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希
综合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深入分析论证其价值认知的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努力探求其蕴含的规律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建构科学的、健康的、积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模式和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
一、政策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央宣传部为此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予以指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中也明确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全社会价值观建设的主流和方向。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提出到实践,政府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在制度建设、舆论宣传、教育培训、实际践行等各方面构筑了完备科学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了长效运行机制,在领导机制、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调控机制上做到常态化与长期化,制定具体的宣传示范机制、评价指标、奖励办法和约束方式,由此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此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规范,对我国公民的社会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领、调控和规范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感召下,多元文化思潮得到统摄和引领,不断增强着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思想共识,培养民众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行为举止,形成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奋进局面。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下,全社会形成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民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的同一的价值追求、稳定的信仰支撑、坚实的精神动力。诸如从2002年10月伊始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航天英雄杨利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再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刘伟、以及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胡忠和谢晓君夫妇等等,他们的身份不同,学识不同、经历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这些社会公众人物给予大学生以道德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使之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觉地沿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方向,践行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教育基础
人类社会的历程证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带给人类继续前行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当代世界,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稳定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拘的世界里寻求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学校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大学教育业已积极主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担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神圣历史使命。
中国的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建设主渠道、主阵地功能,创新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地贯穿到每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文化方向。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体课一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青年所接受认同,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理论指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果,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宣传的重点。特别是中央在制定和实施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方案时,提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被各校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贯彻下去,在理论认知、道德践行等方面注重知行合一,让学生通过教育培训和社会考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领悟中华文明的真谛,激发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追求,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启迪和培育。这些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和实践条件。
四、社会基础
国民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社会作为对全体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大课堂,以其全部的机构、人员和力量,齐抓共管,为国民提供良好的培育、教养、实践主流价值的场所和机会,以社会为载体,让人们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巨大成效。我国的国民教育特别注重社会综合力量的作用,努力營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良好舆论氛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普及工程。
目前,全社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平台打造成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基地,强化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速度、效率和覆盖面,发挥宣传舆论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大众认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同时,大力开发城市文化产业,加强对重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文化产品的产值效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影视剧制作、印刷发行、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广告会展、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中,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且,特别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长率先做好道德修养的表率和启蒙,帮助孩子由重知到重行,通过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培养家庭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成现实的行为实践,促使青少年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从而推动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树立。这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做法进一步确保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化、全方位、長期性工程的基础条件。
五、人才基础
现在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共青团干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建设一支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这支队伍。要充分利用我国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济济的比较优势,实施人才整体开发战略,强力发掘思想政治建设的人力和人才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培育方式,夯实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人才基础。我国在实施思想政治建设人才整体开发战略方面,不断完善好、规划好、设计好、组织好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原则和措施。优化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文化人才层次,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政治思想工作人才队伍。
高校目前在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思政人才的具体规划措施,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在项目资助、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好风气。按照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要求,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的编制,选拔、引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有较高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人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完善选拔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真正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秀人员选拔到队伍中来。这是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