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的路径研究

2017-04-14 23:15陈立军刘林祥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

陈立军 刘林祥

[摘 要]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包含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关注以人为本,强调乐于互助。它可帮助中学班主任遵从诚实地表达自己和全身心倾听学生这两条路径来消减语言暴力,從注重观察弃绝评论,体会源于需要的感受,关注需要而非策略,提出请求而非要求等四个策略达成师生沟通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 中学班主任;非暴力沟通;语言消减;路径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师生互动的教育场域中,语言不仅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让教育成为可能;而且,语言还营造了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非暴力沟通”能将语言加以纯化、扩充、转变和提升,是帮助班主任消减语言暴力的重要途径。

一、非暴力沟通的内涵

“非暴力沟通”(NVC)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沟通理念。在马歇尔看来,生命不是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纯粹的,什么是圆满的,什么是高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生命的觉醒、自由与成长服务的。因此,非暴力沟通主张“更接近于我们天性的思想、语言和沟通融于一体,帮助我们与他人联系,以便我们回归真正有趣的使得人生丰盈的生活方式 ——为自我和他人的幸福做贡献”。[1]

为了彼此能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

不带评价的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不评价。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2]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观察他人及其行为,不评判、不指责或以其他形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而当我们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只有去除主观臆断,才能观察到客观的现实存在。

2.感受

感受是指与人的需要相关联的内在经历和情感。非暴力沟通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不是因别人的行为引起的,而是由自己的需要引发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因此,当我们伤心难过时,要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体会和倾听他人的感受,才能同理连接,互相理解。

3.需要

在非暴力沟通的理念里,需要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是能够在身体上,情感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给予我们支持的东西。人们伤心难过,往往是内心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如果选择关注自己的需要,找到满足需要的办法,就能关注到自我内在鲜活的生命,不再伤心难过。在关注自己的需要的同时,要把对方的需要看得与我们自己的需要同等重要。也就是说,要同时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关注彼此内在鲜活的生命。

4.请求

请求是表示我们想要什么,而不是我们不想要什么。因而提出请求,就要清楚地告诉别人你希望他做什么,越具体越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别人和他们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的标准或要求,而是要建立以诚实和友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最终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因此,当我们请求某人做某事时,这个人可做可不做,他选择做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是自愿的,是“出于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时感受到的自然喜悦”;他选择不做,也不必担心对方惩罚他,不用心生内疚等其他类似情绪。对方也会与他的感受和需要相联系,了解他选择不做的原因,接受他不做的事实,另想办法。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所有的行为都只为了唯一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做出贡献。[3] 理解并运用好这四要素,能帮助我们找到与对方友好交流愉快沟通的金钥匙,使双方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二、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的重要性

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的消减对学生,对班主任,对文明的传承和发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受当下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语言暴力现象常有发生。对学生的说教、否定、指责、嘲讽,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充斥于我们的话语之中。这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心理与认知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后果。

教育这种实践活动,最美丽的风景就是师生之间的生动交往。唯有消减语言暴力,才能让学生找到生命的尊严,才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究,活跃学生的思维,滋养学生的生命;唯有消减语言暴力,师生之间才能充满着友爱、温情,才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生动交往才有可能,教育中的理想交往情境才能得以展现:师生在共同追寻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彼此分享,相互成全。

2.有助于中学班主任的自我保护与提升

消减语言暴力,对中学班主任而言,有三层作用。一是法律层面的保护。在诸多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制度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对教师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第6条:“……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等等。中学班主任只有消减语言暴力,时刻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第二,心理层面的调适。中学班主任出现语言暴力,从某种程度而言,是由于教师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如果班主任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从行动上注意消减语言暴力,则有助于心理的调适与健康。第三,专业层面的提升。除了心理因素,语言暴力的形成,与班主任的其他素质,如班主任的文化素质、育人观念、师德修养及个性品质等有关。对中学班主任消减语言暴力的要求,能帮助中学班主任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师德修养、个性品质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文化素养。

3.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班主任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培养下一代的崇高使命。班主任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如果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方式是暴力的,不人道的,那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则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性可能灌注于学生的言行之中。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老是做小动作,他就问同学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学生的“招数”可谓令人惊心:关在门后,塞进阳台,罚抄课文,操场晒太阳、跑步,胶布绑手……62个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到正面教育与人文关怀。[4]

