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感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读者理解了作者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情感,这为得意;品读字词句章的绝妙,掌握作者采用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为得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材中,教师可以发现很多文本细读点,这些文本细读点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细读点对文本进行仔细品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容易忽略标点符号。很多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是通过运用标点符号使文章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作者通过使用一个个小的标点符号,向读者展现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读者也可以了解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路线与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标点符号进行仔细品读,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文本语言的巧妙之处。
例如,在《跳水》一文中,作者在一个自然段中用了7个感叹号,通过7个感叹号把船长的焦急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教学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让学生感受7个感叹号所具有的独特表达效果。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学生的语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也容易养成在写作中准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每个标点符号都能表达一种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文字和标点符号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学是为了更好地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标点符号也能表达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做到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进而使他们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语言表达和写作实践都是建立在字词的基础上,字词好比是托盘或者底座,文章好比是宝塔,没有托盘和底座,宝塔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平淡如水,枯燥无味,一些语句味同嚼蜡。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酸甜苦辣咸,饭菜怎会可口,同样,没有深厚的字词积累,学生写出的文章又怎会精彩?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一书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他认为在一篇文章中,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进行品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意境,而意境的表达是靠一些重要的字词体现出来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表达文本意境的重要字词进行仔细的品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状态,在描述时有这么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非常精妙,让文本充满情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引导性的话语帮助学生品读:“同学们,作者在这句话中用了一个‘冒’字描绘出了荷花的美丽,你们可以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别的字可以替换吗?”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可以用别的字替换。有学生说道:“‘冒’字可以换成‘钻’字。”有学生说道:“‘冒’字可以换成‘长’字。”有学生说道:“‘冒’字可以换成‘生’字。”还有学生认为:“‘冒’字可以换成‘露’字。”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他们把替换的字带入到语句中和“冒”字分别进行细读比较,重新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他们都认为文章中的“冒”字把白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都描绘出来了,而自己提出的字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在教材中,有很多意蕴深刻的词语,如果学生理解了这些意蕴深刻的词语,他们对文章的主旨也就掌握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这些蕴意深刻的词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仔细品读。
例如,《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地描述出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人物性格特点。课文中作者只是对地震中发生的事的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直接对谭老师进行赞美,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谭老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张开”“护住”等词语整理出来,指导学生对这些重要词语进行细读,在细读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谭老师的人物特征——在生死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保护学生。在细读重要词语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到谭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显然,这样的文本细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句子是一个语言单位,可以单独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如果能掌握句子的深层含义,便可以对文本形成深刻的认识了。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中的一些句子,重点指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会采用修辞手法进行造句,使句子更加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品读,达到促进学生吸收并掌握修辞手法的目的。
例如,《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对这句话进行分析便可以发现,其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课堂上,教师需指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仔细认真的品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的用意,通过夸张手法既能写出桂花的香气宜人,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不需要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便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名家写作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心悦诚服,并将这种习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在很多文章里,作者为了抒发情感,经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句式的理解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品读,帮助他们感悟到文章背后深藏的丰富浓厚的情感。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在学习这句话时,学生可以发现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立刻”,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子表达形式。所以,在课堂中对文章进行细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特殊句式进行细读,让他们从这些特殊句式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赞美母爱的无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训练出发,重视语言的积淀,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特殊标点、字词、句子进行品读,从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