较,笔者根据各类鼓在材质、形制和击打方式上的特征,将木质鼓框的桶型鼓器梳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圆筒型鼓

这类鼓属木质型鼓,鼓框通常是由树木的一段直接构成,将树干的内部挖空形成腔体,可在树干的一端或两端蒙皮以形成鼓膜;鼓框的长度大小不一,但一般要大于鼓面直径,以形成长筒状的外形特征。

3.1.1 鼍鼓。属龙山文化早期遗址的古代木质鼓类器物。该器的鼓框由一段天然的树干制成,用鳄鱼皮为鼓面,框长约100cm,鼓面直径约40cm,竖直摆放于地面。据推测,鼍鼓产生于新石器晚期,距今约有4 000年的历史,出土于山西陶寺遗址,是墓主的主要陪葬器物。

3.1.2 渔鼓。这类鼓多由粗壮的竹筒制成,后发展为曲艺形式道情、渔鼓的伴奏乐器,一些地方也称为竹琴,民间俗称道筒。全鼓鼓框可长约100cm,但鼓面直径仅约10cm左右,因此整个鼓呈现直筒型的外形特征。在民间有一种说法称渔鼓是由民间敲击竹筒的一种娱乐方式发展而来,也有一说是从渔民捕鱼所用竹筒演变而来。据明代王圻所著的《三才图会》中记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并根据现存的渔鼓情况来看,渔鼓将竹筒内的竹节打通,并于筒的一端蒙上猪皮或羊皮,古时也有用动物内脏的薄膜制成鼓膜的做法,演奏时,可单手持鼓竖立抱鼓,用手拍击鼓面发出共鸣优美的鼓声,现存的渔鼓演奏方式可分为“击”、“滚”“弹”等多种表现方式。手指同时拍击鼓面可称为击奏,单指快速交替击奏鼓面可称为滚奏,单指弯曲向外交替弹指击奏鼓面可称为弹奏。

作为固定的伴奏配搭,渔筒通常与简板同时使用。据史料记载和存现的渔鼓和简板实物来看,简板通常由两根窄条竹板制成,竹板长度约在40~70cm不等,简板宽1.7~2cm,两根竹板一段相交形成v字形,合成一副,演奏的方式为用一只手夹击竹板发音。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曲艺体裁又被称为渔鼓道情、筒子腔等,在20世纪初,渔鼓还曾一度成为皮影戏所用音乐的伴奏乐器。该乐器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沔阳、武汉、宜昌、安徽省界首、太和、蒙城、颍上以及河南省沈丘、周口、郸城等地。各地区以渔鼓为主奏乐器的曲艺形式其内容多以讲唱民间故事、道教传说为主。通过戏曲各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音乐形式,经几代传承群体的兼收并蓄、融合加工,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唱腔和曲调,其音乐丰富优美,旋律起伏跌宕,唱腔中的形成了平腔、悲腔、帮腔等多种唱腔风格。留传至今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渔鼓表演形式有沔阳渔鼓、祁东渔鼓、沾化渔鼓和界首渔鼓等。

3.1.3 木鼓。流传在侗族、苗族、景颇、回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这类木鼓,其制作方式有着十分悠秀的历史特征,该类鼓通常取自当地的林木,将树干砍伐成段,鼓的体积音民族和地域不同分为一般型和大型两类,因此鼓框的长度和鼓面直径也从小到大,按鼓体的大小需要来确定。鼓框的外面可直接保留树皮的天然状态,也可脱掉树皮上漆或装饰。鼓框的内侧经由两端截面向内挖空,带木质内芯完全挖出后将内壁稍作处理后形成鼓腔;此类木鼓多为单面蒙皮者,也可双面蒙皮,如果由为了使用双面演奏或舞蹈同奏的方式,也可双面蒙皮。鼓面多就地取材,用羊、牛、鹿等动物的整皮经处理成皮革并待其性质稳定后蒙在鼓框的一端成为鼓面。景颇族的大型树干鼓被称为“增疆”,鼓框取材于一段长约2m、直径约70cm左右的粗壮圆木。勤劳的人民将树干挖空 ,在鼓的两端用牛皮或鹿皮蒙为鼓膜,并用皮绳绑紧。由于击奏方式的需要,人们可将巨型木鼓横置于木桩上,或者将巨型木鼓悬挂于木制的大型支架上,如此巨大的木鼓在演奏时需由双人同时完成。在景颇族重要的祭祀天神的仪式中,二人站在鼓的两端分别敲击鼓面,发出响亮厚重气吞万里之势的声浪。由于增疆使用在本民族重大祭神或丧葬仪式中,因此作为仪式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的景颇族树干鼓作为仪式重器被人们赋予通天神器的神圣地位,作为全民族的神鼓被世代崇敬。

