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之困及优化之策

2017-04-13 20:13孟令军
关键词:生源科目民办高校

孟令军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之困及优化之策

孟令军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开始启动,随后作为试点的上海市与浙江省分别发布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截至2016年5月,已经有20个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说明高考改革的攻坚战正式打响。高考的改革,代表着高校选拔学生的方法发生改变,这为高校的招生带来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校在招生上存在多种困境,解决困境是关系到民办高校生存的重中之重。

新高考;民办高校招生;优化之策

一、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概述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开始启动,随后作为试点的上海市与浙江省分别发布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截至2016年5月,已经有天津、北京、青海、江苏、海南、西藏、宁夏、广西、广东、甘肃、黑龙江、辽宁、贵州、河北、山东、湖南、江西等在内的20个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启动的时间主要是在2014年至2019年。《意见》要求部属高校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并继续实施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考。[1]不再区分文理科、“3+3”新高考科目组合、“赋分制”计分、合并录取批次都是高考改革的亮点所在。如“3+3”新高考科目组合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从中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只需要一门与高校设定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相匹配即可填报,在高考中将不必重新再考。[2]从2015年开始,逐渐取消录取批次,增加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机会。如2016年上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首次实行一、二批本科合并,原来一本4个平行院校志愿,二本6个平行院校志愿,今年一次性填报10个本科院校志愿,共计60个专业志愿。[3]总体而言,本次高考制度改革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高考制度。[4]这次全新构建的高考招生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浓重的一笔,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招生之困

(一)民办高校招生面临生源危机

高考制度改革后,要求合并录取批次,给高校和学生增加了双向选择的机会,这是给普通高校和考生机会,但是却没有给民办高校更多的机会。从2009年开始,高考考生数量在急剧减少,公办学校年年扩招,国外学校也更多地涉足中国学生市场,民办高校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频频吃不饱,甚至影响生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三弃”考生,即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放弃志愿填报、放弃入学报到,加剧了民办高校生源萎缩状况。[5]在生源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不但会影响国内公立院校,对以学费为生存的民办高校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

(二)民办高校生源培养定位不清

高考改革后,要求“技术型”和“学术型”两种高考模式并行,确定了职业学院和普通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去向不同,在考试招生上考试内容有不同的侧重,以往的大学教育多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与市场严重脱节,“技术型人才”是市场紧缺物种。民办高校生源培养定位模糊不清,是继续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老路子,还是走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新路子,走老路子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与支持,[6]走新路子又困难重重,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特点,从独立学院到民办大学都没有可效仿的对象。并且国内民办高校创办历史比较短,无成功的典型案例,只能从公立院校或者从企业取经,但是并不适合民办高校自己的发展趋势,只能在教训中成长,在挫折中前进。

(三)民办高校转型配备要求提高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7]高考改革后,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渐转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或技术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以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现在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于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都提高了要求,如更加需要双师型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更加实景化的设备。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需要彻底修改与重新设计。民办高校由于自己的办学经费都是从学生学费中获取,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经费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从教师的工资中克扣,这样就难以建立稳固的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教师多是以刚刚毕业的学生为主,他们大多把民办高校作为进入公立院校的阶梯。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多是想以低廉的投入获得高利润的回报,为了学校的资金充足,不会把金钱全部铺设到设备仪器固定资产上,这样就会出现民办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或者个别民办大学没有图书馆、体育场等教学必备场馆,都是与母体公用。在一开始就没有的情况下,又迎上民办高校转型的大风,这就给学校的发展出了一个大难题,学校需要满足转型的配套设施。

(四)民办高校生源学科基础不均

高考改革后,采用“3+3”新高考科目组合,导致高校生源群体更加多样化。如高考试点上海市与浙江省,高考改革前,上海市的考生科目有6种选择,浙江省的考生有文理科目2种选择。高考改革后,上海市的考生科目有20种选择,浙江省的考生科目有35种选择,不难看出,考生的选择多了,高校生源类型也就多元化了。并且,考生的选考科目与高校所要求的选考科目相对应专业就可以报考,这就进一步扩大了生源种类,生源群体多元化将会使民办高校生源学科基础不均。通过高考改革,学生的学科基础不再单一化,民办高校在选择生源上会饥不择食,并且学生本来学习不好,基础不够扎实,民办高校在选择学生进入学校后还需要从基础做起,这大大地增加了民办高校的教育难度。民办高校由于在教师队伍组建上本来就不想花费太大的金钱配比,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原因,不得不请教师进行相关教育,民办高校的开销变大了,资金就会受到限制。

(五)民办高校责任主体没有回归

高考改革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举措,但是很多高等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而是选择放弃对考生知识结构和职业取向的特殊要求。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透露:2017年在浙江省招生的全国1368所高校中,其中大约有500所放弃选考科目要求,在2.37万高考招生专业中只有33%的高校专业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能对招收的考生有知识结构和职业取向的要求。[8]不难推测,在这500所院校中,可能大多数都是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本来生源就面临危机,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吃人家剩下的,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只能是饥不择食。民办高校被人们称为三本院校,也就是人才的选拔是先一本院校选,然后二本选,最后民办高校选。有的学生宁愿去上专科或者高职院校,也不去三本大学学习,原因是高额的学费,三本院校学不到什么还不如学点技术实际。民办高校在生源的选择上没有过多的主动性,原因在于三本院校兴起时间短,不被社会认可,多是以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社会上公益性大学微乎其微。民办高校的未来应该在人才的选拔上注重优先性,而不是跟在一本与二本的后面,挑人家剩的学生录取。

