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思想

2017-04-13 18:07:50黄桂霞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福利妇女

黄桂霞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思想

黄桂霞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思想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方面是党的群众观和男女平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借鉴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福利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为思想基础来保障妇女权益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包括一以贯之的维护妇女权益的妇女福利制度政策,以及针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的不同的妇女福利制度政策,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制度政策、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发展为脉络,从性别视角,梳理并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变革及转轨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妇女福利的基本理念、内容及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国共产党;妇女福利/保障;思想;男女平等

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福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制度框架;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着福利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福利制度也是经济制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制度则制约着国家福利制度的实施范围和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发展也不例外,既受益于共产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妇女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确立与认同。

一、中国共产党妇女福利思想的理论来源

中国的妇女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男女平等思想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福利思想,并结合了中国妇女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而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

(一)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在中国民本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与中国革命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

一是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出了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的构想,最重要的就是关于社会福利的设想。其主要内容是,全部劳动所得为社会全体成员平等享有,但这些劳动所得在平均分配给社会成员时要从里面扣除几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如退休金、抚恤金等社会福利费用。列宁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指出,社会福利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剥削、维护工人阶级的基本福利。提出工人保险应该是国家保险的形式,一是应确保工人因失业、伤残、老年、残疾、女工怀孕和生育以及工人死后所遗寡妇和孤儿的抚恤;二是保险应该包括一切雇佣劳动者及其家属;三是雇主对所有受保险者要补助全部工资,一切保险费用应由企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四是各种保险由统一的保险机构办理,而这种机构按照区域和尊重被保险者自愿的原则建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列宁在结合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产品扣除说进一步发展,提出国家保险的学说,明确了保险的责任主体、管理机制以及受保险对象,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险是最根本的保证,理所当然地将女工的怀孕和生育纳入保险之中,不仅体现了国家保险的公正性,而且体现了国家对生育行为社会性的认同。

二是中国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的民本思想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经典儒家学说。儒学很注重肯定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重视人的价值,其“仁者爱人”的原则,与我们现代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理论范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孔子最有名的社会福利思想体现于《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弱势群体表现出明确的关怀。孔子的“惠民”主张更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福利思想。《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宋明理学虽然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但是在照顾老弱病等弱势群体方面却没有性别之分。《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云:“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以老人、孤弱作为福利对象,只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与其社会地位、对社会是否有贡献等都无关,现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其一脉相承。中国近代关注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国家富强等,民生问题也一直受管理者的关注。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都把社会福利当作政府的职责之一。传统文化的“民胞物与”观念与“大同思想”在影响社会大众的同时,也有了新的进展。

三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和应用,集中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群众观点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重视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群众观点的生产生活学说,“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群众思想尤其是以民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充分表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为人民谋福利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在增加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十分注重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提出在初次分配中,要先留出足够的必要产品,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来自人民,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男女平等思想

妇女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具有社会福利的特点,还有其独具特色之处。一方面由于妇女与男性相比有其生理上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对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使得妇女无法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男女平等思想也成为我国妇女福利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是妇女在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中实现自身解放。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妇女要想平等享受福利,必须废除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封建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现。“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2]。同时,要想取得革命胜利也必须与妇女运动结合,将广大妇女动员和吸收到革命队伍和革命事业中来,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在领导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也始终重视妇女的解放,结合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根据妇女发展的时代特点,制定提高妇女地位、推动妇女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革命进程中推动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

二是广大妇女在生产中求解放、发展中求平等。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实现经济独立是其解放的根本条件;阶级解放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而妇女只有经济独立,才能提高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才可能获得解放。“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3](P9)而且“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3](P15)

三是男女平等发展共享社会成果。妇女不仅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后,还需要平等分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平等政策,推动男女平等,为妇女的平等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注重保障妇女特殊权益和切身利益。如对劳动就业中的“四期”保护,怀孕生育期间的劳动保护、生育保障的建立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生育保险覆盖到了企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及灵活女工与试用女工,2010年以来至今,我国生育保险覆盖率一直超过90%(根据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写的《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5)》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生育保险的建立与实施,为妇女劳动者尤其是参与重体力劳动的妇女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既为妇女走出家门参与革命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给予了妇女劳动力较全面的保障。