关于直接用树干和兽皮制鼓的做法,在上古代文献和传说中有着相关的记述,相传上古时期黄帝身边不但有大臣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音制律,还有大臣常先、仓颉等具有神话色彩的上古先民。据《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常先以发明用于狩猎的工具而闻名,据传在一次猎捕野牛之后,常先无意中将剥下的牛皮盖在木桩上,日积月累,木桩内芯或音虫蛀腐蚀变空,而牛皮经过长期暴晒收缩变干,与木桩紧裹成一体。此后有驯马之人路过用手拍击发出咚咚之音如雷声滚滚。常先得知后,又选择了一棵较粗的空心树干,分别用鹿皮和羊皮蒙在两端,敲击发出了更响亮的声音。常先请擅长创造文字的仓颉为这一器物起名为鼓。从形制和构成方式上看,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可以算是这类木鼓的鼻祖。鳄鱼在古代作为具有神力的野兽其皮厚而结实,蒙在鼓面是古人相信发出的声音可以带来吉利驱走邪魔。今存现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木鼓基本体现了数千年前鼍鼓的发声方式和形制特征,可以说这正是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强悍生命力。

3.2 圆柱型鼓

这类鼓的鼓框通常由一整段树干制成,将粗壮的树木砍伐成段,鼓框长度可达1~2m或更长。树干截面的两端无需蒙皮,但在树干侧面可沿长度方向开细长状的深槽,槽长小于鼓长,宽度仅从几cm到十几cm不定。此类乐器可算作木邦类乐器,演奏时,以鼓棒击打整段鼓身而发声。流传于西南地区侗族、苗族、高山族的大型木鼓,因其巨大的体积和丰厚悠久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别具一格的木质鼓。与其他鼓敲击鼓膜产生振动的方式不同,此类鼓因其材质和构造的原因,只能依靠鼓槌与鼓体的撞击产生的自身震动而发出声音。生活在我国云南省西南地区的佤族人民,崇拜着一种几乎全实心的圆木为鼓身的巨型木鼓,全鼓通长可达2m左右,截面直径可达50cm以上。鼓的侧面挖开一条较深的鼓缝,缝的两端有镂空雕出的鼓舌,在敲打鼓身时,鼓缝可以起到增加共鸣体的作用,以免实心鼓身在敲击时因缺少共鸣体而损失声音效果。敲击木鼓所用的是木制的鼓棰,鼓槌长度约40cm,由于击打几乎全实木的巨型鼓身,因此鼓槌较比一般膜鸣鼓的鼓槌要粗一些。敲击时,可由2人或4人共同演奏,通常可边舞边奏,展现出传统且高超的艺术魅力。根据佤族的传统习俗,在民族大型活动和大规模祭祀仪式中,才能够敲响具有神力和寓意吉祥平安的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这种木鼓本身是“通天之鼓、神圣之鼓、兴旺之鼓。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佤族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他们创造的木鼓本是古时用来传递警报的防御器具,后发展成为人们舞蹈时击奏节拍的乐器,并逐渐演化为具备神圣力量的重要神器。通过走访,人们可以看到在佤族村寨里,几乎都保存着神圣的木鼓,而且有专门的供放木鼓以保圣鼓平安的民房;当地人民还将自古形成的砍伐木鼓的集体活动发展成为独居佤族特色的隆重的祭祀活动。在盛大的民俗活动中,村寨的人们欢歌笑语、把酒言欢、聚在一起跳起拉木鼓舞。

同样类型的木鼓在我国的苗族和高山族中也有存现,根据古代文献描述,在我国高山族和苗族生活的地区,流传着用桑木和枫木制作的圆柱型木鼓,其长度约有1~2m、鼓身截面直径达30cm以上。据《临海水土志》中描述:“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杵旁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虽然此文献原文已流失,但作为我国最早记录台湾地区古代民众习俗的文献,其主要内容被引载于《太平御览》之中,由此文,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先民们在选取巨型木材为鼓时,十分注重木料是否为“空材”,此举势必为鼓的声音得以响亮和悠长而为之;此外在描述大型木鼓的功能方面,如文中所述,为召集民众之响器,声音传播之远确实让人赞叹古人创造之智慧;而民众听到鼓声后会赶往聚集地集会的行为,说明了木鼓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完全的认同,仅从古时以鼓来召集民众集合的群体方式,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何鼓在各民族广泛的祭祀活动、民俗活动、军事行动和乐器合奏中担任统领和指挥作用的历史成因了。同样的作用,在贵州苗族地区也有所体现,当地存现的巨型木鼓主要用于各大节庆活动和祭祀仪式中。在以击鼓和舞蹈为主要艺术形式的仪式活动中,巨大的木鼓在民族风味浓郁的节日氛围中给能歌善舞的民众送去富有韵律的节奏,展现出一片和谐、安定、美好的画面,木鼓奏响的鼓声隆隆预示着民族生活的祥和安乐以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崇敬与希望。