张文质老师认为,这“实在怨不得学生……有其师必有其徒,有这样的人与人关系背景,自然‘规范了学生们的种种‘恶念。暴力传承暴力,文明接续文明,唯有去除暴力,保持和谐文明,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使学生习得文明,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非暴力沟通消减语言暴力的路径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充斥着对学生的道德评判。如果学生做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坏事”,就会受到惩罚或批评;反之,就会得到奖赏或表扬。结果,为了避免惩罚,学生极力隐瞒或掩盖所做的“坏事”;相反,他们选择去做好事,也往往是为了得到表扬或奖励;前者使他们习得了欺骗、虚伪;后者则充斥着做秀与狡诈。两者都没能与人的生命连接,没能服务于人真实而鲜活的生命。

(一)消减语言暴力的两条路径

非暴力沟通主张“乐于为彼此的快乐与幸福做贡献”。要实现这一主张,有两条路径:其一是诚实地表达自己。把内心的想法诚实地表达出来,没有其他目的,不指责,不批评,不惩罚;其二是全身心倾听他人。带着同理心去倾听,与他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相沟通,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样,我们就能与自我和他人内在鲜活的生命联结起来,当双方鲜活的生命彼此联系相互吸引之时,我们就会懂得如何理解爱,表达爱,践行爱。

路径一:全身心倾听学生

倾听是师生沟通交流中最常使用的类型。师生对于关系品质的满足感,往往来自于被倾听和被理解。[5]

然而,很多时候,有些班主任不会倾听。如学生有时只是想让班主任了解他的处境,如果听到的反而是指责与否定,学生就会很不舒服。班主任倾听学生,要与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建立同理连接。这种同理连接不是头脑的理解,不是智力上的明白,不是坐在那里去分析他们,而是对理解学生的心,看到学生的美,看到学生内在鲜活的生命。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不论学生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班主任都能与他们的感受和需要相联系,与他们内心的想法相联系。

全身心倾听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体会学生。其次是倾听:倾听学生做了什么,他们对此有什么感受,他们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即我们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持续的关注,为他们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在倾听学生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准确领会了学生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的理解不到位,他們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非暴力沟通建议用疑问句予以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

当然,班主任有时也可能烦恼得无法倾听他人,这时,班主任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必要时大声说出自己的请求,或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时间。

路径二:诚实地表达自己

一般而言,班主任很难在学生面前诚实地表达自己。一是班主任常以权威自居,二是好为人师,习惯评判他人。因此,要想诚实地表达自己,首先是理念上的改变,即心的改变。“成长和改变最强大的原动力,是一种比任何技巧都更根本的东西——心的改变。” [6] 这种心的改变即放下权威,视学生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视师生关系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

在心灵转向之后,班主任才能诚实地表达自己。这种诚实,不是带着暴力去责怪学生,比如:又迟到了,你也太懒了吧。也不是带着暴力攻击自己,比如:我真糊涂,这个事情早交代你就好了。更不是告诉学生他们错在哪里的诚实,而是如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察。这是表达我们内在鲜活生命的第一步。在体会到由观察而引发的内在情感后,我们也要表达我们的感受、需要。真实表达我们的感受,最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便于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使得交流更容易成为可能。最后我们再提出自己的请求: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做什么。并且,我们希望学生答应我们的请求不是出于害怕惩罚,不是希望得到奖赏而是出于帮助他人而感受到的自然的由衷的喜悦。

当我们能如此诚实地表达自己时,我们往往更能真实地倾听学生。当表达自己与倾听他人和谐互动时,我们就能发现由衷给予和接受的天性,从而构建出彼此关心,互相体恤的师生关系,增强教育生活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二)消减语言暴力的四个策略

由这两条路径出发,可以延展出非暴力沟通消减语言暴力的四个策略。

1.注重观察弃绝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不带评价的观察。受制于日常的教育体制、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我们难免心有所执,语带评论,对学生的判断往往先于对学生的观察、理解,常常急于把一些好坏高低美丑等判断和评价强加到学生头上,从而遮蔽了我们原本澄澈的生命之眼。非暴力沟通的“观察”能够引导我们超越原有的教育视野,帮助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而且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学生,关注学生具体的生活现实,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来替代学生的现实存在。如我们看到学生上课时在打瞌睡,我们只是表达我们的观察:你上课的时候在打瞌睡,昨晚没睡好吗?学生看到你脸上的平静和言语中的关切,就告诉你昨晚上妹妹生病了,哭闹了一晚,因而没有睡好。我们会为自己关心到了学生而舒心,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关切和理解而高兴。如果我们劈头盖脸就是指责与批评,我们就无法看到师生之间的这份温情与暖意。

