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兰,龚沙沙,陈月云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跨文化视阈下的汉语新词翻译方法探析
李梅兰,龚沙沙,陈月云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文章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汉语新词的构成形式,探讨了汉语新词翻译的原则和翻译标准,分析了汉语新词翻译的八种方法,分别为零翻译法、直译法、音译法、直译加音译加注、意译法、直译加注、借用法和合成词法。
汉语新词;翻译原则;翻译方法;跨文化视角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表达新生事物的汉语新词大量出现。汉语新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这些新词生动形象,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这种带有强烈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词语,同时反映出在中国当代各行各业出现的新鲜事物,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文化万象。面对不断出现的汉语新词,翻译工作者要肩负起将它们翻译成准确、地道的外语的使命,从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来往交流。然而汉语新词英译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且翻译不够灵活,在处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意义时,很难做到“忠实”与“通顺”的统一;受文化差异和翻译水平限制,对于不少中国特有的新词汇、新提法,难以在英文词典中找到现成的对等词,加之译者对这些特色词汇及其英译的文化意义把握不准,容易导致文化上的误读。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外宣传水平,使英语国家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的巨大变化和时代特点,汉语新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有高度责任心,还要恰当利用现有资料和搜索工具,在确定汉语新词的英译之前,仔细调查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确保将这些新词翻译成准确、地道的英语,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所接受。[1]本文首先探讨汉语新词的构成形式,接着从跨文化角度讨论汉语新词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通过举例分析了汉语新词的零翻译法、直译法、音译法、直译加音译加注、意译法、直译加注、借用法和合成词法这些翻译策略。
汉语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旧词新解:在汉语中原有的词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词类或添加新意义产生新词,例如“感冒”一词前添上“不”字,形成否定词“不感冒”,原意是身体无感冒(not catch cold)这种病症。但如今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即对某人或某事不感兴趣(have no interest)。[2](P37)随着“三陪小姐”、“坐台小姐”等词的出现,过去常常指对年轻女子的尊称的“小姐”一词便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对被称呼者带有某种贬义。
2.字母词:现在在汉语语句中出现了单独由英语字母或者英语字母加汉字一起构成的词语,比如:iPad、UFO、XO、SM广场、G20峰会、TFBoys等。这类词无需进行音译或其它方式的翻译,并经常被原形移植到汉语中使用,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欢迎。
3.创造新词: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的多样化必然体现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创造新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科学新发现产生的新词,比如:3D打印。二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成分和规则创造新词。例如,“转基因食品”;“社会红利”、“可持续发展”、“海外追逃行动”;“网民”、“网虫”等等。[3](P102)
4.外来词:借用外来词是汉语构造新词的又一重要方式。有些新词直接借用外来词汇或者翻译来自外来词汇,比如:拉力赛(rally的音兼义译);啤酒(beer的音译)等。[4](P121-122)
5.使用缩略语: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习惯创造缩略语来提高表达效率,比如:月嫂(指在产妇的月子期间,来到家里照顾产妇和孩子的女性服务人员)、宅男宅女(指不喜欢外出,讨厌应酬,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向往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人),等等。[4](P122)
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和学习的重要手段。由于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翻译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各民族人民之间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文化行为。汉语特色新词的英译实质就是文化翻译,因为汉语新词承载了大量民族文化特色信息。[5]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者对汉语新词所承载的新鲜独特的文化信息传送到英语中去,实现成功的英汉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即译者必须从跨文化视角,更多地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同时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现有的译文,不盲从“权威”,准确理解新词语的文化内涵,做出最准确的翻译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文化信息。[6]
这些原则符合译坛大家沈苏儒认为 “信达雅”是翻译最高境界的标准。他认为“现在所说的“信达雅”比当初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所作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现在的“信达雅”,已经不局限于严复时代的含义。根据沈老的观点,现在的“信”指的是译文必须在意思、事实、语气、风格等方面忠实于原文的内涵;“达”指的是译文必须尽可能充分和流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雅”指的是译文必须用规范化的语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7]
继严复之后,不断有学者对“信达雅”做出新的解释或修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鲁迅的 “三美”观点: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美”观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傅雷和钱钟书则提出了“出神入化”的翻译高标准,即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一本。[8]尽管以上译家对翻译标准的表述不尽相同,却是相互影响和作用,趋于完善和统一。译者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提高理论水平,并指导翻译实践。
根据汉语新词的来源、构成方式及翻译原则和标准,大致可以将汉语新词翻译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种,分别为零翻译法、直译法、音译法、直译加音译加注、意译法、直译加注和借用法和合成词法等。
1.零翻译法
零翻译法意味着不再需要翻译,就如上文所提及的字母词,比如E-mail、CPA、ISO、ICU、CEO、QC、SOS、MP3和GSM既属于字母词又属于汉语新词。在汉语新词翻译多种方法之中,零翻译法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因为这些词是直接被记录到汉语词典中的,他们不需要翻译就能够被直接应用于英语,换句话说,这种新词的直接应用就是采用零翻译法。
2.直译法
为了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汉语新词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作为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而且能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直译汉语新词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词汇的原意,还可以将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直接地介绍给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比如“酸雨”译为 “acid rain”;“热线”可以直接译为 “hot line”;“双赢”可以译为“win-win”等等。[9]
3.音译法
作为直译的一种形式,音译保留原语和译语读音的一致,它使外国读者通过汉语读音更直接地了解中国文化,并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大量的网络新词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存在词汇空缺现象,译者可以采用音译法来解决。如源于中美黑客大战的“红客”一词可以音译为 “honker”,不但模仿了hacker的形式,也译出了读音,同时还便于外国读者接受,体现了汉语特质。又如已被广泛应用的“给力”,有网民将之译为“geilivable”,既译出了词义,由模仿了汉语读音。音译法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翻译方法,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10]