3.3 扩腰型鼓

此类鼓的鼓框整体呈“酒桶”形状,鼓框中段部分的横截面明显大于两端的鼓面,因此呈现中间略粗、两端略细的中段外扩型桶状。由于存现种类较多,使用领域广泛,因此这类鼓也成为了中国鼓的代表样式。从整体上看,此类鼓的主要特征即为中段粗于两端,而在长度和演奏摆放的位置上并无统一标准,有些扩腰型鼓虽腰粗于面,但鼓框高度与鼓面直径相差不大,整体呈现出“粗胖”型扩腰效果,有体积较大者或巨型者可将鼓横放或挂于支架上,也可使鼓面向上竖立于支架或地面上进行击奏;另有一些扩腰型由于鼓框长度远大于鼓面直径,因此呈现出“瘦长”型扩腰效果,由此可见,扩腰型鼓的鼓框长度是决定其呈现出何种形制的关键。

3.3.1 建鼓。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重要乐器中,建鼓以其成熟的鼓类器型和独特的安置方式举世瞩目。在东汉墓战车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鼓的重要地位。建鼓为横置的木桶型鼓,鼓框长约100cm,鼓面直径约为60cm,被一根3m高的立柱穿过鼓身,并立于青铜质的鼓座之上。可由乐师站立用鼓槌演奏。在《仪礼·大射仪》中有载:“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由此可见古代建鼓的基本形制。

3.3.2 腰鼓。当今存现的腰鼓通常是指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类双面蒙皮、以木质为框的扩腰型鼓,其形制呈现出典型的腰粗于两端的特征,由布绳系在鼓的侧面并挎于上身、垂于身前进行演奏,并且常伴有舞蹈,边奏边舞,因此腰鼓属于体积较小的扩腰型鼓。关于腰鼓的形制,基本沿袭了古代建鼓的形制,抑或是从古代建鼓演化而来。根据已经出土并成功复原的战国时期的建鼓、东汉墓战车图上呈现的建鼓、以及《乐书》中所描述各类鼓的基本形制可以看出,现存的腰鼓在形制上与上述这些古代时期产生的鼓十分相似。苏轼在《惜花》的诗词中有云:“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倘若东坡居士以及同时期的几位词人在诗中提到的腰鼓即指当今存现的腰鼓,可见至少在宋朝时期,腰鼓已经成为发展成熟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鼓类器物,且可以形成群体击奏演奏的规模。唐宋时期文化艺术发展兴盛,鼓类乐器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大唐的盛世之况使其成为所在区域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许多乐器传入中原,然而一些学者通过史料查证发现,对于腰鼓一词的使用,古今存在着一定差异(详见《古今同名乐器考(六)—腰鼓》载于《乐器》2017年08期)。据《旧唐书》中所载:“西凉乐者,乐器有腰鼓”;“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由此可见,唐宋时期在凉州一带被称之为腰鼓的乐器可分为陶制和木质两种,但其形制都呈现出“头大肚子细”的特征。对于腰鼓的描述还可见于其他古代文献,如《三才图会》中有记:“腰鼓,广首而纤腰,两头击之,声相应和。”鉴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断定古代腰鼓的形制应为木质或陶制的双面鼓,其两端鼓面的直径应大于鼓框的腹径,因此呈现出细腰的整体形态。当今存现的扩腰型木质腰鼓应该非宋词中提及的凉州地区的腰鼓。我国的西北地区是现今公认的腰鼓存现的地区,也是近代以来可考的腰鼓发祥地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处在西北地区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出土了一座宋代时期的古墓。其中发现了带有人物造型和舞奏腰鼓的画像砖,这件来自宋代的砖上描绘了将一细腰鼓挎至腰部并正在击奏和舞蹈的人物,其双手一只高一只低生动地摆出了以槌击鼓的造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腰鼓文化最为丰富的西北地区在唐宋时期流行的腰鼓而非扩腰鼓的形制。

