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与原始农业

2017-04-13 20:47马名驹
山西农经 2017年2期
关键词:氏族伏羲部落

□马名驹

(北京大学 北京 100091)

伏羲文化与原始农业

□马名驹

(北京大学 北京 100091)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而残酷的民族征战中,为什么唯有中华文化没有被消灭,相反她在不断同化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得以保留自己文化基因并发展壮大。本文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新发现,探讨伏羲氏族部落从游动的采摘狩猎生活向定居的农耕养殖生活的伟大转变过程,论述“人文始祖”伏羲氏在创立伏羲文化过程中赋予早期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作用。

伏羲氏族部落;伏羲文化;原始农业;部族大联盟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如火的发明、弓箭的制造、陶器的出现等,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原始农业的出现,则是人类从流动的狩猎采摘时代,进入定居的农耕养殖时代的重大标志。本文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新发现,探讨伏羲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原始农业的关系,论述伏羲文化在形成早期中华民族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1 我国历史文献中描述的伏羲文化

1.1 先秦时期有关伏羲的历史记载

伏羲文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史前文化,由于年代久远,依赖于民间口口相传,有不少神秘色彩和误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以史为鉴,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诸侯出谋划策,形成了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以来首次“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许多著作,包括《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等,都打破了奴隶制的历史禁区,出现了有关伏羲的记载。例如,《荀子·成相篇》说:“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1。这里的“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法,“伏戏”是指伏羲。《战国策·赵策二》说:“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2。这里的“宓戏”也是指伏羲。《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3。这里的包羲还是指伏羲。上述关于伏羲的传说,各家依据各自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理解,来描述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说法不一是可以理解的。

1.2 秦汉以后有关伏羲的历史记载

秦汉以后中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修定历史逐步成为国家行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虽因当时不掌握伏羲的确切年代而没有将其写入《史记》,但是他在《史记》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4。东汉班固的《汉书》,则突破“史记”的局限,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由此伏羲开始登上官方审定的正史。《汉书.古今人表》说,“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5表中所列人物,上起上古太昊帝伏羲氏,下至秦末的历史人物都列在其中。此后,历代编写的历史文献中都把伏羲尊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编写的《补史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氏的历史功绩:“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6。太皞庖牺氏即伏羲氏,出生地成纪,即现今甘肃省天水地区一带。建都的陈,也称之为宛丘,即现今河南省淮阳地区一带。《遁甲开山图》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徒治陈仓”7。陈仓即现今的宝鸡以东地区,伏羲氏从成纪东迁的过程中,在陈仓作过停留。同时记载了伏羲氏建都于陈之后,经历了“女娲氏”等十五代的氏族部落都沿用伏羲氏的名号。此后众多历史典籍都把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序列。这些记载综合历来的各种传说,加以系统化,较为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性。

1.3 透过历史记载探寻伏羲文化的发展脉络

到了夏朝以后,汉文字系统逐步形成,而中国社会也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深刻变化。在至高无上的奴隶主权力之下,远古时期的历史传说被压埋在民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步瓦解,生产力获得解放,各种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来。这时期有关伏羲氏的不同说法、不同记载就应运而生。唐代学者孔颖达对此作了很好的脚注:“太昊,宓牺氏者,以东方立德,则谓之太昊,德能执伏牺牲,谓之伏牺,即宓戏也”8。太昊、宓牺、伏牺均指同一氏族部落,秦汉以后逐步统一使用伏羲的称谓。

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社会的组织和经济单位是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名号、共同信仰和领地。这个名号,不是个别人和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称号。因此我国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伏羲,应是一个氏族部落沿用的名号,历史文献中关于伏羲出生和生平事迹的描述,也是对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伏羲氏族部落所创造的伏羲文化的高度浓缩和提炼。我们对有关伏羲的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按上述观点进行梳理,就可以粗略地勾画出伏羲文化的发展脉络。

作网罟,养牲畜,进入先进狩猎的经济生活。伏羲氏族最早起源于黄河支流渭河上游的古成纪,即现今的甘肃省天水地区一带。起初他们通过制造石器,进行狩猎和采集,过着游走式生活。后来“太昊师蜘蛛而结网”9,以教佃渔,用来捕鱼,捕捉飞禽走兽,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狩猎的效果,于是“养犠牲以疱厨”10,这样,原始的养殖业就出现了。