(三)西方女性主义福利思想

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想运动,在西方妇女尤其是贵族白人妇女获得各项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女权运动不再仅仅为贵族白人妇女争取权利,而是把触角延伸到所有的妇女、所有的领域,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妇女的社会权利。关注、促进妇女福利发展以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男女平等,成为女性主义近几十年来的主要议题。

女性主义关注的重点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其内部也分为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之间在理念和观点上存在差异,但在妇女福利问题上却有很多共识。一方面,女性主义对主流存在“性别盲视”的中立社会福利国家研究进行批评。它认为,国家本身是建构在父权制框架之下的,将男性作为经济来源和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来进行设计并予以操作,所以,女性作为社会公民参与市场和获得无差别、制度性社会福利的机会就会大大削弱,福利国家再分配中所作的资源调整主要是针对公共领域的劳动者,忽略了家庭这个私人领域,维持甚至强化了这种不平等的性别福利制度。George和Page提出,妇女是受男人剥削的,福利国家是男性为了男人的利益而设计的[4]。Hyde也认为国家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项目,强化有关性别角色的传统地位,因而支持了男性特权的性别差异制度[5]。这不但没有减少资源再分配的不公正,反而维持甚至强化了这种不平等,对于处于私人领域的劳动妇女来说,她们基本被排除在福利制度干预之外。因此,要想改变妇女的被动地位,必须打破女性对家庭经济的依赖,推动女性就业,改变福利国家在公私领域调配资源过程中的作用,重新确立公私领域关系。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私人领域社会福利的重视引起社会福利研究、社会政策或公共政策对性别视角的关注,使其认识到,女性与男性一样赚钱养家,在劳动力市场上,无论就业和收入都应该是男女平等的,而与就业相对应的社会福利政策中,女性也应该是作为独立的个体来享受其权利和待遇的。女性主义分析证实了女性和男性作为福利国家受益者之间的不平等,指出了家庭角色和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提供福利和服务的影响,扩大了福利国家研究的分析重心,为福利国家研究提供了性别视角。

二、中国共产党妇女福利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社会福利视为事关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要务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福利还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为思想基础来保障妇女权益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

(一)党的妇女福利的指导思想

一是解放妇女,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妇女福利的源头始于妇女解放,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妇女解放视为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相结合,还通过政治动员和社会宣传以及政策倾斜,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参与革命与生产建设,并为其提供各种保障。妇女通过革命战争,尤其是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广泛就业,获得了充分的经济独立,广大妇女拥有了土地权、劳动就业权、财产继承权、选举与被选举权以及受教育权等诸项权利,作为独立的个体奋斗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生产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主要是成立了人民公社,建立了大量的托幼园所、集体食堂,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在城市,住房国有化、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免费或低费的儿童照顾服务,使得广大妇女能后顾无忧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是保障妇女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受几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妇女不仅在家庭中深受压迫,在社会上的地位更是低下。为更好地保护妇女的劳动权,也尊重妇女特殊的生理需求,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保护政策,包括限定女工的劳动时间,禁止孕妇、哺乳期妇女加班加点等劳动保护,保障妇女的“四期”健康以及孕产期福利补贴等。在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时,加入性别视角,逆转妇女因就业不平等而造成的社会保障不平等,比如,完善包括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使非正规部门的妇女群体能享受到各种服务和社会保障,保障就业领域的弱势群体的女性的权益。

三是以妇女为本,开发妇女人力资源,推动社会发展。一方面,尊重妇女发展的需要,承认妇女享有同男子一样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有平等分享社会发展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借口性别强迫女性或男性放弃这种权利;妇女福利在保障妇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注重增强妇女的能力建设,提高她们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看到妇女是分层次、分个体的,妇女需求的多样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被认知、尊重。为妇女提供多样性的满足,就要丰富妇女福利的内容,提高妇女福利的水平,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妇女的需求。

