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对“圣雄甘地”一课的教学探讨

2017-04-14 11:19章光伟施国芳
关键词:甘地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章光伟 施国芳

摘 要: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學更凸现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课程设计与实施应当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研读史料和探究细节等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逐步让学生掌握历史时空观念,学会运用史料实证来加深历史理解,感悟历史价值以提升家国情怀,从而将学科素养要素有效融入教学实际。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素养;甘地

高中的历史教学在关注知识传授之外,更应当凸现历史教育的学科素养。特别是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应凸现“人”的核心地位,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感悟人物的精神价值,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原则。受泰戈尔赞誉的“圣雄”(具有伟大灵魂的人),印度民众心目中的“自由灯塔”——甘地无疑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将历史学科素养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笔者试图以“圣雄甘地”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导入诗歌图片 营造历史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激发学习动机。”[1]据此,笔者在“圣雄甘地”一课的导入环节呈现一首诗歌:“一影弱躯,一袭布衣,你用爱于苦难中行走,血泊中的祝福,为善注释,大写宽容;于是,人类的良知有了最好的代言。”再利用“甘地背影的邮票”(见图1),让学生从甘地的背影中获得视觉冲击,使学生了解其实邮票中甘地的“背影”同样是一幅印度地图的轮廓,从一张“甘地背影的邮票”中,引导学生认识甘地留下的不仅仅是背影,更是其坚持真理,教导民众用爱和宽容反抗殖民统治,引导印度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甘地瘦弱的身躯,彰显着人类至高的道德力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历史情境中,营造历史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生平年表 了解人物经历 形成时空观念

人物生平年表是对人物经历的重大史实进行梳理,也是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重要载体。笔者借助“甘地生平简表”[2](见表1),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中关于甘地的基本史实,对甘地早期的人生历程形成比较清晰的了解。通过表格呈现史实,帮助理解甘地形成非暴力思想的原因:儿时的经历、在南非的见闻、律师的职业(更为理性,更倾向于依法律解决纠纷)、托尔斯泰的思想影响、印度现实情况等因素。

当然,从对甘地生平的细致解读中挖掘出“出生印度—赴英深造—南非斗争”这些经历包含的“隐性信息”, 让学生逐步养成历史的时空观念。甘地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为追求进步文明前往英国学习法律(联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在南非投身争取印侨权益斗争的活动,隐含着工业革命促进国家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历史信息,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长时段”的了解。人物的思想主张产生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应当“置于历史的时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补充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诞生的土壤——印度既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是一个内部存在宗教冲突与种姓差别的国家。

三、运用史料实证 促进历史理解 提升历史认识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思想的认识要放在特定的时空中来看待。对甘地思想主张的认识,应该明晰“甘地是印度特殊国情造就的伟人,他的非暴力思想是基于20世纪上半期印度这块特殊土壤的产物”。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甘地的主张,运用史料实证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读史料,探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何会得到印度民众的支持”,“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何能最终取得成功”,以此提升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理解认识。

材料一:甘地理论“真理是神”实际上起到了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的作用,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糅合在一起[3]。

材料二:印度当时有99.57%的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徒83%,当时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提出一个人想要实现解脱,就必须具有各种高尚品德:无所畏惧、品德端正,戒杀、真诚、无嗔怒,怜悯众生,不贪婪……宽恕、无怨、坚忍。甘地曾经说过,“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4]。

印度是一个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国家,绝大多数印度人无论在情感还是思维模式上都充满着宗教观念。

作为一名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宽容、坚忍、真诚的宗教思想深刻影响着甘地一生所执着追寻的“真理”道路。甘地所坚守的“真理”正是坚信道德的力量可以感化邪恶,以“仁爱”作为人生信条;推行“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是以印度教的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联系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现实理想,唤起印度民众在“坚持真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参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够在印度取得成功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和甘地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作为近代世界最早跨入资本主义文明的国家,英国的民主政治较为完善,在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中逐渐引进西方式民主政体的因素,推行言论自由、保障基本权利、扩大立法会议、吸纳印度人参与政府管理。甘地虽曾多次入狱,但都受到英国当局的文明对待,在监狱中并未受牢狱之苦和思想改造,仍然享受着基本权利。作为具备现代民主意识、有宽容之心、有法律观念的国家,英国对印度的民主统治方式才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备了成功的可能[5]。

“一影弱躯,一袭布衣”,甘地以苦行僧式的方式,广泛接触印度民众,身先士卒;他不求名利,一生执着于为国家民族争取独立和自由。甘地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印度民众的追随,成千上万的印度民众支持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义无反顾地追随甘地走上争取实现印度自治的道路。

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有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考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主张,准确评析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正是立足于印度国情(英国宽容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借助宗教的传统与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渴望,唤起民族凝聚力争取印度自治,追求“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道路。

