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机制研究

2017-04-13 19:39欧阳叶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聋人心理健康机制

欧阳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湖南长沙 410217)

新媒体视野下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机制研究

欧阳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湖南长沙 410217)

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解决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和行为问题,是事关聋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键。文章从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聋人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影响入手,探索适合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机制。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并非不可防预,可从自我教育机制、心理课程机制、文化活动机制、宣传机制、家校联合机制以及心理干预机制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帮助聋人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新媒体;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危害分析;干预机制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终端运行方式,向用户提供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的信息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手机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载体和产物,是新媒体的一种形态。有研究显示,当今已然进入新媒体时代,聋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引起特殊教育的关注。

据百科网络定义:“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学生群体是最受青睐的群体之一”。[1]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手机不离手,频率地翻看手机;二是手机电量减少时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症状:比如魂不守舍、心粗气浮、幻听等;三是手机不仅仅是必不可少的“新宠”,而且还在手机依赖中找到了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仅影响了聋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和生活作息,而且还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危害。

二、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分析

(一)生活圈子变窄。聋人大学生由于手势交流的局限,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他们现实交往朋友圈的狭小。手机新媒体的电话、短信、QQ、微信等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和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平台,能更大地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使他们获得人际交往的新鲜感,增添他们人际交往的愉悦感。因此,聋人大学生更容易沉溺于手机不可自拔甚至被其奴役,传统的社交模式被网络社交所替代,致使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

(二)容易忽略疲劳感。智能手机丰富强大的功能对聋人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得聋人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低头族和“触屏手”。[2]在课堂上不停地刷微信,玩手机玩到颠倒黑白,以致长时间盯着手机造成眼睛干涩疼痛,长时间低头造成颈脖僵硬、肩周炎等疾病,长时间触摸手机屏幕造成手部关节损伤、肌腱炎等伤痛。如此一来,在玩手机的过程中由于过度投入到娱乐休闲的快感中而容易忽略疲劳感,干扰了日常作息和生活规律,打乱了自身的生理机制。

(三)削减思考的能力。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新媒体工具,很容易让聋人大学生陷入一种多任务状态。在多任务状态的持续活动下,聋人大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思维不断处于真空状态,思考能力大打折扣,思考无法深入。聋人大学生时刻与手机形影不离,过度地关注手机状态,随时关注身边人的微信动态和行踪,也时刻让他人掌握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一来,聋人大学生容易陷入应激状态,导致“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3]思考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和心境。

(四)影响人际关系。QQ、微信、微博等虚拟的隐蔽的沟通方式,一方面使得聋人大学生的沟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聋人大学生避免了与健听人手语交流的紧张、害怕与焦虑感,深受聋人大学生喜欢。但过多地依赖手机对他们的现实交往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聋人大学生在与家人、朋友相处交流时,全都低头玩弄手机,变成屏幕奴隶,表现为与家人朋友沟通缺乏诚意。加之与家人朋友之间缺乏足够的眼神交流和手势沟通,忽视与家人、朋友相聚的快乐,使得现实生活中出现社交障碍,影响人际关系。

(五)增添心理孤独感。丰富强大的手机新媒体功能,满足了聋人大学生现代娱乐和自尊感的心理需求,然而也增添了他们的心理孤独感。对于不善于手势交流的聋人大学生来说,智能手机虚拟的网络交往能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成为与生活中不一样的人际交往高手,填补现实生活所缺失的自尊感。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游戏能使聋人大学生想象模拟自己是英雄,沉溺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不可自拔,朋友圈囊括四海,数量繁多,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从而更增添了内心的孤独感。

三、构建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机制

(一)自我教育机制。聋人大学生要从心理上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最需要的是全面构建自我教育机制。一是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做好大学人生规划是增强聋人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聋人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就应该开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学习目标以及人生奋斗动力,促进聋人大学生在认识自己、认可自我,挖掘自我潜能的同时最终完善自我。二是要提高自我控制力。有研究表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智能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4]提高聋人大学生对手机的控制感,让他们可以自我决定手机使用的时间与频率,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促使他们养成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增加他们的忍耐力,让聋人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能暂时克制对手机需要的冲动,科学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生活作息,能让他们获得和感觉到延迟满足的幸福和快乐。三是要提升生命意义感。提升聋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能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能使聋人大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手机,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走出来,获得生命的重生和真正的自我存在感。