四是向弱势群体倾斜,促进社会公正。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妇女福利的建立亦是从救助弱势贫困妇女的慈善活动开始的,其完善与实施是从妇女比男性发展滞后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和速度的角度出发的。保护弱势群体是党建立之初的根本理念,为此,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妇女福利的实施,针对妇女群体本身存在分化的现实,当基本的福利制度政策不能充分保障其中某些弱势者时,就需要一些相应的措施保障她们的基本福利。比如,“母亲水窖”工程为广大干旱地区的妇女解决了饮用水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她们的家务劳动负担。

(二)党的妇女福利内容

妇女福利是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解放妇女、满足妇女生活和发展需要,并不断提高妇女生活质量,而建立的法律制度、政策或措施。与社会福利的内涵一致,妇女福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妇女福利的狭义和广义不是从群体和水平来划分的,而主要是从内容来区别。狭义的妇女福利主要是针对妇女的生理特点而提供的特殊的政策与服务;广义的妇女福利则是与妇女相关的所有福利,除了包括所有人都享有的社会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项目,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权等,还包括为尊重妇女生理特点而专门制定的维护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及男女平等的福利政策、规定或计划,包括生育保险、生育救助、生殖健康相关保障项目,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等传统上归属妇女服务范畴却又因服务缺失而导致妇女社会地位降低、福利水平下降的项目。与社会福利的内容相一致,妇女福利也包括正式的妇女福利即国家的妇女福利,和非正式的妇女福利。正式的妇女福利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的社会政策与服务,是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包括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资金的募集和管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非正式的妇女福利主要指社会自发的或各种助人的活动,如家庭邻里互助等,主要是就近、救急、济贫等的活动,具有临时性、阶段性、不固定性等特点。

从发展性来看,党的妇女福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以贯之的维护妇女权益的妇女福利制度政策。其主要包括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参政权、受教育权、就业权以及生育自由等,保障妇女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政策与服务;为维护妇女特殊权益而制定的相关制度政策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等,主要包括针对女性生理特点的女工劳动保护、生育福利和健康福利等。二是针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的不同的妇女福利制度政策。其主要为矫正历史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福利的现实而制定的短期内向妇女倾斜的特殊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得社会福利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福利供给方和需求角度来看,妇女福利有三个层次。一是妇女应该享有的福利。享受社会福利是妇女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从权利角度讲,妇女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福利。二是党和国家给予的妇女福利。一般集中于妇女的特殊权益方面,比如劳动保护、“四期”保护、生育保险、托幼机构的设立等。三是妇女真正享有的福利。虽然享受社会福利是妇女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也从法律上保障了妇女享受这项权利,但在实践中妇女可以享受的福利十分有限,即使是国家制度、政策规定的法定福利,妇女也无法完全享有。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职业福利,尤其是住房福利大都与职业女性无缘,而编制外的女工,连妇女的特殊福利都享受不到,劳动保护、“四期”保护等对她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三)党的妇女福利的影响因素

一是国家制度、政策。妇女福利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政体与国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同时,妇女福利的社会效果也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社会建设,尤其是妇女福利的对象——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对妇女福利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着她们对社会政策甚至国家政治、社会建设的支持度。

二是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妇女福利资金的提供,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在社会福利的框架中呈负相关,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越少,福利水平就越高;相反,生产力水平越低、社会物质财富越有限、人口越多,福利水平和内容也就会越低。也就是说,对妇女福利投入越多,妇女所能享受的福利水平也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妇女福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越高,为促进妇女发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人口结构是制约妇女福利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劳动人口比例越大,福利水平也就越高;当社会处于老龄化阶段,整体的福利水平就会相应降低。影响妇女福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越受重视,妇女福利也就相应有更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同样的,社会公正性越强,妇女福利发展相对就越快。