三、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优化之策

(一)创办特色专业,引领学生差异化特长之路

高考改革后,考生是根据自己的未来前途与兴趣去选择报考专业,民办高校可以从特色专业入手,创办有专业特点,有发展的特色专业。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大批的应用型人才。[9]民办高校应该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其特色专业迎接新时代的到来,用其特色专业打造学生发展的差异,引领学生差异化特长之路。民办高校虽然创办时间短,但是在生源的选择上可以从特色专业进行,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多开设一些与时俱进的专业,多做一些特色的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多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学生就业好了,学校也会跟着火起来,相关的专业也会变成社会认可的专业,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二)重视学科群建设,学科发展带动学生发展

民办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科群建设,并且处理好学科群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用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发展,促进专业融合,衍生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学科群建设是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学科发展可以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这对于提升高等院校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民办高校应该利用特色专业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来完成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创建,提升民办高校优势品牌效应。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公立院校都应重视学科群建设,学科群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专业结构,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更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学科群的建设可以带动学生的发展,学科群的结构会影响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三)明确培养的生源类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民办高校应明确培养生源类型,是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老路子,或是走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新路子,还是二者兼顾。若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老路子,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自谋出路,若走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新路子,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不管怎样,都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在学校学有所成之后,能有就业去向或者自谋创业,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竞争优势。在国家大力提倡高校转型的时候,民办高校是第一批的转型对象,但是转型并不意味着降低层次,只是人才培养方向会从理论型人才向社会紧缺的应用型人才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会发生相应改变。在一个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大学中,是以技能的获得为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向的,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上对其强烈的需求,满足就业的发展需要。

(四)加速学校的转型发展,更新置换软硬件设施

民办高校应该加速学校的转型发展,培养或引进“双师型”师资力量,如长白山技能名师。民办高校非常紧缺“双师型”师资,除了引进之外,也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类型,购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技能高校,就需要加大资金更换设备,加大实训、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甚至可以自办工厂企业,做到校企充分融合,产学相互促进。民办高校大多数是按照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有别于公立院校。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发展,在转型中求生存,在转型中谋发展,转型后的民办高校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会需要应用型教师的带领与指导,教师既下得工厂,又上得课堂。教师的选择大多以双师型的教师为主,多投放资金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建设一支稳固的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在新高考时代下、转型的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一剂良药。

(五)调整入学后教学培养环节,补齐知识短板

新高考时代下的民办高校生源群体是多样化的,使入校考生的学科基础不一。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学培养等环节需进行调整,或开展分层次教学,来补齐学科知识短板。如学生入学后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或者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分班教学,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民办高校在生源的选择上多是一本、二本院校的漏网之鱼,学习不好,基础知识薄弱。并且高考改革,学生学科基础参差不齐,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却不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为了能改善这一现状,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入学教育,通过设定相应的课程,来补齐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知识内涵,扩大学生知识层面,在进行大学教育之前做到整齐划一,能有效地接触课程,修复学生的能力断层,对学生今后的大学教育是有帮助的。

(六)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与影响

高考改革之后,各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民办高校可以扩展办学渠道,借用传统名校优势与资源,与国内学校、国际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来促进多领域、多特色、多方位的办学。加强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走自己的办学之路。民办高校在国内属于后起之秀,但是在国外却是另一番局面,国外有名的民办高校办学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国内的民办高校可以借鉴相关的办学理念与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合理化的办学,能有效地缓解高考改革后的冲击。在国外也可以建立姊妹校,相互扶持,扩大国际影响力,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互相培养学生。生源不局限于本国,加大国际间的学生学习交流,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走向世界,为将来的留学教育与国际就业提供渠道。

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存在困难,而且任重道远,通过分析,得出优化之策,迎合高考改革,切实招生,利于民办高校生存发展。

[1]徐硙,石昊.中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推出两种模式高考[EB/OL].(2014-03-22)[2017-02-0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22/c_119 895861.htm.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17-02-01]. http://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 _9065.htm.

[3]赵婀娜,姜鸿冰,方敏.“3+3”考试、“赋分制”计分、合并批次录取……新高考,高校遇到的问题[N].人民日报,2016-05-06.

[4]彭榆琴.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困境与应对[J].湖北招生考试,2015(2).

[5]郭美玲.浅论民办高校招生难的原因[J].企业导报,2014(16).

[6]丁迪安,杨晓慧.地方性本科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8).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2017-02-01].http: //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 01.htm.

[8]傅维利.高考改革与高校责任主体的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

[9]刘训华.对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若干思考——基于新高考改革视角[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15(5).

(责任编辑:刘北芦)

2017-03-01

G648.7

A

孟令军(1989-),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专职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本文系2016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阈下的专业群转型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6ZCY150);201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众创时代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吉教高字(2015)32号)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源科目民办高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