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2017-04-14 10:08任晓旭郑立红潘洪明梅庆步张嵩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3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任晓旭++郑立红 潘洪明  梅庆步 张嵩 李鹏辉

[摘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性任务,对推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学科建设内涵和学科建设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本文旨在探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并思考医学院校学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3-0130-03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gener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N Xiaoxu ZHENG Lihong PAN Hongming MEI Qingbu ZHANG Song LI Penghui

Basic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the focal point for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advanced educations development,subject construction mode was in progres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medical colleges,and coping strategies,and related problem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medical colleg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l; Status analysis; Counter measures

当前,在高等医学院校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的作用愈发明显,学科建设承载着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医学院校的职责和使命,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国家相关新政策的出台,高等医学院校学科体系的构建、完善和管理等,受到各高等医学院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如何更新管理模式,注重医学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关注学科自身发展趋势,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加快学科建设进程,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业内人员关注的重点[1]。本研究以普通高等醫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和现实状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1 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学科是人类在认知和时间的基础上针对认知对象而划分出来的集合,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科学发展形成的特定范畴,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依据[2]。学科承载着人才培养任务,同时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并且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对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工作起着主导性作用。学科建设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发展学科或建设学科,指立足于学科实际,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促进学科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科水平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环境与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

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高校所处地位的象征,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是通过学科体制编制、人才梯队建设和其他各项软硬件条件建设具体实现的,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学科建设是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开展学科建设,能够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等方面的总体水平。目前,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因为办学观念滞后,管理模式不科学,缺乏地域优势,缺少资金扶持等主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学科布局不平衡,部分学科带头人未能发挥引领作用,未能担负起学科建设的责任,梯队不合理、不配套,科研团队力量单薄,缺少跨学科、跨院系联合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实施平台,未能形成“集中优势资源、以小搏大、体现特色”的交叉学科亮点。

2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分析

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基本组织和管理形式,是学科建设成功开展的保障,其受到了广大学科梯队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从建国初期参照苏联模式成立的一系列单科性院校,到80年代后逐步兴起的各级“重点学科”评审以及“211工程”等战略性举措,再到现今的特色学科和学科特区等新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同其他门类高校类似,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化过程,先后演变出多种不同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管理模式,即依托型、规划型、立项型和特区型。

2.1 依托型

依托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也称为目标建设管理模式或学科点建设管理模式,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学科建设管理仅仅是学位授权点的申报[3]。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专职部门缺位,主要以科研管理和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下达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没能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性、前瞻性的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缺乏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远景目标,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好的学科建设成效。

2.2 规划型

规划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依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通过全盘考虑与实地调研论证,制定一段时期内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并设有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部门,待建设周期满后重新制定发展规划。这种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出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发展的总体框架,加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这一定问题,比如对学科建设的管控不利,缺乏约束机制;学科建设规划常脱离自身实际,贪大求全,具有一定盲目性;建设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存在重规划轻建设,责任不清,缺乏竞争等问题。

2.3 立项型

立项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目前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指依托二级学科,以立项为形式,以学科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立项论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系统全面地进行学科点建设,并通过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等监控管理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4]。这种管理模式具有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学科立项建设的责任机制,学科建设立项和项目负责人竞聘的竞争机制,项目建设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的监控机制,以及项目建设终期验收的奖惩机制等诸多优势,避免了学科建设的盲目性,调动了学科建设者的积极性,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有效制度保障。但该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科立项建设常忽视学科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导致学科建设管理“工程化”;立项式建设常会使一个学校的优势学科越发的强势,而弱势学科因竞争不利发展滞后,从而限制学校的整体发展。

2.4 特区型

特区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学科建设模式,是指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选择几个突破口,将新兴学科对学科整体发展的学术影响力、国际学术地位和持续发展的活力等作为衡量标准,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突破原有的学科组织结构的束缚,创新管理机制,采取特殊运作方式,构筑人才高地,优化资源配置,以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和速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突出影响的优势学科[5]。相对于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特区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以引进方式构建学科人才梯队核心,集中优势资源构建硬件平台,所以学科建设的成效更为快捷和显著。