三是社会价值观念。虽然妇女福利发展深受经济发展影响,但并不代表经济发展了,妇女福利自然而然就会获得进步。

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就会影响妇女福利在国家社会福利中所占的比例,并最终影响妇女享受福利的范围与水平。循着我国妇女福利的发展脚步可以追寻到,意识形态对妇女福利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家把家庭当作福利的重要责任承担者,因此,妇女作为家庭照顾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不仅担负着家庭福利提供的重任,更由于社会劳动参与率低,而更少地享受社会福利。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福利思想的变迁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解放妇女、推动男女平等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确立了不同的妇女福利指导思想,并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福利发展与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保障妇女人身权和经济独立的基本政治主张,不断深化与丰富妇女福利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虽未明确提出妇女福利思想,也没有独立的妇女福利制度,但由于妇女发展问题始于妇女自身的解放,妇女福利的内容也都是为了妇女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妇女福利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对妇女解放的探索。“中国妇女要能够真正独立地生活,就必须首先打破经济的束缚,积极参加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妇女解放不能依靠男子,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生产劳动。”[6]同时,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也离不开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的参与,“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7]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妇女解放运动纳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

中国共产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革命胜利也是分时期、分区域的,各地革命力量亦有差异,这一时期的妇女福利政策实施范围是区域性的,随着党的壮大,保障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指导发动妇女革命、参与社会生产、解放全中国的实践中,妇女福利切实发挥出解放妇女、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保障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是保护妇女切身利益的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强调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同时注意妇女特殊权益的维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福利主要集中于在保障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和革命生产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定的劳动保护,在实现阶级解放、民族解放、妇女解放的同时,实现男女平等,促进妇女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福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保障妇女就业权和男女平等的一贯主张贯彻于各项法律和政策以及妇女发展实践。中国与苏联关系友好,外交往来频繁,各个领域的交流很多,各个方面所受的影响都比较大,妇女福利方面也不例外。

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广大妇女作为人力资源的重大价值,一是大力宣传妇女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发动妇女劳动创造了条件。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临时宪法的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8]。二是在动员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的同时,以《宪法》等法规政策的形式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同工同酬权,以及获得安全和卫生保障、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等,尤其对参与重体力生产的女工给予了很好的保障。比如1951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1956年3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95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9],对于普通女工尤其是怀孕女工都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要求单位设立托儿所、哺乳室,工厂设置女工卫生室等。三是注重保障妇女的生育权益,建立了制度化的生育保障制度,覆盖了所有就业的女工人、女职员以及机关女工作人员。女工怀孕检查费、接生费、生育补助费等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承担,或公费医疗支出;女工生育时,给予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还发给一部分生育补助。在农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卫生院、卫生所、卫生室,并设置专门的助产士或妇幼保健员。四是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解除后顾之忧。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实现男女平等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生产部门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10]农村的农业合作社、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的兴起,不只是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也为广大妇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一时期的妇女福利具有典型的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保障比较全面的特征。无论城乡居民,都可以享受水平虽然不太高但基本平等的福利待遇。

(三)社会变革时期:妇女福利发展在社会变革中逆转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妇女广泛参与生产劳动,妇女劳动技能获得很大发展,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过度强化男女的绝对平等和过度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上冒进的“左倾”思想,出现了忽略男女生理差异的去性别化现象,当时的劳动部部长撰文要求劳动部门:“用妇女劳动力顶替部分生产部门现有的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他举例说:“……旅大市纺工系统妇女劳动力占44%,轻工业系统占33%,重工业系统占10%左右,这个比重还可以扩大。”[10]这为日后妇女劳动保护留下了隐患。在去性别化的劳动参与中,尤其在重工业领域和重体力劳动中,无论农村妇女还是城市女工,都出现了大量因超负荷劳动而导致身体伤病的现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以保护妇女特殊权益为主的劳动保护和生育保障制度难以继续推行。同时,由于大量资源都用于基本建设,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无法保障,而政治运动又导致人们对事物判断的偏离,福利制度政策遭到破坏,主管社会保障的内务部撤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转为企业责任,社会福利发展基本停滞不前,在某些领域某些项目上甚至出现倒退,妇女福利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与破坏。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宣传下,妇女福利被当作资本主义事物进行抵制,妇女的劳动保护也被看作是笼络妇女的反动行为;社会保险统筹失效,生育保险成为单位保险,在各单位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对企业的女工生育进行很好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家庭独立经济体的挑战,使得妇女不得不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这使得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不得不放弃更多的保障权益来换取低水平的劳动报酬。妇女劳动保护与生育保障制度、政策形同虚设,国家在社会再分配中的作用严重缺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妇女福利在市场经济中螺旋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更加民主,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更加丰富,党和政府提出要注重民生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妇女福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覆盖率和水平重回上升通道,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与发展。