当今存现的腰鼓尽管没有出现在唐宋时期的文献中,但却与《大清会典图》中的描述的腰鼓形制基本相同,“腰鼓即花腔鼓,木匡冒革,面径一尺五寸二分,匡高一尺六寸,腰径一尺九寸六分”,由此可见,扩腰型腰鼓有可能出现或发展于明清时期。扩腰型腰鼓为木制鼓框,两端鼓面可蒙牛皮、羊皮或马皮。在鼓身的侧面靠近鼓面的两端,加装两个用于绑系布带的鼓环,按照形制大小的不同,大腰鼓可长约40cm,鼓面直径约为20cm;小型的腰鼓长约34cm,其鼓面直径大约为15cm。在演奏时,人们可将鼓斜挎在上身,鼓自然垂落到身前腰部附近。演奏者可双手各执一鼓槌,变化繁多的鼓点节奏,例如“单点”、“长点”、“花点”、“流水点”等。作为一种在节日和庆典中展现的欢快、热烈的艺术形式,腰鼓逐渐与肢体动作相互配合,形成了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的群体性舞蹈形式——腰鼓舞。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或举办大型活动时,由多达上百人的腰鼓舞队便开始进行腰鼓舞表演。腰鼓舞在陕西一带十分盛行,最著名的是陕北地区安塞、米脂和横山等地的腰鼓舞。腰鼓舞可根据表演的形式分为“路鼓”和“场地鼓”两类。顾名思义,“路鼓”就是指跳腰鼓舞的人群要在集体行进中一边走、一边奏、一边跳着舞、同时还要参与到队形的变换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场地鼓通常是由参与腰鼓舞的人们聚集到一个相对宽阔的场地内,一边舞蹈一边敲鼓。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表演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分为“文腰鼓”和“武腰鼓”两种。第一种是指腰鼓所表达的声音为轻松欢快、有趣活泼的,舞蹈动作幅度小,相对文静的一种舞蹈方式;而第二种“武腰鼓”则是要给人热情激动、粗犷奔放的风格特征,并在动作中有幅度较大的踢腿、抬手、跳跃及前仆后仰等舞蹈动作。

3.3.3 堂鼓。这类鼓是现存汉族鼓乐器的代表形制,鼓框为木质的桶型鼓腔围成,鼓面蒙牛皮、羊皮等皮革。其尺寸可大可小,大型堂鼓在一些地方可称为大鼓、同鼓;小型的可称为小堂鼓、小鼓、战鼓等。大小不同形制的堂鼓其外形相似,鼓框长度和鼓面直径有所不同。大堂鼓为各类木质桶型鼓类乐器中较大的鼓,鼓框可选材于椿木、桦木和杨木等木料;为形成浑厚、深沉、充满力量的声音效果,需要选用皮质较为厚实的牛皮作为鼓框两端的鼓面。鼓框可以用漆涂成中国红色,也可以花纹图案进行装饰,这类鼓也成为了世界鼓乐器大家庭中我国鼓乐器的典型代表。大型堂鼓的鼓框可达60~100cm左右,鼓面直径可达100cm左右;小型堂鼓的形制与大鼓相似,鼓面直径约为20~40cm不等,音色坚实明亮、活泼而富有生气。双面蒙皮的堂鼓通常要置于木架上以求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在大鼓的鼓框外侧装有铁环,用于将鼓悬挂在木架上所用。击鼓所用两根木质鼓槌,当以不同的力度击鼓时,可产生安静与躁动不同的声音效果,制造不同的氛围。大堂鼓由于鼓面较大,从音高、音色到音量上的变化幅度很大,因此在鼓面中心和边缘可以产生音质不同的多种音响效果,木质的鼓框可用来敲击已形成木邦的音效。常用的演奏手法有单击、双击、滚奏、闷击等打击方式,不同的击奏方式对渲染音乐情绪和氛围有着不同的作用。堂鼓主要可用于钟鼓楼报时、殿堂庙宇祭祀、独奏、器乐合奏、为戏曲和舞蹈伴奏等,作为锣鼓乐队和戏曲乐队的指挥,是控制节奏、速度和作品结构的主奏乐器。

结束语

鼓作为一种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敬重与回应而产生的乐器,在汉代《风俗通义》中有云:“春分之音,万物皆鼓甲而出,故谓之鼓。”象征着万物生长、春雷滚滚的鼓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这种鼓动自然与人间的音声与能量将在华夏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木鼓鼓面腰鼓
鼓声越千年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畅游行(2020年4期)2020-05-15 00:39:01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8:10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当代陕西(2020年24期)2020-02-01 07:07:00
彩泥变变变
——鼓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哈哈画报(2018年7期)2018-09-10 06:25:31
啊,腰鼓山
佤族木鼓舞溯源
民族音乐(2017年1期)2017-03-31 02:37:16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