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倩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民国时期尚公学校儿童自治研究
□冯 倩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民国时期尚公学校开办历时28年,在这28年当中,它能够成为当时上海最好的小学之一,校内的儿童自治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尚公学校儿童自治产生的背景、发展概况,探索尚公儿童自治的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近代以来“学生自治”的历史面貌,同时对当今小学校学生自治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民国时期;尚公学校;儿童自治
儿童自治,是训育上的重要设施,小学校有施行的必要。指导儿童与社会生活接近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是从练习自治上去引诱他们走进现代社会之门,的确不得不承认是一种很有效力的方法。关于民国时期学生自治研究的文献中,对于民国时期大学生自治会、中学生自治会研究较多,而对于小学儿童自治研究比较缺乏,这就阻碍了有关学生自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而以民国时期实验小学领域中的尚公学校为立足点,从儿童自治产生的背景、发展概况,发掘尚公学校儿童自治的特点,也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近代以来“学生自治”的历史面貌,同时对当今小学校学生自治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 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清末时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与制度逐步传入中国。西方国家的思想精髓就是民主与科学,早在清末就有学者宣传过,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意识形态趋于保守,在当时并未获得政府和法律上的认可,民众对这种认识也相当淡泊。民国之初,为适应新政体下的教育体制,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从欧洲新教育发源地带回新教育思想,作为民初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①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主持设立了北大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在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地同时,实施教授治校,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正是由于这些原则的实施,减少了当时政府对学校不合理的控制,所以民国前期,在各个学校中学生自治都倡导教授治校、民主治校。
1.2 社会先进人士的倡导
民国时期,探讨学生自治的学者对如何实现学生自治进行详细的阐述,许多关于学生自治的文章见诸于报端。1919年,陶行知在《新教育》上发表了《学生自治问题研究》这篇文章,文章中详细分析了什么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班的好与不好所带来的影响。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是最能体现民主治学,也是学校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文启在《同泽半月刊》中发表《学生自治的意义》,对“不自治则治于人”的说法展开论述,强调了学生自治在人格、实际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这些文章对学生自治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论述,有效的推动了民国前期学生自治的开展。
1.3 学生本身对自治的追求
在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刷、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学生群体也在社会当中发挥着传播与实践作用。他们汲取着社会当中他们认为正能量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尽管学生的社会关系不如成人稳固,但是他们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作用不容小觑。在校内,他们积极开展各种爱国活动,倡导民主实践。在校外,他们倡导人人平等,反对陈腐的观念和旧习,主张自由。他们积极开展演讲与游说活动,创办期刊杂志,身体力行地倡导新思想新风尚,开民智,用实际行动引导社会成员改变旧俗,破除旧制。学生这种躬身实践的做法,推进了学生自治的进程。
尚公学校试行儿童自治,始于1922年。1922年1月28日至4月30日是尚公试行儿童自治事业的筹备时期。1922年5月1日至1928年1月是尚公儿童自治实行时期。1928年2月到1929年,是尚公儿童自治的改组时期。尚公儿童自治改组前后差异较大,本文从改组前后的儿童自治组织分析儿童自治发展概况。
2.1 改组前尚公学校的儿童自治组织
2.1.1 儿童自治组织的构成。尚公学校自实行以来的儿童自治组织,有一个原则是始终如一贯的,那就是“从小组织而到大联合。”它区别于美国学生管理体制的三权分立式和自治委员制,就像杨彬如君在儿童自治施行实况上所说:“我校——尚公——的儿童自治事业,是把学级自治做基本,各有学级自治会,从小组织上发生大联合,另组一个学校青年会,定名小青年会,把集会游艺做主体,而附设各种特殊机关。巡查团作为独立机关,主持秩序方面的事情”。②这便是“从小组织而到大联合”的具体解释。
儿童自治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级联合会,学级联合会是三年级以上才有的,是儿童自治最高机关,一二年级便用临时设计的组织。学级联合会指导小青年会,小青年会是各机关与各团体的联络中心。小青年会下设银行、巡查团、新闻社、救护院、图书馆、商店和照相馆七个机关,每个机关都有自己的指导所属。巡查团作为独立机关,主要负责秩序方面的事务。