观天地,画八卦,创建原始农业。先进狩猎改善了生活,却使猎物越来越少,迫使伏羲先民们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古微书》记述了伏羲氏创制八卦的情景,“按前汉志三统天施地化人事之纪,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茂之於未,令种刚强大,故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正月乾之九三,万物隶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故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羲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又董巴议曰,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11。由此可见,伏羲氏创制八卦,主要是用来观察和记录天地日月运行,四季冷暖变化,植物生长结实规律的。伏羲氏的先民们按照八卦时节的指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在渭河上游的河谷地带获得了最早的食用物种。渭河上游地区古代气候温和湿润,黄土高原冲刷形成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既有利于狩猎采摘,又有利于原始种植。随着人们食物的改善,人口增加了,与河谷台地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就突出了。于是伏羲氏族部落的人口向四周扩散,其中有一支沿着渭河向中下游迁移和发展。首先到达了陕西宝鸡以东的陈仓,经过曲折的寻求探索,最终到达古代陈或宛丘所在的中原大地,即现今的河南淮阳地区。伏羲氏族部落的东迁,寻求发展原始农业的平地大川,与当地还处于山麓狩猎生活的部族冲突较少,相反吸引他们前来学习与合作,传授先进的伏羲文化,自然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

造屋庐,制嫁娶,逐步实现定居生活。伏羲氏族的先民们为了避险的需要,早先居住在自然山洞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12。随着原始养殖业和原始农业的的建立,他们逐步放弃洞穴,开始在地面建造房舍,构筑村落,以适应定居生活。伏羲氏族部落的先民们原先过着群婚制的生活,“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13。到了伏羲时代,实现了定居生活,“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14,形成家庭,促进了原始社会的稳定和人口的增加,这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设六佐,立九部,建立部族大联合。伏羲氏“蛇身人首”,“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15。伏羲氏族部落以莽蛇为基础,建立龙图腾的大氏族部落标志,实现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部族大联合,团结和引领各个部落族群发展原始农业。设六佐,立九部,形成一套管理制度,达到“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16的和谐社会状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古代原始农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第一,它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由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转向通过自身的努力求得更好生存发展。第二,从游走式的采集狩猎走向定居式的农耕养殖,形成了农业村落和家庭,有利于文化的创造、延续和沉积。第三,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积累了天文、地理、气候、水利、生物、器具、计量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了技术的创造。第四,它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促使人口增加,推进部落人群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对抗。

伏羲氏族部落从先进狩猎生活向原始农业生活的过渡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当然伏羲氏族部落的名号并不重要,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但是从这些记载中不难发现,在上古时代确有一个以蟒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此后华夏文化、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现代考古新发现与伏羲文化的分析论证

2.1 甘肃天水大地湾考古的重大发现

近年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甘肃天水大地湾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从1978年开始,经过8年的发掘整理,大地湾遗址共揭露面积14752m2,约占遗址总面积的1.3%。出土房址240座,灶址98个、墓葬65座、窑址3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8367件,兽骨17000多件以及数十万块残破陶片17。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农作物炭化稷标本,比当时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农作物标本还要早约1000年。这表明北方最早种植的粮食品种为稷,然后才是粟的推广。同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及其符号,最早的宫殿式的建筑及其水泥地面,最早的地画等。在大地湾遗址出现了由地面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加上葬地、防护设施构成的聚居村落。大地湾遗址F901房址面积达290m2,为9柱多间式结构,前面有辉煌的殿堂,后面有居室,左右两面有厢房。房址外面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两排柱子18。显然这是代表各个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这里应是他们集会的场所。

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发现了距今6万年~8000年前六个文化层年代的人类活动遗迹。据科学测年表明,在距今20000~13000年的第四文化地层中发现了细石器,有了先进采集狩猎,出现了养殖业。在距今13000~7000年的第五文化地层(大地湾一期)中发现了陶器、细石器和少量的碳化黍等原始农业遗存,“但是同位素研究显示,大地湾一期人类全年食用C4类植物(可能大部分为谷类植物),暗示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始栽培、收割和储存这类植物”19。在距今8000年左右,“大量的农作物和少量驯养动物是人类食谱的主要内容,从侧面说明农作物产量可能大大增加,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已经基本建立”20。这一发现说明,大地湾的先民们从距今6万年前开始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依次经历了原始采集狩猎、先进采集狩猎、早期农作物栽培和成熟农业四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建立了中国北方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到旱作农业经济的基本过程”21。