4.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根据原语言的意思去诠释其意义,但不是逐字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表达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采用意译法翻译汉语新词,更能够传达其所涵盖的文化特色。例如,“吃皇粮”可以意译为 “to have a steady job at wages fixed by the government”[9](p9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以意译为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又比如说,“白色收入”、“黑色收入”可意译为 “legal income”和 “illegal income”[11]。
5.直译加注法
受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新词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简单地直译汉语新词,并不能完全表达其特定的含义,为了更好地传达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可以在直译后附加解释说明。例如可以在汉语新词“银色人产业”的直译译文“silver industry”后面加上对其一定的解释补充:silver industry refers to the business sector that focuses 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seniors,which ranges from housing and cosmetics to travel and entertainment.[12]“二进宫”,是指经过第一次监狱释放后再次犯事进监狱,英语国家人士无法理解其直译译文“to enter the palace a second time”的含义。如果加上注释:people with a past criminal record commits a crime again,and is convicted and put into a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其译文则能被英语读者所接受了。
6.借用法
为了使译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与原语一致,可以通过借用英语里人们熟悉的表达方式,以便忠实、准确地传递原文含义。[13]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费解甚至误解,还可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生动准确、形神兼备,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比如“跳楼价”可以英译为“clearance sale(清仓大甩卖)”,或“blockbuster sale(跳楼大甩卖)”等英文中商家常用的噱头。又如“形象工程”英译为“vanity project”,形象反映了一些政府官员急于为自己捞政绩、树丰碑的虚荣心态。[14]
7.合成词法
网络新词都是近年产生的流行语,很多网络新词是通过合成的方式来创造新词汇。相应地合成词法翻译既可以保留网络新词幽默俏皮的特征,又符合英语的基本构词规则和读音规则,容易被英美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如“躲猫猫”一词,是指一名青年在某看守所内意外受伤死亡,警方为了避免公众的指责,将此意外事件解释为该青年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受伤,在网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如果把这个词直译为“hide-and-seek”,就难以表达出这个词的文化与社会内涵,读者也就无法理解到“自伤而死”这层意思,如果直接音译成“duomaomao”则无法令目的语读者理解,补充解释也很繁冗。利用合成词法翻译,即把“suicide”与“hide”的合成翻译为“suihide”,不仅巧妙而充分地还原了“躲猫猫”事件,表达出了躲藏和死亡两层含义,言简意赅,并且读起来也符合英语的读音规则。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围观”一词被译成(circu-see),情绪稳定(emotionormal)等。因此合成词法即凸显了网络新词的不规范性,也能更加准确的向目的语读者传递词语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10]
本文从多文化视角首先说明了汉语新词的基本构成形式,接着说明了汉语新词要以文化翻译为主要的翻译原则,同时探讨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最后阐述了汉语新词翻译主要使用到的主要方法,主要有零翻译法、直译法、音译法、直译加音译加注、意译法、直译加注和借用法和合成词法等。对于汉语新词的翻译,理解文化并译出能被语言接受者所理解的语言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和手段。在多元文化国际背景下,语言翻译工作者要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我国文化,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保证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展示出我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相当艰难的问题,加之对汉语新词翻译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的指导,语言翻译工作者很难找到一种对于汉语新词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有效的方法来打破文化隔阂,真正做到国与国间的文化翻译。
[1]阎瑾.从目的论看汉语新词的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155.
[2]李亚玲.汉语新词翻译探讨[J].西南科杖大李《志教研究》,2002,(4):36-38.
[3]路荣.汉语新词的产生背景及翻译[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2):P101-103.
[4]周维、贺学耘.汉语新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P121-122.
[5]万丛丛.语言接触理论视野下汉语新词翻译[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周洪洁.跨文化视阈下的汉语特色新词英译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9,(5):115-117.
[7]沈苏儒.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吴伟雄、吴庆雯.新编英汉翻译速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李英.试论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英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10]南洋.浅析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
[11]周巧玲.浅谈汉语新词英译中的一些问题[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5):97-99
[12]朱诗向.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13]郭建民、黄凌.汉语新词英译时借用的应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1).
[14]金其斌.“拉力赛”、“托老所”、“拉动”等汉语新词的英译—从借用的角度谈 《新华新词语词典》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7,(2):39-43.
编辑:董刚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Method of Chinese Neologism under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I Meilan,GONG Shasha,CHEN Yueyu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Sanming University,San Ming Fujian 365004)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eologism.Then it illustr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neologism translation.And finally it explores five method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s,which are zero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literal plus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loan and compound word.
Chinese neologisms;translation principle;translation method;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H059
A
2095-7327(2017)-03-0146-04
李梅兰(1970-),女,广东大浦人,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本文系三明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动态顺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201511311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