3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的对策思考

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纵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先后出现的几种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其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相比较而言,立项型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并且诸多高等医学院校运用其开展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9]。在立项型学科建设模式框架下,对其进行补充与完善,与时俱进的融入现代学科建设管理思维和手段,抓好当下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将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开展大有裨益。

3.1 坚持人才梯队建设的中心地位

学科梯队是以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第三梯队成员为核心,以其他骨干成员为补充,依托学科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10]。学科梯队建设应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及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宗旨,逐步形成促进学科发展的人才优势,为学科乃至学院的高速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学科人才梯队的管理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执行“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度;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选拔”的原则,做到程序规范、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坚持“重成果、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重点向教学、科研、医疗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支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优势学科梯队、重点建设特色学科梯队、加强培养新兴学科梯队;坚持“动态管理、评建结合”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确保学科人才梯队发挥领先作用。

3.2 强化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学术联动机制

大力支持和鼓励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协同研究。学科科研平台向全体教师和医务人员开放,通过科研沙龙与论坛、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对接会等有效的形式,引导临床教师与基础教师协同、联合开展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发展。发挥基础学科科研平台的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充分利用临床学科病例和标本资源优势,使具备相应条件的基础教师到临床相应科室学习、观摩、工作,临床教师到相关基础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拓宽科研思路,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培养“基础教师临床化、临床教师基础化”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不断改善学科人才知识结构,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11,12]。

3.3 注重科学研究,深化学科内涵建设

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科研创新精神,营造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科研创新氛围,形成崇尚学术、激励科研创新的学术环境。完善“学校——二级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强化二级学院、学科对科研管理的责任,增强其科研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科在开展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13]。二级学院应设专人负责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科带头人要重视学科的科研发展,负责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学科配备学术秘书,选拔有工作热情、有责任心、有能力、有水平、有创新精神的人员到科研管理岗位。保障科研项目专职研究人员及时间,创新科研项目、奖励申报评审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管理。

3.4 抓好学术组织建设,促进学术交流

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学科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术组织体系,加强学会、协会和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建设,使之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科梯队人员在各级学术组织内的影响力[14]。加强学术交流机制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多途径的学术交流活动,掌握学术的前沿动态,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支持学科外请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吸引国内外学者到学校做访问学者,与外单位开展科研协作,鼓励出国留学和国内外访学,举办承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后做学术报告和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

3.5 完善学科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科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为学科建设的成功开展提供平台[15]。倡导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鼓励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依托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开放式、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环境,使学科基地成为教学、科研、学术活动的平台。

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以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为依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共建的科学技术产业研发中心,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平台、科技孵化器,并尝试企业化管理与运营模式,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为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奠定基础。加大对学科可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重点管理,专人负责,探索市场机制运作,依托各学科的科研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参考文献]

[1] 李佳凌,万江中,汤军.浅析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2):3097-3098.

[2] 马微.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模式初探[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2):103-105.

[3] 刘芳. 高校学科建设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22-123.

[4] 闫伟,肖敏.我国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0,32(6):154-157.

[5] 赵哲. 我国高校学科特区建设的模式、路径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20-23.

[6] 卢慧聪,李妍,齐玲,等. 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5,(20):247-248.

[7] 梁贵友,刘兵,杨威.试论地方院校的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管理模式——以西部某地方医学院校为例[J].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5):148-150.

[8] 任晓旭,李鹏辉,郑立红,等. 医学院校学科建设与师资培训调研[J].中国卫生产业,2017,(1):120-122.

[9] 尹姗姗,李立,郭永军,等. 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中期建设成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4):62-64.

[10] 高阳. 如何加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207-208.

[11]张晓杰. 基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養的实践研究——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医学教育管理,2016, 2(4):576-580.

[12] 李春燕,李春旭,杨帆,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3393-3394.

[13] 徐荣华. 二级管理模式下应用性学科建设的思考——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28(3):100-103.

[14] 文历阳. 关于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 医学教育管理,2016,2(3):481-484.

[15] 叶慧,卢中秋,钱君.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119-122.

(收稿日期:2016-10-11)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