四、巧设认知冲突 辩证分析问题 养成批判思维

本课教学中,如何理性地看待甘地所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有学生站在肯定的立场来评价甘地的主张,认为甘地的主张是立足于印度国情的正确选择,引导印度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也有学生质疑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际效果,认为其是妥协软弱的表现。历史课堂的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材论述,而应当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历史的批判意识。在教学中,笔者选取“蒋介石与甘地会谈“的史料,冲击学生原有的认知,逐步引导学生反思甘地的主张有何局限。

材料三:1942年2月蒋介石夫妇前往印度,拜访甘地,力图促成中印两国合作共同抗日。甘地向蒋介石阐明非暴力不合作的真谛:“我最终的目的是要用非暴力来反抗暴力,以非暴力来代替今天世界上处处横行的暴力,争取人权,维护人类的尊严。”蒋介石反问道:“如果日本和德国入侵印度,你也用不合作方式对待它吗?”甘地毫不犹豫地答道:“不合作!绝对的不合作。”[6]33

甘地认为“非暴力抗争”适用于任何场合,甚至主张犹太人集体自杀来让世界注意到希特勒的暴行。

设想,如果甘地面临的敌人是日本、德国的侵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能有效吗?甘地主张运用人类道德的感化力量,他的仁爱之心能够感化法西斯的侵略吗?放弃面对暴力的反抗,真的能换来施暴者的觉悟吗?甘地的非暴力抗争哲学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实质是以吃苦隐忍的精神、以道义的力量邀请对方共同遵守人类的人类准则。“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能否成功也要视乎对手是谁,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在应对法西斯的侵略时,必然失去其效力。地理的间距和文化的差异妨碍了甘地认清现代极权主义的本质,这也正是甘地思想的局限所在。

在讲述甘地为振兴印度经济,提出“回到纺车去”的口号并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时,也要进行客观的评析。甘地的主张无疑是为振兴印度经济,反抗英国对印度的经济侵略,但这种消极的反抗并不能阻挡世界发展的潮流,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工业化”,甘地的主张实际上背离时代发展潮流。对历史人物主张的评价要“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我们既应该肯定甘地的主张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提升印度的民族凝聚力与自尊心,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但甘地认定“非暴力不合作”是放之四海皆准确的真理同样有其局限性。

五、關注历史细节 感悟精神力量 提升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能够真正打动学生的是精神感召力,历史人物必然是“有血有肉”的人,会给学生带来历史的共鸣。生动形象的历史细节可以让学生“神入历史”,激发历史情感,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力量[7]。在讲述甘地这个伟大的人物形象时,笔者选取了相应的历史细节,为提升学生价值情感铺垫基础。

细节一:食盐进军。甘地精选了两千五百名志愿者,早晨做完祈祷,发誓在遭到攻击时决不反抗,然后列队向一座盐场进军,突然一队警察向队伍冲来,抡起带有铁箍的警棍向群众猛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棍击头盖骨的破裂声,被打的人像十柱戏的木柱一样成片倒下,而后面的人没有一个伸手招架的,保持原来的队形镇静自若地走上来,走到被打倒为止[8]。

通过呈现“食盐进军”这次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情境,在宣称西方文明的英国棍棒下,甘地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 “一个强大的帝国,在谦虚和真理的旗帜下,败退而去”。从事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甘地的坚定信念和其感召力,正如卡耐基所说:“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9]

细节二:甘地遇刺。1948年,79岁的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枪击,中弹后他还做了个手势为刺杀者祈祷。甘地死前曾说:“如果我被暗杀者枪弹打死,我将一点也不愤怒,我将祈祷,神在我心中。”[10]

甘地在死前仍然为刺杀者做祈祷,学生深深为甘地的行为所震撼。这一细节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甘地的伟大人格:不诉诸暴力来惩戒敌人,勇敢地承受敌人施加暴力甚至不惜牺牲自我,来唤醒人们内在的道德和良知[6]34。这也正是甘地所执着追求的运用人性的“精神力量”(爱的力量)来感化邪恶,推动社会进步。正如爱因斯坦对甘地评价的话语,“一个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并在任何时候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11]。

在整节课的结尾,笔者展示了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0月2日(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甘地的思想精神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吗?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公平正义、和谐友善、爱国民主的思想正与甘地的思想不谋而合。甘地虽已逝去,但其留下的思想财富却有着永恒的价值。对“圣雄甘地”一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悟与体会历史人物的精神价值,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4.

[2]凯瑟琳·布什.甘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102.

[3]陈水土.试论甘地非暴力思想取得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圣雄甘地》一课教后感[J].中学教学参考,2015(4):90.

[4]甘地.我追求真理的历程——甘地自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18.

[5]江仙.英国扣押甘地、甘地的非暴力角逐[J].文史参考,2012(19):25.

[6]闻黎琴.以人物之“魂”塑造课堂“灵魂”——以人教版“圣雄甘地”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6).

[7]张仙君.如何活化历史人物——以甘地、拿破仑为例[J].历史教学,2011(15):36.

[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7.

[9]戴尔·卡耐基.伟大人物五分钟传记[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5.

[10]郑婷婷.人物史教学凸现“人”核心地位的教学策略——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27.

[1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9.

猜你喜欢
甘地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甘地扔鞋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甘地走上素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