大地湾遗址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与颜家沟河两河交汇的第二阶地上,高出河床20m,南面、东南面有长虫梁、高崖等山丘④。当时大地湾气候也要比现在湿润得多,高出今天甘肃地区年平均气温的2至3℃22。专家们通过对大地湾出土的17000多件兽骨的鉴定表明,仅哺乳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有今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苏门犀、苏门羚、猕猴等。苏门犀和苏门羚均为亚热带种群,渭水流域现已绝迹。猕猴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及南洋诸岛,我国西北地区见于秦岭以南地区23。大地湾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典型的黄土高原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河谷地带。这里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有易于避险的山麓洞穴,又有土壤肥沃的河谷台地,既可以采摘狩猎,又可以耕种养殖。这样的自然环境为采摘狩猎和原始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大地湾遗址的探掘成果向世人揭示,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物种驯化、早期栽培到大面积播种,大约在距今13000年至8000年之间。这一发现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发展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大地湾遗址历史久远且连续依存。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石器时代到原始农业时代,经历了6万多年的漫长发展岁月,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性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第二,它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处于发展中心的地位。在大地湾周围的广大地区现已发现的、与其同类型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之多。如渭河支流耤河流域天水以西7km的师赵村遗址,面积约20万m2,高出河床5-20m,文化层厚1到3m,最早距今8200年起,延续5000年的完整文化遗存,师赵村一期的年代晚于大地湾一期的年代约900年24。此外还有天水西山坪遗址、渭河上游的武山西汉坪遗址、石岭下遗址、傅家门遗址,海原菜园子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长江支流西汉水上游的西河县宁家庄遗址,礼县的赵坪遗址、盐关遗址,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徽县柳林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大都晚于大地湾遗址的年代。这些发现表明,在甘肃东南部天水一带曾星罗棋布地聚居着数百个原始氏族部落,他们多是大地湾氏族部落的“移民”或被“同化”的土著,大地湾氏族部落自然就成为这些族群的中心。第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原始农业的发源地。大地湾原始农业创建以来,不断地向四周地区和黄淮地区传播,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第四,我国历史典籍上关于伏羲氏族起源于古成纪(甘肃天水)的记载,在大地湾考古中得到了印证。大地湾文化序列遗存和伏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时间、地域和内容上的重合绝不是偶然的,恰恰说明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大地湾遗址不仅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研究伏羲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考古佐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甘肃大地湾就是当年孕育伏羲氏族部落和伏羲文化的发源地,而伏羲文化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地湾考古发现所揭示的由先进采集狩猎生活到原始农业生活的整个过渡时代。

2.2 伏羲氏族部落的东迁和原始农业的传播

生活在大地湾的伏羲氏族部落为解决人口的增加与河谷台地限制的矛盾,寻求发展原始农业的土地资源,除了向四周扩展之外,有一部分人沿着渭河、黄河流域向东迁移。

彩陶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标志之一。有学者考查了彩陶在我国北方地区各个文化遗址中最早出现的年代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其中

天水大地湾距今7800年;

宝鸡、西安半坡距今7000年;

三门峡庙底沟距今6700年;

夏县西阴村距今5900年;

新乐何家庄距今5000年。

其间从天水到达新乐的迁移时间大约经历了2800年,直线距离大约有1000多km25。这个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彩陶自西向东的传播印证了原始农业的传播方向,同时也印证了伏羲氏族部落自天水大地湾沿渭河、黄河向东的迁移过程,大体推算出伏羲文化的传播路线和时间。

上一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河南淮阳城南的平粮台发现了距今4500年前的古城建筑。古城遗址共有五期文化堆积,最底层的大汶口文化年代跨度距今6000年至8000年26。进一步发掘发现,在大汶口文化层之下有早于仰韶文化的古文化遗存。专家们研究确认,这座平粮台古城之下的建筑就是当年太昊伏羲氏建都的宛丘遗址,这个结论现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近年来在淮阳地区周围发现了距今9000年至7000年古代农业发展的裴李岗文化遗存有100多处,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边沿的低丘陵地带和豫中、豫东南的黄淮平原地区。其中舞阳贾湖一期文化最早,距今约有9000年27。据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有着共同的墓葬方式和方向,晚辈族人的墓穴向着他们先辈活动的地区,表达向先辈们的崇敬和纪念。最早的舞阳贾湖、石固等南部文化遗址墓葬方向基本上向着西部,也有一些向着西北部,反映了最早来到这里的部落族人对渭河中上游活动的先辈们的敬念。河南北部裴李岗文化遗址墓葬时期较晚,其方向向着贾湖等南部地区先民们的活动区域。同时,在河南贾湖、裴李岗遗址的人的种族颅骨特征,与黄河上游的甘肃、陕西等地遗址的人的种族颅骨特征较为相似28。而且他们生活方式相近,都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猪、羊、狗等家畜,过着村落群居的生活29。这些事实印证了古代生活在河南贾湖、淮阳地区的裴李岗人,就是历史典籍记载的建都古宛丘的伏羲氏族部落,他们最早来自于甘肃天水地区的古成纪。伏羲部落族群的先民们历经千辛万苦,沿着渭河上游向东迁徙,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起初到达陕西宝鸡以东地区的古代陈仓,最早来到达贾湖地区,最后到达河南淮阳地区定居和发展。

