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阅读理解类问题的得与失

2017-04-14 02:37郭明垒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考数学

郭明垒

[摘 要] 作為中考数学的常见题型,阅读理解类问题也是压轴题之一,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在历年的考查中,阅读理解类问题呈现出失分严重、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当然从问题的角度来看,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是阅读理解类问题丢分的主要原因,但问题本身命制的好坏也是重要的因素,如何让学生从阅读理解题的解答过程中获得收获,应该是命题者需要不断进行反思的地方.

[关键词]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问题;中考压轴题

下面笔者着重从2016年中考数学试卷的阅读理解类问题入手,剖析阅读理解类问题的得与失,以期和各位专家、读者共同研讨.

得——从理解中收获自信

2016年的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类问题仍然是主流,而主流之中的关键是从阅读理解的命题和解答过程中,我们更多地看到命题者的用心良苦:让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寻找方法,收获自信. 下面来看一例:

(湖南常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M(a,b),N(c,d),规定(a,b)⊕(c,d)=(a+c,b+d),则称点Q(a+c,b+d)为M,N的“和点”. 若以坐标原点O与任意两点及它们的“和点”为顶点能构成四边形,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和点四边形”,现有点A(2,5),B(-1,3),若以O,A,B,C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和点四边形”,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

命题意图 命题者通过一小段阅读材料组织了这样一个阅读问题,难度控制合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联想到方法:以O,A,B,C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和点四边形”,根据题意可得点C的坐标为(2-1,5+3),即C(1,8).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除了稍稍用掉一些时间以外,通过解答真正收获的是一种自信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得——从收获中反思理解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很少会去思考这个题目所隐含的知识和考查的内容,作为教师则不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解答过程中去反思阅读理解类问题的真正精髓. 下面再来看一例,从这一中考问题中,我们来反思和理解一番:

(湖北随州)爱好思考的小茜在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垂三角形”,即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中垂三角形”.如图1、图2、图3中,AF,BE是△ABC的中线,AF⊥BE于点P,像△ABC这样的三角形均为“中垂三角形”. 设BC=a,AC=b,AB=c.

特例探究 (1)如图1,当tan∠PAB=

命题意图 本题阅读材料比较长,首先考查学生阅读的耐心和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 在特例研究中,第(1)问通过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求解,得到PA,PB,PE,PF,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第(2)问中可以借助的就是30°,然后通过勾股定理求出结果. 对于归纳证明过程,需要教师进行逐步提炼,然后分析得到三边,列方程求解;而拓展证明,则是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找到中垂三角形,运用已知的方法进行求解.

从以上两个例子的设计和求解过程中,更多地看到的是设计者、命题者的用心,通过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通过理解的过程进行完整的解答,从而让教师也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失——高中内容下放是否恰当

高中知识的下放一直是阅读理解命题的一个方向,但笔者经常在思考的是高中知识的下放学习是否恰当?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高中知识下放学习往往是不太适合的,原因很简单,会有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已经接触过高中的内容,这部分学生显然是占优的. 下面来看这样的一个例子:

(山东东营)在求1+3+32+33+34+35+36+37+38的值时,张红发现:从第二个加数起每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加数的3倍,于是她假设:S=1+3+32+33+34+35+36+37+38 ①,然后在①式的两边都乘以3,

命题意图 这是高中阶段数列的知识,用到的方法是错项相减法,这样的方法是否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暂且不表,对于每一个学生,公平与否,值得思考.

失——思维含金量不应打下折扣

事实上,对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还可用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秦九韶公式等方法解决. 如图5,在△ABC中,BC=5,AC=6,AB=9,

(1)用海伦公式求△ABC的面积;

(2)求△ABC的内切圆半径r.

命题意图 这样的问题,命题者想来是为了与数学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上的经典公式——海伦公式,然而公式是给出了,思维的含金量又在哪里呢?是进行了公式的推导了吗?显然没有,仅仅是公式的套用,意义又有多大呢?这一点值得商榷.

得与失——在对立中找到平衡

阅读理解的把握和命制,是一种高超的抉择,需要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点来完美解决. 一道问题解答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已经结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出现的问题强化所学知识.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但命题人却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阅读理解题的命制所反映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师对此类问题的剖析,学生不大可能完全掌握,要学生真正领会,还需要把功夫放在题外. 学生从阅读理解的全过程中,分析自己的错误原因,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理解过程之后,对教师布置的巩固练习要认真独立完成,以检验自己是否弄清楚阅读理解类问题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准的推导,完美把握,确保下次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阅读理解类问题作为中考问题的题型之一,它考查的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提高. 试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工作,看看教学中是否存在缺失的环节,是考试的延伸,是学生再次调整、强化认知结构的过程. 所以平衡点的把握,关系到阅读理解问题质量的高低,也从某个侧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教师,我们若能在通过阅读理解类问题的分析、讲评中精选讲题,讲评后注重巩固反思,就能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从而让命题者在漂亮地命制了相关题型以后,我们有效地进行把握和剖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中考数学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赏析与思考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中考数学学生答题时间合理分配
浅析如何提高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效率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中考数学高效复习的分析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