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超 王昌文 齐 岩 刘晓霞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孙俊超 王昌文 齐 岩 刘晓霞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作为重要的国家商品粮主产区,绥化市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典型的农业地区留守儿童问题,通过对其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分析、关爱机制的欠缺、有效探索的总结,进而从农民原地再就业、农村基础教育优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亲子互动、社会关爱等方面着力,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对解决农业地区留守儿童问题至关重要。
农业地区 留守儿童 关爱机制
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地区。在全国经济整体高速发展的现实里,绥化市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使得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出现,其具有典型的农业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特质,对其的问题分析和策略构建具有广泛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主因。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隔代监护,这批老人也是留守老人,他们与留守儿童相依而存,多数老人几乎没有受过教育或接受教育很少,同时这批旧有的农民耕织思想牢固、认识僵化,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多数处在温饱即可的自由放养模式,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归附于中小学校;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多从事强体力劳动,基本是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使得他们疏于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等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同时,这些父母也受到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等因素限制,缺少对子女的教育,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二)农村基础教育德育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主因。绥化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中小学校存在师资结构性缺编、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水平偏低等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还单一地停留在书本知识讲授和应试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美育和体育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位,这些方面的师资更是严重不足,使得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有效约束和良性养成。另外,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缺乏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缺失直接导致留守儿童自信缺失、烦闷暴躁、厌学弃学等系列问题发生,尤其是自闭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从数量和比例上的错误认知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主因。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尤其农业地区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停留在对数量、比例的认知上,在绥化市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留守儿童自产生以来除了最初井喷式增长外,近些年来留守儿童数量增长不太明显、比例变化不太大,说明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对现有问题也采取了积极措施,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再是影响地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种认知的错误在于没能从地方农村人口结构进行合理分析,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影响力和持久力误判及盲目自信,从而在一些工作的推进和设计中弱化了留守儿童群体的因素考虑。
(四)关爱缺少统筹规划、协调配合是留守儿童问题的发展主因。通过一些调研可以了解到,绥化市目前的留守儿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问题逐渐变得复杂化、潜伏化,问题从原有的留守儿童外在表现内敛为心理变化,其主要是各级、各类组织和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关爱的间断性、短时性和随机性造成的,而作为政府没有及时发挥管控、协调作用,各种关爱活动缺少合力,单打独斗,追求短平快,使得留守儿童不仅没有感受到真情的关爱,反而从内心对各种关爱活动产生抵触、甚至敌视,进而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加剧。
(一)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绥化市唯一一所高校的绥化学院,从2008年起组织全校大学生开展“心手相牵,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这一活动持续至今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6000多人,大学生用大手牵起留守儿童小手,用友情弥补亲情,并且绥化学院还积极联系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百度小桔灯计划等社会力量共同关爱,主动寻求地方妇联、关工委组织合力关爱,开展全校师生爱心捐赠、请留守儿童进大学度六一节、为留守儿童送文具书本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哥哥”“姐姐”的关心下健康成长,实效明显。
(二)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探索。2008年,绥化市第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肇东新立小学正式开始面向肇东全市招收农民工子女(是指到肇东市区内务工的农民工进城跟读子女)和留守儿童,这也标志着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建设步入一个新阶段。随后兰西榆林镇中心小学、绥化市第三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进行探索尝试。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绥化市多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留守儿童在半封闭式的教育教学环境里接受教育,脱离了社会上“有色眼镜”的关注视线,留守儿童的心理受伤害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诸如缺乏社会环境的认知、缺少社会多样人群的接触,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团伙作案、小团体纠集等问题还需要重视、解决。