淮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被豫东平原包围的山丘地带,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植被丰富,土壤肥沃且疏松多孔,易于简单农具耕作,是发展原始农业的理想之地。这就是远古时代伏羲氏族部落向东迁移,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淮阳地区,定居建都,发展原始农业,传播伏羲文化的根本原因。

在研究人类古代农业起源过程中,人们发现古代农业的起源不是偶然的,而是同人类使用的劳动工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古代农业是从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文化发展而来,但是我国的情况很特殊。我国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遗存分布十分广泛,例如山西的心水下川、蒲县薛关、吉县柿子滩、河北阳原虎头梁等遗址细石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却很少发现古代农业文化的遗存。相反在已发现的古代农业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例如兹山、裴李岗、兴隆沟、月庄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却很少发现细石器文化的遗存30。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难题。伏羲氏族部落的东迁和原始农业的传入,可以较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已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大多处于依山傍水的山麓地区,缺少发展古代农业的平地,未能进入古代农业社会;而我国古代农业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很少有细石器文化的遗存,说明该地区的古代农业文化不是从本地发展而来的,而是从外部输入的。伏羲氏族部落的东迁以及受伏羲氏族部落影响的当地部族选择适当地区发展原始农业就是重要因素。

2.3 伏羲文化发展年代的考证

推算伏羲文化发展的年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帝王世纪》说伏羲“传世五万余岁”31,“列子杨朱曰,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通鉴外纪》说“自伏羲至无怀一千二百六十年或云五万七千七百八十二年”,这些说法“世远书亡,其存者参差乖背且复烦”32,会给我们了解和认识伏羲文化的发展年代带来困惑。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已掌握历史年代向前推算伏羲文化的年代,并用相关考古发现加以确认的方法,就可以大致推算出伏羲文化发展的年代。

最近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确定夏代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33。根据《帝王世纪》等典籍记载:黄帝即位距夏禹建国约500年,即公元前2570年。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在位年代争论较大,根据《路史》、《尸子》等文献的记载,炎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传七十世而有天下,传世约2000年,即炎帝即位在公元前457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6570年左右。这种推算与最近的考古发现基本一致。据《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34。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至5300年的遗址,发现了一件木耜,六十四件骨耜,四件石耜和大量的石斧、石锛、石凿等农业工具,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为主,兼及其他五谷及渔猎,过着定居生活35。这与神农氏统治的年代基本一致。根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太昊伏羲氏传十五世,历1260年。这样,我们可以推算出太昊伏羲氏在古宛丘建都的时间是公元前5830年,即距今7830年左右。这与伏羲氏族部落向东迁移最早到达的舞阳贾湖一带,即裴李岗文化距今约9000年,随后在河南淮阳平粮台的宛丘古城定居并建都的时间在距今8000年之后的考古发现基本上一致。从彩陶的传播时间判定,伏羲氏族部落从天水大地湾出发到达舞阳贾湖大约用了2000年时间,即从天水地区出发的时间应该是距今约11000年左右。从距今13000年至距今11000年左右是伏羲氏族部落在天水地区渭河上游孕育、建立和发展原始农业并向周边地区扩展的时期。这个结论可以从大地湾探方大地湾06第五文化层(距今13000年至距今7000年)人和狗的骨络的检测得到佐证。因为这时期人们的食物构成主要是C4作物,说明人们已经在种植、收割、储存谷类作物了。上世纪末,我国考古学界发现了一批古代农业文化遗址,如河北磁山、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彭头山,特别是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的石磨、石磨棒等古代农具,经鉴定在距今万年左右。这些发现与伏羲氏族部落的东迁时间是基本吻合的36。从距今20000年至距今13000年是伏羲氏族部落进入先进狩猎和原始养殖的时期,这与天水大地湾探方第四文化层的考古相一致。伏羲氏族部落的东迁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每到一地部分留守,部分迁移,走走停停,哪里适宜于生存,便向哪里迁移,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寻求适宜的生存地域。