(二)心理课程机制。编写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聋人大学生在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重视身心健康。一是要增强心理课堂的趣味性。心理健康教师改变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心理故事、心理案例、心理活动为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聋人大学生能投入到心理课堂的学习中。二是要强化聋人大学生的主体性。要把心理课堂还给聋人大学生,让他们在心理课堂中做主,自己走向讲台展示制作的PPT课件,积极参与课堂心理活动,通过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在温馨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气氛中,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学习中。三是要加强心理实践教学。让聋人大学生走出课堂,在心理实践活动中“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5]。这样一来,聋人大学生不仅能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学习中来,还能在心理团体活动中促进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

(三)文化活动机制。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聋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还能扩展他们的社交网络。一是要为聋人大学生积极举办文艺活动,如,社团文化节,双旦晚会、个人风采展示、体育活动节等,将手机的注意力转移到学校有意义的文艺活动中来,引导聋人大学生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二是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建立文化长廊和文化艺术街,让文化装饰走进宿舍与教室;组建业余的心理素质训练团队,让心理话剧走进班级;组织业余的文体活动小组,让传统的体育项目深入到每个聋人大学生心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创建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三是要建立文化活动的赛事机制,组织聋人大学生开展舞蹈、音乐剧、手语等方面竞赛,并推荐优秀的团队参与到省市比赛,以赛促学,帮助聋人大学生树立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宣传机制。机制体制创新是做好新时期聋人大学生文化宣传和思想宣传工作的核心。[6]一是要创新宣传工作机制,构建多层次聋人大学生校报策划机制,强化手机等多媒体合作机制,建立可持续的手机依赖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二是要搭建宣传活动载体。有必要将手机依赖危害的宣传选题与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开展系列主题突出、声势浩大的心理电影、心理话剧视频、板报宣传以及大型的知识讲座等活动,推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深入人心,让每个聋人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三是要用好网络传播平台。开通校园微信公众号,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宣传正能量,组织聋人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微公益活动。如“微公益·有我在”“创建文明城市”等一系列微公益活动,激发聋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促使他们提升自我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五)家校联合机制。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特殊教育界专家的关注与重视。结合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与危害,亟待建立学校、教师以及家庭上下联动与内外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与院学工处及各分院的学工处紧密联系,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共建各系各班的信息数据库,掌握聋人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二是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聋人大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与学校的专职辅导员联合起来,共同制定聋人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通过有趣生动的情景案例与心理测评帮助聋人大学生建立无手机课堂。[7]三是要组织家长参与到学校网络化建设中来,共享QQ群,让家长及时关注学校的信息动态,及时了解到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动态与生活现状,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师,共同帮助聋人大学生防止和减少手机依赖的行为。

(六)心理干预机制。对于一些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的聋人大学生来说,手机依赖症已然成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因此,采取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各分院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和朋辈辅导员队伍,建立详实的朋辈辅导员辅导制度与考核信息反馈制度,不定期开展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心理培训。二是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各分院建设特色成长辅导室和团体活动辅导室,让一些低头族和“触屏手”的聋人大学生,能从学习与生活中得到关怀与辅导,帮助他们对学习与活动产生兴趣,树立起积极学习的心态。三是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因手机依赖症非常严重的聋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运用行为训练疗法帮助他们从行为与心理上真正摆脱手机依赖,让他们能回归到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中来。

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对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构建聋人大学生手机干预的长效机制,创建无手机课堂,使其常态化和长效化,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学校、教师以及家庭有必要加强上下联动与内外结合,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宣传等管理工作,激活和调动聋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促进聋人大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网络素质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可有效地帮助聋人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的心理与行为。

[1]梁维科.青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与负面影响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8-10.

[2]把玉浩,薛涛,牟倩文,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新西部(中旬刊),2015(8):38-40.

[3]陈向丽.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6):216-218.

[4]孙静,曲歌,史梦静,等.E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例[J].消费导刊,2014(11):25-26,29.

[5]杜立操,梁杰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65-68.

[6]颜利飞,王积超.“低头族”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1-45.

[7]任爽.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762

A

2095-0438(2017)07-0048-03

2017-03-19

欧阳叶(1983-),女,湖南湘阴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16年度课题“新媒体视野下聋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16B17)。

猜你喜欢
聋人心理健康机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