因此,作为班主任,面对学生时,首先要观察,要考虑到学生当下的状况,避免以个人的臆断替代对学生现实性的观察。当我们使用观察的语言,就迈出了与学生友好交流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对话铺平了道路。

2.体会源于需要的感受

感受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有效信号。愉悦的感受比如高兴、满意、欢喜就告诉我们需要得到了满足,痛苦的感受比如伤心、难过、沮丧等表明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感受,体会感受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就会得到如何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线索。从而知道学生重视什么,需要什么。因此,一事当前,我们要能从“我们的感受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引起的”这样的认识中走出来,要从本能的指责学生的习惯中走出来,选择体会学生的感受,建立同理连接,在友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如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面对一个准备用砖头砸人的男生,陶行知在了解到男生是因为另一位男生欺负女生才有此举动后,先后发四块糖奖励了男生的准时,尊重人,正义感以及承认自己用砖头砸人的不对,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在处理这件事时,舍弃了本能的情绪反应,如评判、质问、指责、恐吓,这种舍弃,在于关注了男生的感受,特别是关注了男生出于正义感被抓可能有的委屈与不满,奖励糖果满足了男生希望得到理解和肯定的需要,因而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班主任如能深刻体会学生的感受根源于他们内心的需要,将会以双重的方式丰富自己:一、班主任会成为一个与学生有更多共鸣的人,二、更为重要的事实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会使学生也发生正向变化。

3.关注需要而非策略

需要是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元素。如果班主任能识别自己和学生的需要,就更容易找到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如果班主任能向学生说出彼此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方法,就更容易达成师生之间的理解和爱;如果班主任能像关心自己的需要一样关心学生的需要,那么班主任将更乐意给予学生帮助,也将更乐见学生对班主任的欣然接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班主任常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满足需要的方法上,当这样的方法与学生想要的方法相冲突时,矛盾就产生了。班主任只有从需要层面与学生沟通,并把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策略区分开来,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并可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如,周末,一位学生要完成黑板报,可父母在校门外等他,班主任有对周末完成黑板报的需要,学生有早点和父母回家的需要,如果班主任看不到学生的需要,只是想着学生留下来完成黑板报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学生可能偷偷溜走,即使留下来也可能很不乐意而做不好黑板报。如果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需要后,和学生一起商量满足双方需要的方法,如请同学帮忙,打电话给父母让父母到教室来和自己一起做或者第二天提前来教室完成等等,就可皆大欢喜。

4.提出请求而非要求

我们提出请求的目的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方式做事。同时,如果学生不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一方面要表示理解,接受学生所说的“不”,另一方面要寻找其他的溝通办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听到学生说不,我们就伤心难过,甚至勉强学生非得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不可,那么,这就变成了要求。面对我们的要求,学生要么顺从,为躲避惩罚而做事;要么反抗,不做我们要求的事。这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选择做我们请求的事是出于自愿并满怀喜悦,那是一种乐意接受和高兴给予的喜悦。如,我们看到一位学生的座位底下有垃圾,问学生下课后可否帮忙捡起垃圾,如果学生回答不,我们可以联系“不”背后的需要,询问学生是不是有其他事情要做。如果学生说没有其他事,就是不想做,也能保持平静,想到学生可能这时正为某个事情烦心,无心捡起垃圾。这样想,我们不但不生气,反而可能会和他交流,帮助解决烦心的事情。在满足学生某种需要后,学生会主动捡起垃圾,同时也习得请求而非要求。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要经过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如果自我敞亮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能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7] “非暴力沟通”就是立足于开放、敞亮、宽阔的精神原野上,反对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精神暴力,崇尚爱、尊重、平等,引导师生学会与人保持理解性的关系,转化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视角而体验他人的认识与行为世界,促成相互理解的行为能力与精神追求,使师生沟通上升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1.

[2][美]苏拉.哈特、维多利亚.霍德森.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M].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29.

[3][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实践篇[M].梁欣琢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18.

[4]张文质.唇舌的授权[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64.

[5]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M].黄素菲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2.

[6][美]苏拉.哈特、维多利亚.霍德森.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M].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29.

[7][德]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2.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猜你喜欢
中学班主任
中学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研究
关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浅析
论新时期中学班主任素质的培养
以人为本观念下中学班主任角色转变研究
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中学班主任面临的问题及其改善方式分析
中学班主任应做到公正
浅谈网络时代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
中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及其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