太昊伏羲氏作为伏羲氏族部落建都于古宛丘的部落莤长,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部族大联盟的首领。他是这个族群中集大成的领袖人物,是中国古代伏羲文化的象征。伏羲文化惠及早期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和族群,至今仍有一些少数民族把伏羲尊为他们的祖先。伏羲氏族部落的先民们在创造自己文化的过程中有多个卓越领袖人物,他们带领族人前赴后继,一代接一代地创造了远古时代灿烂的伏羲文化。

3 伏羲文化的传承和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伏羲氏族部落在创造自己远古文化的同时,从时间、空间两方面逐步扩展,影响到诸多的领域,产生一系列文化现象。

3.1 从伏羲文化到华夏文化

伏羲之后的炎黄时期,中国大地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族团为主。

伏羲大氏族部落的后裔首领大耀昏庸无能,部落联盟内部的混乱加重,女娲氏部落公开叛离大伏羲氏族。这时崛起于陕甘地区、发展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的炎帝氏族部落强大起来,向统治了1000多年的伏羲女娲政权发起攻击。伏羲部族联盟在内外双重力量的合击下衰败瓦解。炎帝部落首领魁隗氏率领族人入主中原37。

《周易.系辞下》上说,“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38。炎帝神农氏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驯化了稻、黍、稷、麦、菽等五谷作物,从原始农业向古代农业过渡。

炎帝时代晚期,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统一了中原各族,奠定了华夏汉族文化的基础。《周易.系辞下》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黄帝继承了伏羲、炎帝发展古代农业的传统,并有许多创造发明,如实行田亩制,对农田实行耕作制,依照季节气候,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进行放牧等,由此奠了定我国古代农业的基础。

这时以黄帝大部族为核心,沿着渭河、黄河两岸向华北方向推进。与此同时,东夷集团的一支,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39。这场战争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从而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涿鹿之战成为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伏羲时代创制八卦,形成了负阴抱阳的太极思维,概括出天、地、人和合的朴素辩证思想。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后人把伏羲文化的太极思维概括为十六字道统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40,意思是管理者要顺应民意,大公无私,社会才能安定发展。相传它是舜帝传给大禹的治国心法。周文王依据当时社会的纷争和扭曲,拘而演《周易》,把伏羲文化的天地人合一而同道,成功过渡到阴阳人合一而成中,再由中通道。孔子根据伏羲的太极思维,进一步写成《中庸》、《大学》,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3.2 伏羲文化对少数兄弟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就是一个以伏羲氏族部落为核心的多部族大联合的区域。到了炎黄时期周边的部落族群,被称之为东夷、南蛮、北狄、西戎。他们和炎黄族群一样,曾是大伏羲部落联盟的成员,或者是接受伏羲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称之为少数兄弟民族。“裔不谋夏,夷不乱华”41,就是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的真实写照。

在天水地区的伏羲氏族部落向周边区域迁移的同时,还进一步向其他边远地区迁移。一支沿西汉水流域向东南迁移到达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成为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若干年后建立了苗蛮集团。一支向西,跨过黄河,到达河西走廊。另一支向南,翻越秦岭,到达四川,然后再向南,到达云贵。炎帝神农氏即位之后,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少昊从古宛丘迁至山东曲阜,活动于汶泗、沂沐、潍淄流域,继承了太昊文化,形成了少昊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太昊后裔中有一支沿颖水而上,向西北方向发展,与华夏族群融合。太昊后裔的另一支沿着淮河各支流东下,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另外,与贾湖一期文化相似的文化遗存有湖北彭头山、河北武安磁山下层、陕西老官台文化早期、内蒙古兴隆洼等。C-14测年表明,除湖北彭头山文化接近于贾湖一期文化外,其他文化均晚于贾湖一期文化42,说明这些地区的部族都不同程度受到伏羲文化的影响。

3.3 伏羲文化的世界影响

伏羲文化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是在实现不同部族之间大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社会,这是伏羲文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传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向全局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文化互动,相互影响,出现某些融合,逐步集中各民族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形成世界文化的共同体。

但是世界在进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必然是世界多元文化相遇,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当今社会出现的种族歧视、财富不公、盗抢犯罪、战争杀戮等现象的背后,都有文化冲突的印迹。甚至少数法西斯主义者把生物界的生存竞争加以歪曲,搬到人类文化体系,悍然发动世界大战,造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因为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为贵”。今天我们所期盼的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和谐世界的建立,还是要从世界文化共同体这个根基上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伏羲文化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种种磨难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注释:

1.荀况.荀子·成相篇,引自荀子选注[M].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388.