(三)各级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关爱。多年来,绥化市教育、民政等政府单位,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高校、企业等社会团体都做了一些积极工作。如关工委老同志主动义务担当临近村屯留守孩子的家长,包管理、包生活、包学习、包维权;民政部门每年划拨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助资金;教育部门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师资配备,在中小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状况调研,组织各级各类社会团体开展关爱活动、公益募捐等,这些活动的开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深化农业经济结构改革,促进农民工立地就业创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佳的出路是尽量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的产生,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流是绥化市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所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流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就这个视角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二是农民原地再就业。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和政策倾斜下,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逐渐取代了旧有农业发展方式,国家和省市政府各种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补偿措施也接连出台并落实,农民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机械化、农场化的发展模式却让大量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被闲置,从而促发了农民工大量流转的现实。因此,解决这些富余劳动力原地再就业则成为关键。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优化农业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依托农业产出优势,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形成新的富有潜力和生机的农业经济产业链,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二要鼓励小微创业,发扬东北人敢闯敢创的精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沃土”,设立专项资助基金,争取专项小额贷款,开展专门创业创新培训,推介“互联网+”创业新平台,鼓励更多富余劳动力原地创业。三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上对地方涉农中小企业予以扶持,资金帮助,规划统筹,实现企业数量密集、产业领域分散、就业岗位丰富、农业产值增加。四要推动农业附属经济的创新发展,抓住农村自然生态良好、绿色农副产品较多等优势,推动农区休闲、果蔬采摘园等特色项目,吸引城市人口的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推进城乡间教育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首要是解决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农村中小学在这方面又恰恰是真空领域,也就是说,农村基础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而非素质教育阶段。所以,要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农村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步伐已落后城镇基础教育很多,需要下大力气推进、作大投入追赶。首先要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校有专门的从事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采取增加岗位津贴等措施,引导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二要强化硬件设施,提高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文体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建设一批精品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实训室。三要推动软件更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培训、培养,促进其理念更新、手段进步、模式发展。四要建立城乡共融机制,推进城乡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助、互动,以城镇教育的先进理念促进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五要探索完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模式,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三)改革现行二元户籍制度,促使留守向跟读良性转变。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制约了农民工子女的进城跟读,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发展,对已经融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城市转化制约很大,也造成了这些农民工对城市缺少存在感、缺乏安全感、缺失认同感。但大城市、特大城市对流动人口控制力度加大,完整意义的家庭迁移在这里很难实现,要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相关政策。要采取允许农民工子女到务工地就近借读的措施,让留守儿童的学籍落在原籍所在中小学校,并允许留守儿童进城跟读,使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其子女享受到应有的教育。另外,尝试建立留守儿童跟读寄宿制学校,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农民工无法对孩子进行接送等问题,以做到解困解忧。再者,可以尝试建立一批农民工子女过度校,使留守儿童能够尽快地融入城市学生群体,让其学籍得到认证,学习得以保障。
(四)推动亲子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品行和心理方面问题。留守儿童身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亲子互动,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要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对家庭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各类培训班让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认识问题、了解不足、掌握方法。二要建立学校、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三方共通机制,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及时反馈,协同应对,尤其对那些已显现问题的留守儿童更要建立关注档案,及时分析解决。三要建立亲子互动强制机制,推动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定期通话聊天,让孩子在沟通中倾诉困惑、获得教育,并在家长的言行引导中健全人格。四要建立留守儿童安全跟踪问责机制,促进留守儿童代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问题,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到心理安全、生理安全都要建立细心的跟踪问责机制。
(五)倡导全社会共同献爱心,优化留守儿童生活软环境。一些留守儿童极端实例反映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与外部环境有很大关联,很多问题是周围人群不经意间的刺激产生的,因此,要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从身边言行举止做起,真诚接纳、关心关爱每一名留守儿童。首先,要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中小学校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把留守儿童作为班级群体的一个部分,不以另类待之、不以弱者视之、不以强者欺之。第三,留守儿童村镇组织要发动农民党员和量产大户等群体对其进行包杆式关爱,对留守儿童家庭生活问题及时帮助,对留守儿童健康安全及时关注,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第四,社会爱心人士要默默奉献,要坚持用真情关爱弥补亲情缺位,要尊重留守儿童,不能搞样子工程、面子工程,保障在关爱奉献中不因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伤害到留守儿童的幼小心灵。
[1]陆昊: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N].黑龙江日报,2015-2-2(1).
[2]王庆环.留守儿童有何良策[N].光明日报,2015-2-2(6).
[3]包福存,张小华,李忠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14(12):107-109.
C916
A
2095-0438(2017)12-0038-03
2017-03-22
孙俊超(1984-),男,绥化学院党委学工部干部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农业地区社会问题。
绥化市2014年社会科学科研课题“农业地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建设研究”项目(SHSK2014034)成果。
[责任编辑 王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