2.1.2 对儿童自治组织的评价。组织太过散漫。过去的儿童自治组织散在各处,全无严密的集合。学级联合会是儿童自治最高的机关,但是其职权也只限于建议,这种只有建议权、指挥权的学级联合会,和从前的资政院、咨议局没有任何区别。小青年会的总干事既由联合会的聘任,但自身又屹然独立,不受学级联合会的指挥,且小青年会本身事业只有集会和游艺两种,却要指挥下面七个机关,在系统上很难自圆其说,同时降低了办事效率。
不符合时代精神。小青年会分设银行、巡查团、新闻社、救护院、图书馆、照相馆和商店七个系统,整体看来小青年会所办的事业,过于注重个人的智、德、体三育。但二十世纪的时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身兼重担,那就是改造社会。小青年会忽略了儿童对于社会的责任这一点,这也就是他们对于时代精神不能适合的一点。
无群众基础。小青年会的产生,没有群众的基础,他所办的事是否合于群众的意志,能够使群众满意,都可以放任不管。小青年会只需要得到教师的首肯,就可以代行一切事务。不但如此,小青年会的职权是独立的,群众对于他没有指挥的可能,如果该会负责人玩忽职守,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没有群众做后盾的组织,在形式上固然容易崩溃,而在精神上不免变成寡头治式的独裁。
2.2 改组后尚公学校的儿童自治组织
2.2.1 儿童自治组织的构成。对于过去的儿童自治,存在种种的局限性,于是尚公学校决定在1928年2月实行改组。小青年会因为不符合时代潮流,不能成为时代的组织,尚公学校决计把它取消。参照一部分国民党的组织,尚公学校组织了一个尚公学生会。
改组后的尚公儿童自治会组织,以尚公学生会为中心。其组织的方法是,三年级以上各级儿童,组织级学生会,再由各级学生会选派代表,召集全校代表大会,这全校代表大会是全校儿童自治组织的最高机关,职权由尚公学生会执行委员会执行,全校代表大会另选监察委员若干人,组织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的职权。关于行政方面,有各机关领袖组织尚公市行政委员会负责办理,但须受尚公学生会的指挥。尚公市行政委员会由尚公学生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任九人组织。全市行政分为教育馆、图书馆、俱乐部、博物院、公安局、卫生局、报社、银行和商店九个机关,各机关领袖,由行政委员九人兼任之。
2.2.2 改组后儿童自治组织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尚公市以尚公学校为其行政区域,凡尚公学校的学生,都是市民,这就保障了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管理的事务。比如每个人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对于校园场地由学生分组轮流打扫清洁,以便卫生局检查。轮流值日,以便学生在学生自治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服务大众,能够提高学生融入社会和自治的能力。
组织彼此相属,联系紧密。例如级学生会是尚公学生会的下级机关,其内部的组织可以随各级的情形自由活动,但不能和尚公学生会的组织相抵触。级学生会最大的职权是选派全校代表大会的代表。因此,级学生会一方面固然是尚公学生会的下级机关,他方面却是尚公学生会的产生机关。一方面尚公学生会可以指挥级学生会;另一方面,级学生会却可以监察尚公学生会,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直接的,不像从前学级自治会和小青年会的关系是间接的。
除了执行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之外,还有一个监察委员会,可以在全校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监察的职权。这是以前任何儿童自治组织所没有的。尚公学校虽然改变了以前的组织,但是并未把以前的“从小组织到大联合”的组织原则推翻,它仍旧以各级学生会为基本组织,不过各级学生会是全校学生会的一支部罢了。总之,现在的组织是有规律的,不是散漫的,是严密的,不是凌乱的。
民国时期尚公学校经营历时28年,在这28年当中,它能够成为当时上海最好的小学之一,儿童自治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尚公学校留意儿童身心发展,在学生中组织学生自治,不仅训练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陶行知之子陶至善说过:“我模糊的体会到,老师们试验一种比较新的方法,就是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各种处事的能力。”正是民国时期尚公学校有序的学生会组织,才能够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身发展,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民国时期学生自治的发展。
[1]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研究[J].新教育,1919年第2卷第2期:94-103.
[2]杨彬如.儿童自治施行实况[J].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7期:8.
[3]张君励.学生自治[J].南开周刊,1925年第1卷第4期:12-17.
[4]莊百俞.我所最爱的尚公[J].尚公学校校刊,1926年第22期:1.
[5]马精武.尚公学校儿童自治的昨今明[J].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5期:111-127.
[6]文启.学生自治之意义[J].同泽半月刊,1930年第3卷第6期:3-6.
[7]林宇.20世纪初我国“学生自治”思想及价值取向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39.
[8]党亭军.民国时期厦门大学学生自治组织的特点述评[J].教育与考试,2013(2):65.
[9]陈梦越.民国时期中华职业学校学生自治研究[J].教育史论,2015(31):63.
[10]姚坤.民国前期学生自治时代条件与实践表现研究[J].兰台史话,2015(9).
[11]刘京京.民国前期的中学生自治会[J].现代教育论丛,2016(5):89.
1004-7026(2017)10-0027-02
G719.29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