2.刘向辑.战国策[M].中华书局,2006,250.

3.周易·系辞下传[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8-79.

4.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0,830.

5.班固.汉书·古今人表[M].中华书局,1962,861.

6.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46,662.

7.遁甲开山图,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83,87.

8.戴圣辑.礼记,引自十三经注疏 [M].中华书局,1980,1353.

9.葛洪.抱朴子,引自抱朴子内篇校释[M].中华书局,1980,43.

10.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46,662.

11.孙辑.古微书.乐动声仪,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4,961.

12.周易·系辞下传[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79.

13.刘恕.通鉴外纪·包牺氏,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312,661.

14,15.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46,662.

16.刘恕.通鉴外纪.包牺氏,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312,661.

17.甘肃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6,4.

18.郎树德.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6,3.

19、20、21.张东菊,等.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J].科学通报,2010,10.

22.吴加安.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M].农业考古,1989,2.

23.王香亭.甘肃脊椎动物志[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931-932.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挖掘[J].考古,1990,7.

25.罗清.伏羲文化的产生与传播及继承与发展[J].伏羲文化研究,2011,2.

26.张继成.古老神奇的宛丘——羲皇故都考[J].三皇文化,2011,1.

2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舞阳贾湖(二)[M].科学出版社,2015,6,5.

28.张志华.伏羲、伏羲文化及其相关问题[J].三皇文化,2011,12,1.

29.周建山,等.伏羲古史传说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问题[J].三皇文化,2011,12,1.

30.张东菊,等.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J].科学通报,2010,10.

31.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2.

32.北宋·刘恕.通鉴外纪,引自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12,661.

3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4.周易·系辞下传[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8-79.

35.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M].考古学报,1978,1.

36.殷伟璋,等.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M].人民出版社,1994,12,24-25.

37.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189-190.

38.周易·系辞下传[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8-79.

39.金宇飞.涿鹿之战的考古学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4.

40.明·张居正.张居正讲评尚书[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7,36.

41.王守谦.左传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462.

42.张志华.伏羲、伏羲文化及其相关问题[M].三皇文化,2011,12,1.

[1]张东菊,等.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J].科学通报,2010,10.

[2]周建山,等.伏羲古史传说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问题[J].三皇文化,2011,1.

[3]周宜兴.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 [J].岭南文博院,2010,12.

[4]马名驹.关于伏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思考[J].伏羲文化研究,2011,2.

[5]曹桂岑.淮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J].中原文物,1989,4.

[6]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7]刘丰.中国世界古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9.

[8]武文.宏观文化人类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4.

[9]马慰国.伏羲文化探源与周易[M].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10.

[10]安志宏.以大地湾文明委时空坐标探寻伏羲和伏羲文明[M].伏羲文化研究,2012,1.

[11]韩博文,等.伏羲与大地湾[J].伏羲文化研究,2007,4.

[12]张继成.古老神奇的宛丘——羲皇故都考[J].三皇文化,2011,1.

[13]刘潇瑛.关于伏羲画卦及伏羲所处具体年限的考证[J].伏羲文化研究,2007,3.

Fuxi Civilization and Primitive Agriculture

Fuxi clans and tribes;Fuxi civilization;Primitive agriculture;Great unite of tribes

1004-7026(2017)02-0001-07

:S-0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2.001

马名驹,出生于1939年5月,甘肃天水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班。原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1994年以后在北京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主任、博士生导师、哲学学位分会评审委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分院副院长、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理事长兼所长、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等。发表专著、译著14部,论文15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2项),曾先后6次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其传记被收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词典》、《中国专家大词典》、《世界名人录》等10余家集刊。

Resume::The article formed a basis for records about documents of Chinese historye, and discussed train of thought on the Fuxi clans and tribes from advanced hunting economy to Primitive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formed a basis for new discover of engaging on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n the Gansu Dadiwan, Henan Peiligang ect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on Primitive agriculture of China and moving of the Fuxi clans and tribes, and proofed that the Fuxi clans and tribes founded civilization of Primitive agriculture,l andll layl thel groundworkk ofl civilizationl ofl Chinesel nations,l andl expoundedl importantl meaning on spreading and developing the Fuxi civilization.

猜你喜欢
氏族伏羲部落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伏羲画卦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