这一时期,党的妇女福利思想有几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单纯救济和恩赐的观点,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妇女福利理念。国家对妇女发展与男女平等的重视与推动,尤其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男女共同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二是改变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观念,提倡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三是改变单纯供养的国家单向责任方式,实行保障与预防相结合,体现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理念。四是社会福利事业国家包办的体制发生改变,出现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格局。新世纪以来,妇女福利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社会化和制度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模式。国家投入增加,民办妇女福利机构的产生与发展,为妇女福利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福利的水平。形成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妇女福利机制。

四、小结

从我国妇女福利的发展来看,国家利用制度性的立法或政策规定对资源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使社会弱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保证一定限度的社会公平。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妇女福利基本是由党的政治主张转变为具体的政策颁布实施的。单位作为国家经济的载体,代表国家行使着福利发放的权力,成为国家、集体(单位)和家庭三方福利责任的集合体。社会变革时期,包括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社会福利供给领域逐步退出,“文革”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财力缺乏,而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的自控使国家失去调控资源的权力,国家无力顾及妇女的发展及福利。代表国家行使福利权利的单位福利在效益面前尽可能地逃避福利责任,以效率为借口忽视员工的基本保障,企业职工尤其是未就业人员失去基本保障,处于下岗失业冲击波中的广大妇女更是与福利无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资源再分配的角色转为政策制定者和法律监督者。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更加民主,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更加丰富,党和政府提出要注重民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政策支持妇女福利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为妇女福利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制度保障。

[1] 毛泽东.论合作社[A].毛泽东选集[C].沈阳:东北书店,1948.891.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

[3] 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 George,V,Page,R.ModernThinkersonWelfare[M].London:PrenticeHall,1995.235.

[5] Hyde,C.FeministApproachestoSocialPolicy[A].Midgley,J.Tracy,M.B.,Livemore,M.TheHandbookofSocialPolicy[C].Thousand Oaks:Sage,2000.424.

[6] 朱德.十月革命和妇女(1940年10月)[A].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6-107.

[7]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

[8] 湖南省妇联妇女干部学校.中国妇女运动文件选编(内部资料)[Z].1987.154.

[9] 马文瑞.进一步地解放妇女劳动[J].劳动,1958,(15):4-7.

[10] 恩格斯致盖·吉约姆-沙克[A].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30.

(责任编辑 鲁玉玲)

Thought of Women’s Welfa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UANG Gui-xia

(Women’s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a, Beijing 100730, China)

The thought of women’s welfare of CPC derived from the theories of Marx’s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party’s mass viewpoint and the ideas of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the western feminist welfare theory. In this thesis, the women’s welfare of CPC mainly refers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Marx’s women’s liberation theory. They reflect in different areas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f women’s employment, labor protec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especially the maternity prote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his article worked up the data of the logos,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s welfare of CPC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CPC; women’s welfare/security; thought;the eg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2017-01-03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类)“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讨”(项目编号:12&ZD035) 作者简介:黄桂霞(1976—),女,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妇女就业与福利、性别平等研究。

C913.68

A

1008-6838(2017)02-0001-08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福利妇女
玉米福利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清明雨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可否把宽带作为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4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
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及其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